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輝 惠建國(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日照外向型經濟研究所)
中國新時代的供給側改革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階段,必須要摒棄就供給側論供給側的傳統研究框架,打破“生產本位”思想,通過將消費需求納入研究框架來實現供求平衡共振,而這需要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取代“財富中心論”這一西方經濟學傳統思想,更需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新時代新階段的供給側改革需要融合消費資本、“以人民為中心”和制度創新三者為一體,進行“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推進。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國內外學者圍繞供給側改革進行了大量研究,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圍繞供給予需求關系而展開,一方堅持供給創造需求,另一方堅持需求創造供給。這些理論誕生于20世紀的西方發達國家,國內外研究人員并沒有結合時代特點來開展研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供給側改革都亟待理論創新。
根據角度的不同進行劃分,當前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供給創造需求和需求創造供給兩類。
1.供給創造需求
薩伊及其追求者(包括西方供給學派和國內的新供給經濟學)都極度推崇“供給創造需求”的觀點,認為影響經濟發展、導致經濟下滑甚至停滯的原因往往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包括生產要素和制度在內的供給的不足[1],需求管理不能滿足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客觀需要[2],需要轉變需求管理為供給管理。國內“新供給經濟學”認為勞動、資本、土地、創新、制度等是經濟增長的五大并列元素[3]—在2012年的新供給主義宣言中,制度被認定為價值創造的源泉之一。
2.需求創造供給
經濟增長下滑的原因在于投資、消費、出口等有效需求的不足,極力主張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尤其是在企業投資積極性不高、需求不旺的情況下,政府有必要通過政府投資成為拉動需求的主力[4]。針對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有學者認為政府在經濟下滑情況下的基礎設施投資不會擠出私人投資,相反,消費反而會因為政府投資而增加,提高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5]。但是,這種理論主張忽略了作為需求的投資的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有前提條件的;同時,投資需求是一種引致需求,最終還是要取決于和體現為消費需求[6],而投資需求并不一定能夠縮小貧富差距和拉動消費需求。
如果深究起來,兩種主張依然是生產本位思想,依然堅持生產是第一位的,依然堅持生產是生產、消費是消費、生產與消費相對“割裂”的思維模式,沒有注意到消費資本的作用。
在國際貿易形勢嚴峻,高質量發展日益加快,消費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已經超過76.2%的情況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進供給側改革?這就要求需求充分引導原有供給、催生新的供給,供給也要充分挖掘潛在需求、滿足現實需求,實現二者深度融合、良性互動中推動供給側改革。細觀當下之研究就可以發現,主流研究只停留于生產領域的研究,從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土地、資本、技術、自然資源)層面和生產要素配置層面(主要是指體制改革)進行研究[7],忽視了關于需求在其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這些不足和空白卻為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理論創新和路徑選擇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長期以來,生產是生產、消費是消費,二者具有價值生產與實現的鏈條關系,從未真正挖掘消費的時代內涵和對生產的根本意義。消費與生產本就是融為一體的,互聯網技術凸顯和加深了這一點,也為發掘消費資本地位和價值提供了技術條件。
生產與消費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著內在統一聯系的。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內在統一,是有其堅實的技術和現實基礎的。
1.在理論上,由單一生產維度向消費-生產雙重維度轉變
當下已經進入供過于求的時代,從生產角度而言,廠商不僅僅要考慮生產供給側要素,更需要考慮需求端的消費因素,需要將生產和需求合二為一,系統考慮,是復合的、雙重的生產維度;從消費角度而言,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對產品的“要求”,甚至“參與”產品生產。
無論是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考慮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還是從廠商個體考慮產品價值生產的有效性問題,都需要將需求側的多樣化需求因素納入到生產當中來。
2.在實踐上,“互聯網+”推動供求由相對獨立向相互融合轉變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互聯網時代,無數例子已經證明,以往的廠商可以依托的壁壘被打破,任何的經驗主義都顯得脆弱不堪[8],像黑莓、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傳統名品紛紛遭到兼并或破產,而注重消費者、注重互聯網的蘋果、小米等新興公司卻取得了井噴式發展;各種互聯網平臺(比如社群、電商平臺、微信、公眾號等)—社群等互聯網平臺的背后,不僅僅是粉絲和興趣,更是體現了人的社會化的必然性,承載起了一種新的商業生態,已然打破產品價值供給予產品價值實現之間的隔閡,消費者可以以此參與到產品價值的生產和創造。消費者與廠商一起參與價值創造和價值分享[9],真正實現了供求兩側合二為一。總之,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上看,供求兩側共同完成價值創造是大勢所趨,“互聯網+”為供求融合提供了堅實的可行性基礎,新型的互聯網化分工協作模式和“開放型生產方式”已然形成[10]。
消費的每一次完成都為下一次的產品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追加投資)提供了支持,形成了貨幣資本、知識資本、消費資本并存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產品生產中含有消費因素,生產的消費性得以進一步凸顯,而消費中也因為對產品的體驗和要求而蘊含著(新)產品生產的因子,消費的生產性也得以進一步凸顯,二者深度融合。
消費的資本地位與含義已然顯化,其所有者即消費者也應該獲得相應的紅利和收益。如此一來,消費和消費購買力根植于生產供給,供給側改革路徑需要新的考慮和選擇。
根據消費資本論,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需要內置消費于生產,發揮其資本化作用,并保證消費能量也即消費購買力隨著生產發展不斷增長,另一方面要積極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解決消費資本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前提性問題。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當前的痛點、難點和限制條件。
消費者的消費規模要受到工資收入水平的影響,如何增加工資收入便是增強消費購買力的前提性問題。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相反,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11]產品分配和收入分配問題根源之生產結構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理解。
從生產結構調整優化入手來解決收入分配不足帶來的消費購買力不足問題,已成為供給側改革的題中之意。
在產品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關于產出成果(或收入)的分配已經“安排完畢”:資本將獲得它應有的折舊計提和利息,勞動(者)將獲得相應的僅僅用于補償必要勞動耗費的工資收入。消費作為資本參與生產創造的地位和作用完全被忽略。
新階段供給側改革需要解決消費收入和消費資本兩個層面的動力問題,從生產內部要素的結構安排上系統性解決供給側改革為誰進行、如何進行、怎么進行的系統性問題。當然,消費資本論提出了自己的供給側改革主張,并不是對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否定,而是一種補充和豐富,致力于更高質量地推動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