□張 歌
人格是新聞記者練就良好職業素養的基礎。每個人都有許多種人格特質,這些人格的形成與其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有關,有的能幫助其提升業務水平,更好地完成工作,成長為優秀的新聞從業者,例如對待稿件時的嚴謹認真。有的則會成為工作中的“攔路虎”和“絆腳石”,讓人思維狹窄、觀點匱乏,甚至出現嚴重錯誤,比如為博眼球盲目跟風蹭熱點,究其根本原因,與自戀人格有關。
那么,何謂自戀呢?工作在一線的新聞記者又該如何避免自戀人格對編采工作的影響呢?
“自戀”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講述的是美少年納西斯因迷戀自己的倒影不思茶飯、憔悴而死的故事。在心理學領域里,這種過度迷戀自己才能的行為被稱之為“自戀”。自戀型人格是每個人的“出廠設置”,源自人類的生存本能。需要通過接受教育、參與社會活動來獲得成長,留存自信、自強等健康的自戀行為,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身心健康的人。
記者,作為社會發展的參與者、時代前行的推動者、社會的監督者,一言一行都要注意,避免自戀人格帶來的不良影響。唯有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腳踏實地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培養出過硬的職業素養,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是新聞記者的精神方向、力量源泉。無論是在選題還是報道角度上,新聞記者都要樹立明確的政治立場,尊重事實,客觀全面地進行報道,時刻警惕不要先入為主。在一些現場報道中會看到,新聞記者在報道一件事時,會夾雜著自我感受或者種種假設,例如使用“我以為”“我認為”這樣的表述,以自己的主觀認識引導受眾,這便是“我向思維”的體現。這種思維方式極易讓采訪報道偏離客觀事實,斷章取義,夸大或者歪曲,甚至產生虛假新聞報道,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此類案例在近幾年的報道中出現過很多次。
一些媒體記者在報道某些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時,為了搶流量、出風頭,過度渲染,導致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遭遇網絡攻擊等。新聞記者的我向思維模式便是自戀人格的突出表現,是純粹的主觀思維,根本經受不住客觀事實的檢驗。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的速度是驚人的,虛假新聞發酵的速度也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新聞記者要時刻監控自己的“我向思維”,多觀察、多求證,從辯證角度看問題,切不可為了一己之私先入為主,不做記者做導演,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編排新聞報道,盲目追求點擊率、播放量,搶風頭、爭頭條。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盡最大努力還原客觀事實,才是記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記者是一個“行萬里路”的職業,要依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來講好中國故事,這便需要記者真正走到群眾中間,用心聽、認真看,充分尊重每一名采訪對象,了解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的心聲,不戴“有色眼鏡”觀察、評判,要真實客觀地進行采訪報道。
記者的采訪姿態直接影響采訪的質量和效率,更關乎記者的職業形象。例如,有的記者不注重穿著打扮,佩戴夸張首飾進行出鏡直播;有的記者采訪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時居高臨下,對老人俯視拍攝;更有甚者,自己打傘采訪雨中執勤的警察,或者衣著華麗地下鄉報道扶貧活動。這些記者骨子里都是自戀型人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界環境缺少足夠的客觀認識和覺察,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言行、采訪姿態早已經偏離了記者的職業規范,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問題不徹底解決的話,危害無窮。
當記者存在自戀型人格障礙時,會有特權感,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時,他們對外界的感知是錯亂的,不準確的,缺乏大局觀念,極度自我膨脹,沒有自我約束管理。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記者,絲毫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穿著打扮或言談舉止不符合記者的職業身份和采訪情境,很容易遭到吐槽與質疑,影響所在媒體的形象。
因此,新聞記者應該在入職時就明確自己的職業標準、行為準則、從業規范,嚴格要求自己,一步步將自己的職業行為規范化、具體化。要時刻審視自己,對環境有預先的準確認知,以正確的姿態進行采訪報道工作。
新聞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因此,新聞記者不僅要磨煉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知識技能,更要清楚地知道記者職業的“邊界線”和不能逾越的“高壓線”在哪里。
自戀人格障礙就像是屏蔽人的眼睛的“遮光布”,讓人心無敬畏,為所欲為,完全喪失風險意識。而新聞報道工作容不得半點肆意妄為,當每一位記者為自己采寫的報道署名的那一刻,心中應對這項事業充滿感情、充滿敬畏,懷著堅定的初心使命,否則就會因自己的自戀自滿而成為新聞行業里的害群之馬,違背職業道德,觸碰法律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青年人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對于新聞記者而言,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步入新聞行業要系好的“第一粒扣子”,因為這是職業成長的方向與標桿,是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內在動力。系好這粒扣子,就會懷著敬畏之心開展工作。因為有理想信念,才會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不畏險阻,堅持不懈探尋事實真相;因為有理想信念,才會筆耕不輟,披星戴月,深度挖掘每一個故事的閃光之處;因為有理想信念,才會放下私欲,一心為公,為民發聲。當理想信念深深植入新聞記者的靈魂里時,人格也會逐步走向完善。
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新聞記者必須不懈努力,用健全的人格、扎實的業務能力、較高的職業素養堅守在新聞一線,避免自戀人格的干擾,牢記“滿招損、謙受益”的先賢教誨,忠誠篤信,盡職盡責,尊重新聞的真實性,用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畫面傳遞時代最強音,釋放時代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