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輿論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教育新聞報道需要輿論的參與,但要做到正確把控輿論導向,讓輿論這把雙刃劍在教育領域起到監督促進的作用,這樣輿論才能夠推動教育改革的創新,推動教育政策方針的執行。新聞報道尤其是教育新聞報道不能躲著社會輿論,而要積極引導輿論,讓輿論來監督教育的改革,讓輿論來推動教育新聞報道的豐富性及實用性。這樣的輿論把控才能促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也能使教育新聞報道更有價值和深度。
教育是強國之本,為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積蓄人才資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如今,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及民眾的關注,教育新聞報道最重要的是秉持正確的教育觀及新聞觀,正確把握輿論導向,讓社會輿論成為監督和促進教育發展的動力,這樣的教育新聞報道才具有推動教育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教育新聞報道不同于其他的新聞報道,其本身具有十分強烈的政策性,教育作為強國基礎,一直以來備受國家和政府的關注,各種相關會議、政策及文件很多,一旦報道不實或者報道與會議、政策及文件內容不符,就會在社會上激起巨大的輿論浪潮。因此教育新聞報道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國家教育改革的基調,要研究和了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針及相關法律法規,在宣傳報道的過程中要把握重點、角度及深度,不僅要報道相關地區一年的教育工作方向和思路,還要宣傳相關政策及教育成就、關注百姓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才能寫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新聞報道。
新聞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教育新聞報道不僅要關注教育領域大的改革,還要關注受眾身邊的細微變化,在突出正面報道的同時還需要強化新聞報道本身的輿論監督作用。
一直以來,教育領域受到的關注度很高,改革創新多,成就也十分明顯。對這一點,教育新聞報道不能忽視,要積極去贊美和謳歌教育方面的改革創新及所取得的成就,要給全社會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氛圍。這有助于教育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對教育領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然,教育領域也并非完全是一片凈土,教育領域也存在著貪污腐敗、消極不作為等情況,這既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因此新聞媒體在進行教育新聞報道的時候也要敢于針砭時弊,讓新聞報道成為輿論監督利劍。這對推動教育改革、凈化風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聞報道應在摸清教育政策、了解教育方針之后,找到教育存在的問題,順著問題找到根源,進行準確客觀的報道,通過有力的報道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教育問題往往跟社會問題有緊密的聯系,教育發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新聞報道的輿論監督作用不可忽視。
新聞本身就是輿論的一種反映,而教育新聞除了要有指導價值之外,還需要具有實用性和可讀性,教育新聞報道終歸還是新聞,新聞的可讀性和實用性能夠增強新聞本身的宣傳作用。
對教育新聞而言,教育工作者、學生及社會人士愿意去閱讀,其本身的內容價值才能得到體現,讓人看得進去的新聞才能對受眾有所啟發。教育新聞本身跟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及文化革新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提高報道的實用性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聞報道內容要全面細致,教育新聞記者要深入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群體中,真正去觀察和了解,讓教育新聞報道有深度,使問題得到解決,使教育改革落到實處。把握好輿論的方向,讓輿論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利器,而不是阻礙。在報道形式上應該多元化,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
新聞報道要講究“四度”,即角度、深度、力度及速度。以速度為例,速度指的就是時效性,需要記者注重時效,先人一步、先聲奪人,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
時效性是衡量新聞的決定性標尺,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新聞發生時要用最快的速度對新聞事實進行真實、準確的報道,對重大事件迅速發聲、對突發事件及時反應,做到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
教育本身就關系著千家萬戶,關系著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更需要處理好正面宣傳及輿論監督的關系、局部和整體的關系、主要和次要的關系。把握好“度”,就是把握好教育新聞宣傳的尺度,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不隱瞞、不夸大、不歪曲,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這就要求教育新聞報道不與中央的方針、政策相背離,不與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相沖突,保證輿論引導適度而不過度。只有講究方式方法,才能讓教育新聞報道真正成為促進教育改革創新的推動力量。
教育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一個門類,其本身跟我國的教育改革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育新聞報道更需要把握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對教育的輿論監督作用,注重內容的可讀性,提高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