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利(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民生,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就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民生問題,自古以來就貫穿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民生建設問題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頒布并實施了一批又一批的惠民利民政策。使得就業局勢保持整體穩定,教育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鄉居民住房問題基本解決,脫貧攻堅戰進入了沖刺階段。我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效,更是讓人民群眾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來,雖然我國在民生建設方面上持續向好,我們仍要看到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我國人民所面臨的就業不穩定、教育不均衡、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民生領域問題依然存在。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人口眾多,勞動力總量大于實際總需求。因此,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就業問題。
在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下,我國的產業結構也進行著不斷地調整升級,一些傳統產業也逐漸向高新技術型產業發展。在此背景下,原來的傳統就業崗位就會被取消,從事其崗位的工人也面臨著被淘汰,失業和下崗人員逐漸增多。除此之外,大學生也是就業難的一大群體。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每年新畢業的大學生群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據教育部調查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874 萬,較去年增加40 萬人,再加上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愈加嚴峻。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我國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資金越來越大,只增不減,我國整體的教育水平也不斷提高。但在城鄉義務教育方面仍存在著師資、設備、投入等方面配置不均衡的問題。
由于城鄉經濟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一些年輕的鄉村教師就更愿意向城鎮地區流動,使得城鎮教師資源充足、鄉村教師緊缺,這就出現了師資隊伍失衡的現象。在教學設施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小學,根本沒有配備計算機網絡室圖書室和體育器材。一方面是沒有專業的人員教授,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地維護與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教師的匱乏,一名老師常常擔任幾門課程,也沒有精力去給學生開設這種除升學考試之外的課程。而城鎮學校的辦學條件都優于鄉村學校,這些就使得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增大。
新時期下,我國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其領域內還有一些沒有解決好的重點問題。
當前,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較為常見。醫療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很多貧困家庭因看病難、吃藥貴就放棄了治療,給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近年來,我國的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快,但針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醫療費用、退休金等問題都給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在一些地區,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上也存在著一些漏洞,當地政府為了中飽私囊,當基金下放時某些政府官員就對基金進行挪用、擠占、截留,最終到了自己的口袋,人民真正該享有的權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
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解決好就業問題則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民生。首先,要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有關部門、單位積極調整政策,加大就業扶持力度,擴大就業,保障這些重點群體勞動力有組織的進行優先輸出。其次,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就業機構,完善市場就業機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給予創業者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創業者的積極性。近年來,電商模式深受創業者的喜愛,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村電商,這種新興起來的創業模式,為農產品開辟了新道路,為越來越多的普通農民增加了新創收。最后,就是推進公平就業。針對企業中出現的身份、性別等就業現象要依法糾正,對違反規定的要給予相應的處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第一就是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之年。在這一年,要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繼續對教育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解決好因教育返貧的問題。第二,還要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在這個5G 時代,更應該把信息技術更好地運用到教育之中,充分發揮5G 的優勢,實現教育資源共享,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教育的差距,實現均衡化發展。
再者,還要建立學校-社會-家庭教育治理新格局,尤其是要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注重家庭教育的基礎性教育。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更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三方共同合力,我國的教育事業才能邁入一個新臺階,上升一個新高度。最后,還要完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針對各階段教育進行統籌規劃,不斷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全面建成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要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在我國越來越嚴峻,要著實保障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完善好養老金體系、養老服務體系,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二是要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解決好當下看病難、看病貴的熱點問題。大病保險制度的建立,能夠切實減少患者治療費用,有效解決好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三是要完善失業、工傷保障制度。對于失業人員和出現工傷問題時,要及時處理和維護好人民的基本權益。完善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制度、對工傷人員建立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著實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四是規范社保基金管理,監督不到位,在社保基金管理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違法亂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進一步規范好其管理問題,進一步增強社保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公平正義一直都是億萬人民群眾所追求的。理國之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人民群眾心之所向的奮斗目標。通過公平正義來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逐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黨和人民的關系就是魚與水的關系。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更為人民而興,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黨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只有保障好民生、改善好民生,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才能切實做到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抓社會建設就是要改善民生,具體來說就是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面取得新進展,惠及全民共同富裕。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階段,要實現全面小康,就必須滿足好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人民的認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報告中對民生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 年的全國兩會上更是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時代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回應人民的期待。
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體現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扎實做好群眾工作,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