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荔
電視媒體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傳統主流媒體,電視媒體在進行相關宣傳報道時,應肩負社會責任意識,踐行新聞工作者的“四力”要求,提升報道水平,使脫貧攻堅主題報道實現傳播力,發揮其應有的新聞價值。
1.開展策劃報道,進行深度記錄。作為新聞媒體,記錄時代是媒體責任之一。通過媒體記錄講好中國故事,記錄時代發展的腳步。脫貧攻堅是時代主題,體現著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個地區根據實際情況交上了一份時代答卷,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媒體有必要講好一方的扶貧故事。在所有新聞報道形式中,策劃類報道持續的時間長,新聞內容更有縱深性,更能體現扶貧行動的內涵。電視新聞在開展扶貧報道之前就得做好策劃,找準報道的用力點,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全,而是創新策劃,從程式化和說教味的報道中跳脫出來,凸顯差異化,深度呈現當地的扶貧過程。
例如,紅寺堡是寧夏脫貧攻堅的典型代表,這里有不少有名的特產,包括葡萄酒、黃花菜等,結合當地的地理和自然環境,政府在這里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寧夏電視臺記者多次前往紅寺堡開展系列報道,精心策劃,對這里產業扶貧進行系列報道,從幾個典型脫貧致富的人物入手,記錄了村鎮的變遷、老中青三代人身上發生的變化。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寧夏電視臺結合當地的特色產業,將扶貧故事講深講透,通過層層剖析,報道出這些地區“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特色產業扶貧之路。
2.講好人物故事,用人心凝聚信心。任何新聞報道最終都要靠故事來打動受眾,而故事的核心是人物。扶貧報道不能脫離人物故事而進行,只有挖掘出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扶貧故事,才能達到預期的新聞傳播效果。電視新聞的報道和策劃,要主動服務發展大局,把脫貧攻堅納入重大議題設置,深入基層,貼近民生,聚焦各地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報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型案例,挖掘更多可復制、可借鑒、可應用的成功經驗,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扶貧報道中新聞記者不僅要及時準確、客觀地展示扶貧脫貧的成績,更要關照扶貧脫貧中一個個鮮活的“人”。
例如,寧夏電視臺制作的專題《扶貧第一書記》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作品通過對固原、石嘴山等地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進行采訪,勾畫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報道沒有進行簡單的數據羅列,而是聚焦駐村干部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困難,講述他們在扶貧中如何發揮聰明才智,成為致富帶頭人。通過所在村鎮的前后變化,展現“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工作思路和成績。電視臺記者多次進入扶貧村,深入群眾的生產生活,把錄制現場扎在脫貧的鄉村,請當地致富帶頭人分別上場講述帶領鄉親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遇到的困難、收獲的成果,接著讓脫貧受益的鄉親上臺來講述,起到了凝聚人心、增強信心的作用。
3.轉換視角,呈現多元扶貧故事。在脫貧攻堅戰期間,各地媒體的扶貧報道特別豐富,但是也不難看出,呈現出很多同質化的內容,讓受眾覺得沒有新意。突破扶貧報道的熟面孔,需要新聞工作者轉換視角,創新報道角度。
例如,《甘肅日報》在《打醬油的錢能不能買醋》文章中指出:“財政、國土、水利、環保、林業等部門都有相關資金,這些資金數量不少,但是在扶貧中應用起來比較分散,像平均撒了胡椒面,不能集中到優勢項目中,最終影響到扶貧效果。”報道指出這一做法的不科學之處,體現了記者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報道更具專業性,突破了常規扶貧報道的禁錮。也有精準扶貧報道是從專業視角展開的,如浙江電視臺《農村金融改革“田東模式”貴在精準》這篇報道就從金融專業視角出發,詳細介紹了“田東模式”的具體內涵及優勢。
創新視角、轉換角度展示扶貧報道成就,需要記者能獨立思考,用批判的視角去看待所看到的現象,用扎實的專業知識傳遞出不一樣的聲音。
1.避免模式化和一刀切。脫貧攻堅報道往往集中報道會議和脫貧故事,容易陷入報道模式化中。創新報道角度,展現專業視角,需要媒體記者深入研究國家政策,多開展調查式報道,從致貧的原因入手對貧困現象進行剖析,既要體現個性又要體現共性,切忌一刀切的報道方式。
2.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并重
作為一項歷時長、涉及面廣的民生工程,脫貧攻堅必然遇到困難,產生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作為媒體應全面記錄這些問題,正面報道與輿論監督同時開展,增強信心的同時,也要勇于面對出現的懶政、政策一刀切等問題,使脫貧攻堅工作達到固本清源的效果。
脫貧攻堅是中國社會進程中的民生和政治大事。電視媒體具有義不容辭的媒體責任,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新的征程上,電視媒體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創新報道手段和報道方式,兼顧整體和細節,做到深度和精讀并舉,講好中國故事,記錄時代發展和進步的燦爛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