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華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1》課題組統計,2020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49.19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4.33億元,紀錄片生產總值增量主要由新媒體和國家隊貢獻。盡管沒有確切統計,地方臺占比應該很小。從國內情況看,電視收視率和廣告收入整體下滑,地方臺紀錄片的生存環境愈加嚴峻。
近十年的實踐證實,產業化是促進紀錄片發展的有效方法,而對地方臺來說,產業化前景很絢爛,現實很骨感。紀錄片水準是電視臺制作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很多地方臺保留紀錄片的生產,除了播出外,還進行交流和評比,優秀的紀錄片會給電視臺帶來榮譽。
如何破解地方臺紀錄片發展的難題呢?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連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獨樹一幟,在業內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堅持原創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創作者在實踐中認識到,我國傳統紀錄片“繁復的背景交代、微妙的情感差異、獨有的文化情愫”,外國人理解起來是困難的。要想走向世界,必須找到新的表達方式。2002年創作的紀錄片《海路十八里》講述大連海洋村村民挖蜆貝的故事,主創人李汝建做了大膽嘗試。30分鐘的片子通篇沒用解說詞,沒用音樂,畫面唯美。中間用了12段黑場字幕,起到分段和強調的作用??此坪唵蔚慕Y構,就是為了表現“第一感覺”:上千人勞動場景的震撼。片子節奏明快,細節豐滿,含義豐富。
這部片子面世后,獲得第二十一屆(2002)中國電視金鷹獎短片類優秀獎、德國萊比錫電影節提名獎、第七屆四川電視節國際紀錄片“金熊貓”評委特別獎。萊比錫電影節的評語是:“不留痕跡的創作,消除了西方觀眾和東方生活的距離。作者找到了一個美妙的結合點,這個點就是寬容的世界視角和精彩的中國趣味?!敝鲃撜哒业搅司珳实膰H化表達方式,記錄語言更加豐富,向故事化表達邁進。
地方臺的紀錄片創作應突出本地特色。大連電視臺的選題思路是:與不同文化人群“生活有關聯、情感有共鳴、心理有交融”,達到跨文化傳播的目的。自然、野生動物、社會、人文類題材都有涉獵。
大連是一座海濱城市,海島眾多,海鳥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紀錄片創作的資源得天獨厚。2006年創作的《農夫和野鴨》,以農民與斑嘴鴨為爭奪水稻而展開的大戰為主線,引出人類與動物能否共存的現實思考,片子上升到了思想高度,有了哲學意味。
社會人文類是紀錄片創作的廣闊天地,大連電視臺在這方面多有嘗試?!短O果樹下》記錄了果農胡萬增夫婦一面要種蘋果謀生,一面要照顧智障兒子、精神分裂女兒的故事。胡萬增的一句“日子還得過,該怎么過,還得怎么過”,點亮了本片的主題。央視多次重播。
紀實創作分兩個方面:紀實拍攝和紀實表達。紀實拍攝要相對完整地記錄人和事,是紀錄片原創的有源之水。紀實表達,是以呈現人物和事件為中心的表達。故事化是大連電視臺紀實創作的典型特征。
獲得“星光獎”提名獎的《我想活到一百歲》,記錄了孫謙老太太最后十年的生活,讓人看到了中國人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因為有了長時間的跟蹤拍攝,人物形象、情節、情感逐漸豐滿,精神世界慢慢敞開,命運的跌宕起伏得以呈現。主創人員不時有驚喜發現,生活真是比想象的還精彩。這些珍珠一般的片段,最后化作紀錄片的形和魂。李汝建說:“不把心死死地扎在人物命運的深處,不在靈魂深處勞心勞智,(創作的)心燈就不可能點亮?!?/p>
紀實創作需要付出大量時間、體力和精力,有時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獲取素材。后期制作階段,熬夜奮戰更是平常事。吃苦耐勞是紀錄片人的基本特征,付出最終融化為作品紀實精神的表達。
大連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經過近20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豐碩成果。反思起來,筆者有一些心得。
大連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人員20多年來視野逐漸開闊。原來的視角是關注身邊人、身邊事,現在則是關注世界上的一個人在大連,世界上的一件事發生在大連。在這樣的思維下,作品展現的是小事件大歷史、小人物大格局、小地方大片子。
高清攝錄設備明顯提高影像美學品質,提升表達效果,應該積極使用。一些小型拍攝設備起到關鍵作用,《巢里巢外》用了多部GoPro拍攝鳥的筑巢、交配、產蛋、孵化、撫育,效果清晰而穩定,捕獲了大量的決定性瞬間。主創人員說,沒有GoPro就沒有《巢里巢外》。
大連電視臺的紀錄片團隊,多的時候有七八人,少的時候也就三五人。之所以能創作出大量有影響力的作品,就是因為有領軍人物李汝建。他在紀錄片選題策劃、語言表達、作品風格的把握上,都有過人之處,形成了個人風格,也成就了“大連電視臺紀錄片”的品牌效應。對于原創紀錄片來說,拼的是創意表達,人才的重要性毋須多言,領軍人物更是可遇不可求,但是人才是可以培養的。
在原創的道路上,大連電視臺先行了一步,其用較少的投入,得到了可觀的回報。對于大部分地方臺來說,早日定下原創的策略,可能更符合發展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