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婷 余林蔓(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自2014年以來,隨著各地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建立,海關“9610”“1210”等監管方式的相繼出臺,國家將跨境電商作為外貿增長新動力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我國跨境電商產業正在加速外貿創新發展進程,跨境電子商務吸引了來自業界和教育界的眾多目光。高速發展伴隨著的是跨境電商產業人才缺口巨大問題,根據商務部2018年統計的數據,中國跨境電商人才缺口已接近450萬,并以每年30%的增速擴大。跨境電商企業由于行業特殊性追求高效率,企業內部難以構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而目前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大多缺乏跨境電商行業實踐經驗,造成企業招聘難、招聘后無法立即用工的問題,嚴重阻礙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
“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將企業生產活動引入校園中,真正實現高職教育對接產業,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開辟一條新道路。目前跨境電商方向專業在產教融合道路上做出了多種方式的嘗試,例如校企共建產業學院、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建設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導師進校授課、校內導師企業掛職鍛煉等。不管是在教學體系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建,如產業學院、訂單班,還是實施較為靈活、簡單的師資互派,在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都遇到了諸多問題。
跨境電子商務目前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跨境電商企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企業,由于本地外貿及跨境電商氛圍不夠濃厚,難以在本地人才市場上招聘到能夠立即上崗的高技能人才。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最大動機就是迫切的用工需求。同時,跨境電商市場瞬息萬變,平臺規則、國家監管政策的改變,會對企業的經營方向、策略產生重大影響,最終導致跨境電商企業從經營到內部人才培養體系都采取“短、平、快”模式。因此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企業將從職業院校獲取廉價勞動力置于與學校合作的首要目的,而參與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合作開發課程等,周期長,環節多,投入人力成本高,人才培養可能滯后于該企業的發展速度,顯然不符合企業的經濟利益。筆者在與企業接觸開展合作過程中,明顯感受到這一阻力。企業普遍對學生畢業實習崗位感興趣,但是談到具體培養方案時,興致短缺,導致最終只能開展一些校外參觀、行業人員進校講座等淺層次的校企合作。
跨境電商企業單個店鋪流水巨大,好的店鋪日訂單量能在千單以上,除了產品定價、折扣活動等常規操作,還涉及產品營銷推廣等工作內容,在校學生作為新手操作賬戶可能因疏忽不慎給店鋪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在校學生不能按照企業職員的規章制度進行獎懲。因此企業從風險的角度考慮,擔心學生介入真實工作環節。同時,企業出于對商業機密的保護,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較為抗拒。
在合作育人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是,企業將一些機械性操作、技能含量較低的工作內容帶入課堂,例如某些側重于多店鋪鋪貨經營模式的跨境電商企業,利用校企合作機會啟用大量學生進行產品上架工作。該類型工作對提升學生綜合實踐技能、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用不大。
而一旦涉及跨境電商運營的核心技能,如產品開發、營銷推廣等,學校教師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市場敏銳度不夠,難以勝任指導工作,企業將不得不派出導師隨時監督學生的操作以免造成經濟損失,進而增加了企業的培訓負擔。
企業與學校合作的主要動機為用人需求。產教融合的本質是將企業工作內容引入學校教學環節,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在教學中讓教師與學生進行生產實踐活動,最后培養出符合企業用人需求、能立即上崗的技術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融入合作企業方的需求,如課程設置、實訓安排、工作內容等都為雙方共同商討制定,將企業內部入職培訓前置到職業教育中,節省學生入職后的培訓時間。企業在此過程中將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參與實踐訓練,但學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強制受訓學生最后進入該企業實習或者簽署就業協議,即最后的用工需求無法得到完全保證。就筆者本人了解,即使在訂單班、產業學院這些校企深度合作的產教融合模式中,仍然存在大量學生畢業時另尋他處的情況,學生的就業選擇動機多樣,但最終都對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產生了較大打擊。就筆者與企業接觸結果來看,多數企業對此表示不滿。
跨境電商專業對師資要求較高,需要教師懂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理論、跨境電商政策,懂跨境電商平臺業務、會操作。跨境電商教師主要來自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業英語、國際商務等專業,在理論知識方面對跨境電商的綜合性、交叉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同時,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在畢業后即進入學校任教,而跨境電商又為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行業,教師缺乏一線實踐經驗。產教融合實施工程中,校內教師難以在真實工作場景中為學生提供支持與輔導,實踐教學將更為依賴企業方的師資力量,而前文提到企業深入教學動力不足,對于派遣企業導師產生的人力成本也難以接受。
目前產教深度融合的開展形式多為訂單班、產業學院,這樣的模式下,學生需在企業指導下基于真實工作內容完成實踐,而企業生產經營無法按照學生教學計劃中的時間進度安排進行,很多培訓及工作任務的完成可能在常規教學活動時間以外。產教融合過程中,學校教師需要全程參與、輔助企業導師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對于教師將產生額外工作量,繁重的教學任務、比賽任務和科研壓力下,客觀上教師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意愿不強。另外,隨之產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在大部分院校現有的績效體系中難以被考核、激勵,進一步阻礙了從學校層端推進產教融合的步伐。
從產教融合的實施場地考慮,由于跨境電商企業以中小型規模為主,學生在企業辦公地大規模長期開展實習實訓活動可能出現擾亂企業正常工作秩序的情況,該種方式通常不被考慮。現有的產教融合大多基于學校專業實訓基地開展,而跨境電商工作開展需要依靠良好的網絡條件及硬件設施,很多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時間久遠,電腦設備老舊,安裝軟件有限,難以達到產業入校、開展跨境電商工作的要求。學校新建實訓室需要通過項目資金,有較長的時間周期及復雜的流程,依靠企業投資改善校內實訓基地條件也并不現實。另外,亞馬遜、Wish這樣的跨境電商平臺對店鋪登陸IP地址有嚴格要求,一個IP地址甚至一臺電腦只能對應一個店鋪賬戶,不能隨意更換,嚴重者有封賬號風險,這在學校網絡環境下也較難實現。實訓硬件難達標成為學校向企業尋求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時的不利因素。
跨境電商產教融合道路上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現象,本質上歸咎于企業生產是一種市場經濟行為,以追求高利潤、高效率為導向,而高等教育追求以人為本,不僅培養學生工作崗位中的技術技能,更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學校與企業結合,在組織結構層面會有天然的排斥性。
產教融合的企業選擇很關鍵,在實行產教融合道路上,學校不能一味追求項目落地,而忽視了某些企業并不適合與學校開展合作。如一些企業規模較小,業務較單一,用工需求具有短期性及工作崗位所含技能較少,學生難以從中得到鍛煉。
跨境電商的產教融合應選擇本身發展較為成熟,已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有科學、完整的內部培訓體系,能提供學生清晰的職業晉升通道的企業。這一類企業通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不局限于短期獲利,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相一致,才能相互開展長遠的深度合作。學生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也會自發選擇該企業就業。
產教融合必須內置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按照企業實際用工需求進行設置,在規定的教學計劃課時內,完成教學向產業生產的靠攏,盡量不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及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產生額外的培訓費用。人才培養方案中內化實踐課程,任課教師需在合作企業已完成掛職鍛煉,以此來減輕企業導師的輔導任務,減少企業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