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濤
(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公司,江蘇 南京 210093)
在改革開放的持續穩定推進下,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快速穩定的增長趨勢,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也達到了新的高度,以長江干線的水運量為例,自2005年以來年增速在8%以上[1]。內河運輸作為城市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等優點,已成為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交通運輸工具[2]。內河港口碼頭作為內河運輸的基礎設施,在貨物運輸過程起到了重要的樞紐作用[3]。
但快速增加的運輸需求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現存內河港口碼頭普遍存在岸線分散、老舊碼頭較多、配套環保工程老化破損等現象,以及碼頭企業發展方式不科學、環保意識落后、環境管理不夠完善等問題。為降低內河港口碼頭運行過程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以干散貨碼頭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內河干散貨碼頭現存的環保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符合我國生態環境大保護的新趨勢,有利于落實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要求,提高內河港口碼頭的生態質量發展水平。
碼頭營運期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碼頭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噪聲、固廢和發生環境風險事故時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而船舶、碼頭機械噪聲在周邊無居民等環境敏感點的情況下影響較小,船舶溢油等環境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也較小。本文在對上海某區域現有49家干散貨碼頭的現場調研基礎上,其中貨種主要為廢鋼、砂石、水泥和糧食,統計分析了現有碼頭存在的環境管理問題,并從廢水、廢氣、固廢3個方面分析了碼頭運營中的環保問題。
內河港碼頭大多較為分散,規模不大。根據調研結果,僅約16%的企業有環評手續,且其中僅有2家企業已辦理的環評中包含企業碼頭部分,且還存在碼頭實際建設情況與環評不符的問題;很多企業多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未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驗收等工作,也就很難做到環保設施“三同時”。碼頭的環境管理責任分散于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海事等部門,無法統籌開展環保監督管理工作。內河碼頭的建設與運行主體多為私人,在環保上的投資意愿不強,企業內部存在職責不分的情況,企業的環境管理混亂,同時管理者專業性不足,對日常的污染防治措施執行不足,未建立污染防治責任制,對碼頭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
內河碼頭運營過程產生的廢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地面沖洗廢水、洗車池廢水、船舶廢水、初期雨水等。根據調研,現有內河碼頭船舶廢水由海事局統一收集處理,不在碼頭區域進行收集處理;少量地面沖洗廢水收集至碼頭沉淀池沉淀處理后回用或納管排放;生活污水納管進入市政污水管網或抽運,其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小。主要的污染現象是多數碼頭因初期雨水收集意識薄弱或現場環境管理較差,由于未設置初期雨水收集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破損、池容不滿足初期雨水收集要求、碼頭圍堰破損等原因存在初期雨水直接進入環境水體現象,調研數據顯示,約80%碼頭企業存在初期雨水收集池容不足問題,其中約26%同時存在碼頭圍堰破損問題。多數廢鋼碼頭及少數砂石碼頭,碼頭地面存在油污現象,初期雨水中攜帶部分石油類物質,未經處理直接入河污染水體環境。
一般港口碼頭如砂石、黃沙等散貨在運輸、裝卸、堆放等過程中會產生無組織粉塵污染現象,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需根據貨物特點及作業條件,采取有效的降塵措施。調研顯示,約41%的碼頭存在廢氣污染防治問題,主要表現為砂石隨處堆放,未堆放在特定的區域;碼頭堆場未設置擋墻,物料在堆場露天堆放,未對堆放的砂石等貨物覆蓋防風抑塵網,未對堆場設置噴淋設施;貨物裝卸轉運處未配套設置降塵設備,現有降塵設備存在老化損壞現象,地面揚塵現象較為明顯。對于揚塵的在線監測,約16%的碼頭與攪拌站共用一套揚塵在線監測設備,約6%的碼頭無揚塵在線監測設備,對揚塵的實時監測的能力較弱。
碼頭生活垃圾多委托環衛統一處理,廢水處理產生的沉淀污泥隨碼頭貨物外運或交相應單位外運處置,但碼頭企業普遍對危險廢物存在認識盲區,約85%的碼頭企業存在危廢貯存處置問題。碼頭機械檢維修過程產生的廢油等危險廢物一般由維修部門帶走,未與有危廢處置資質的單位簽訂危廢處置協議;未設置危廢貯存場所,或設置的危廢貯存場所不滿足《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2001)要求;少數合規設置了危廢貯存場所的企業,也存在危廢標簽粘貼不規范或未粘貼等問題,不符合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要求。
港口碼頭環境的持續改善,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碼頭企業都需要足夠重視,在現有治理體系下,加快促進多層次合作模式。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實現聯動治理,首先,是當地環境、交通運輸、水利、海事等主管部門之間的橫向聯動,各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環保先行的理念,強化生態環保意識,需發揮好政府的良性引導作用,可以通過協商制定一些法律法規、條例等對碼頭生產過程中易產生污染的環節制定或規定相關環保標準的硬性要求,對不符合要求的碼頭進行強制整改或取締,減少環境污染。其次,是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縱向聯動,政府部門可以在政策上對碼頭環境治理工作較好的企業多加以鼓勵,如發放一些環保補貼提高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另碼頭企業也應當有綠色環保的責任意識,從企業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角度出發,加快推進生態環保型碼頭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碼頭環境質量水平,碼頭企業需對碼頭的發展、布局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采用各種手段力爭將污染從源頭消滅。但碼頭運行過程不可避免產生一些環境污染,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加大治污力度,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治綜合體系。同時企業應加大環保投資力度,加快完善環保配套設施的建設,進而促進碼頭周邊環境的持續改善。
(1)配備完善的廢氣污染治理設施。①針對碼頭裝卸轉運過程:在碼頭裝卸作業機械設備上可采用密閉式廊道設計;在船舶卸料口及傳輸帶進、出料口設置噴淋設備,作業時噴淋。②針對碼頭貨物堆放過程:碼頭散貨應統一堆放堆場內,規范化管理;堆場需配套噴淋設施建設,設置滿足堆場覆蓋的自動噴頭;堆場需設置高于堆料高度的圍擋,同時堆場除裝卸區以外,采用防風抑塵網進行全覆蓋,減少風力起塵現象。③針對碼頭地面轉運過程:對碼頭運輸車輛進行綠色合法改裝,實行密閉式運輸;對碼頭地面進行定期清洗,設置碼頭洗車池,運輸車輛過洗車池,減少地面揚塵的產生。
(2)建設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設施。根據地方暴雨強度,設計滿足前10~20 min初期雨水收集容積的初期雨水池[4],完善碼頭場地內廢水收集管道建設,修補現狀碼頭破損的圍堰,提高廠區廢水收集能力,對收集的廢水進行處理達標后回用或納管。
(3)配備完善的固廢暫存設施。企業應設置專門的危險廢物暫存場所,滿足《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要求,產生的危險廢物由有資質的單位外運處置,實現危險廢物的“零排放”。
(1)完善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政府部門應對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老碼頭,及時清理和整改違法違規項目,對于符合規劃、生態紅線等要求的可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或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梳理存在的問題,并跟蹤整改落實情況。選取重點整治對象進行直接檢查,對發現的帶有共性的問題和管理漏洞,指導和幫助相關單位研究改進方法;對個性問題要求及時報送整改情況,并定期回訪,督促整改落實到位;定期組織開展聯合執法,對轄區內的內河碼頭進行全面的檢查。即對內河碼頭的環保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系統化管理,將碼頭清潔生產納入日常環境管理工作中。
(2)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加強港口粉塵的監測,在港口碼頭周邊設置揚塵在線監測設施并聯網,實時獲得揚塵在線監測數據,作為環保治理情況指標;建立健全碼頭環境管理機制,改善管理的辦法與手段,建立必要的環保審查保證制度,建立臺賬記錄環保措施落實情況;對內部環境管理人員進行定期的環境專業知識培訓,提高其環保專業性,保障環保工作順利進行。
(3)建立對外公眾監督平臺,及時公開環境監測數據,設立公眾來訪、來電通道,對社會公眾反映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促進建成環境友好型碼頭。
針對此次調研的老碼頭存在的環保問題,上海地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聯合對碼頭進行了幫扶指導,碼頭的環保管理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內河干散貨碼頭在航道運輸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為城市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規范內河港口干散貨碼頭環保治理,促進綠色發展,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求。總體來講,在治理過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不同的污染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并堅持以下原則:一是通過相關部門聯動管理,提高環保重視程度;二是加大治污力度,完善環保設施建設;三是建立碼頭環保管理體系,加強全過程監督管理。總之,內河航道碼頭企業需對現有環境問題予以重視,政府及社會公眾加強監管和指導,從而系統解決內河碼頭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