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軍(黃巖區會計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
二十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提出信息化概念,社會各行各業開始大力發展信息化。隨著二十一世紀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的日趨成熟,信息化更是搭上高速快車,以智能化、信息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撲面而來,建立信息化社會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會計工作是經濟社會的重要基礎,會計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對會計信息化十分重視,從1979年財政部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進行會計電算化的試點開始,到2008年中國會計信息化委員會暨XBRL中國地區組織在北京宣告成立,會計信息化邁入標準化階段。
財政部于2009年頒布《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會計信息化建設迎來重大進展。2013年頒布《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后,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標準規范一直空缺,發展比較緩慢。2016年財政部頒布《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積極探索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工作,推動基層單位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的有機融合”作為“十三五”期間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在國家戰略與政策的大力推動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開始加速發展。
浙江作為經濟大省與數字強省,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發展走在全國前列。2002年11月,率先作為全國試點省份,在全省范圍全面啟動政府財政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金財工程”,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預算編制、國庫集中收付和宏觀經濟預測進行信息共享與整合,初步建成全省會計信息一體化平臺。2016年8月推出政府采購平臺“政采云”,掀起政府采購制度的一次革命,為中國的政府采購提供浙江經驗。短短幾年時間,平臺已擴展到重慶、湖南、廣西、青海、新疆、云南、吉林、內蒙古烏海市、江蘇無錫市、河北雄安市等七省三市。2018年浙江省政府資產管理云服務平臺“資產云”正式上線。顛覆了傳統資產管理的模式,創新了政府資產“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管理模式。2018年建立全省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服務平臺“核算云”。歸集全省所有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數據、國庫支付數據、賬務核算數據建立統一數據庫,通過數據庫接口實現預算編制、國庫支付、財務核算、決算報表、財務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政府采購、政府預測決策各系統的信息互聯互通。
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是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地財政局或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與組織下,根據財政與教育的方針政策,按實施步驟統一操作,會計信息化工作取得卓越成績。但由于地方差異和主管部門管理模式差異,各地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與信息化社會要求的差距較大。
本次問卷調查以浙江省內各縣市區為單位,向70多個縣市區教育系統發放了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網上問卷調查,收回37份有效答卷。調查中小學校會計信息涉及的預算編制、國庫支付、會計核算、部門決算報表、部門財務報告、教育經費統計、政府采購“政采云”、國有資產管理“資產云”、工資管理等各系統信息共享與融合程度。
調查的所有中小學校均采用“金財工程”軟件,預算編制、國庫支付已集成在軟件中,兩系統的會計信息已完全共享與融合,信息化程度較高,其他系統的會計信息共享與融合程度各不相同。
會計核算軟件的問卷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中,19%(7個)使用浙江省財政廳“核算云”核算,24%(9個)采用金財工程一體化軟件的自帶核算功能進行賬務核算,57%(21個)使用其他獨立的財務核算軟件。2018年浙江省財政廳發布《關于構建全省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云服務平臺的通知》,要求“力爭三年左右時間,穩步推進全省行政事業單位分批上線”。調查結果顯示推進力度不足,“核算云”在中小學校中使用面不廣。
會計核算信息化程度問卷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中,會計核算的記賬憑證22%(8個)是手工逐項錄入,會計核算還停留在電算化階段;78%(29個)根據金財工程的軟件接口,生成記賬憑證,實現會計信息化共享。2019年實施政府會計改革后,記賬憑證更加復雜,手工錄入工作量更大,誤差率高,對會計信息共享的需求很強烈,但從調查結果看,部分縣市區會計信息化水平不能滿足財務工作發展的要求。
對部門決算報表編制問卷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中,40%(15個)決算編制與核算系統沒有信息共享,學校會計人員根據核算系統的會計數據逐項分類錄入決算報表中,60%(22個)決算編制時,通過核算系統報表數據導入(或復制)到決算報表系統中,實現信息共享與再加工。中小學校年終財務決算編制是全年資金收支、項目實施、資產管理的綜合反映,也是下一年度財政決策、政府部署的重要依據。決算編制工作量大、準確性要求高,對會計信息共享有很強需求,從調查結果看,很多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程度不高。
財務報告編制信息化問卷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中,51%(19個)逐項手工錄入會計信息,49%(18個)通過決算或核算軟件導出Excel文件,整理后逐項導入部分報表。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報表都是單位手工錄入數據,整體信息化水平較低。
教育經費統計信息化程度問卷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中,60%(22個)無會計信息共享,全部手工錄入;40%(15個)從核算系統或決算系統信息導出后導入(或粘貼)到教育經費統計中,實現部分會計信息共享。整體來看會計信息化程度不高。
對于“政采云”平臺的信息化調查中,37個縣市區中,46%(17個)預算系統的預算指標下到“政采云”平臺,中小學校根據“政采云”平臺上的預算指標實施政府采購,達到預算與采購的信息聯通,從技術上保證“無預算不采購”規定有效實施;54%(20個)“政采云”平臺獨立運行,學校經辦人員對照財政批復的預算指標在“政采云”中采購,對“無預算不采購”控制較差。
對于國有資產管理“資產云”信息化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60%(22個)沒有實現信息共享,“資產云”操作與外系統沒有關聯,資產核銷、折舊、攤銷信息,需要在會計核算系統中重新錄入;40%(15個)實現與核算系統的信息單向交流,“資產云”中資產核銷、折舊、攤銷信息可以直接在會計核算系統中生成會計信息。調查結果顯示“資產云”設計的很多信息化功能,在中小學校中沒有體現,對于基層單位只實現網絡化管理,部分單位只實現與會計核算系統的信息單向傳輸。
工資信息化管理問卷調查統計,37個縣市區中,16%(6個)通過Excel文件管理工資表冊,無信息化管理;84%(31個)通過軟件管理工資,其中4個采用人事系統一體化軟件,工資在人勞局更改審批后就形成工資電子信息,學校進行查詢、打印、修改,并在國庫支付中錄入支付;其中9個采用金財工程軟件一體化工資軟件,人勞局審批的工資信息,需重新錄入(或Excel文件導入)工資軟件后進行查詢、打印、修改、計劃審報、國庫支付生成。
工資管理涉及流程與部門較多,涉及教育主管部門、人事部門、財政部門、銀行多個部門,涉及教育單位工資管理、主管部門審批、國庫支付、銀行發放多個流程。信息流轉復雜,信息化難度較大。調查結果顯示,各地中小學校都缺少成熟、完整的信息化操作方法。
2019年政府會計改革時,財政部頒發《關于中小學校執行〈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的補充規定》,規定中小學校執行政府會計制度時應當參照執行。《補充規定》根據中小學校的獨特情況,對“事業支出”科目及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等作出不同于政府會計的特殊規定。
科目設置的調查問卷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中,23%(7個)采用《補充規定》設置“事業支出”會計科目,77%(30個)沒有采用《補充規定》設置“事業支出”會計科目。原因是在涉及會計信息的各系統中,都沒有與《補充規定》相配套,如國庫支付中的經濟科目,決算編制的事業支出會計科目,都與《補充規定》設置“事業支出”會計科目不同。按《補充規定》設置“事業支出”會計科目的中小學校,在信息流轉共享中,需手工修改編輯,工作煩瑣、容易出錯。
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調查問卷統計,37個縣市區中小學校沒有一個采用《補充規定》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全部按國有資產管理“資產云”折舊年限。原因是會計核算的資產管理與“資產云”資產管理口徑不一致,產生數據不同,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
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小學校政府會計的個性化設置,相應的國庫支付系統、部門決算系統、國有資產管理系統沒有配套的對應設置,會計信息在各系統流轉共享中產生問題,致使個性化設置推行受阻。
綜合調查結果,浙江省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工作在省財政廳的領導下,在地方財政局與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堅持不懈、勇于創新,取得顯著成績,但存在發展程度不充分,發展地域不平衡現象。有些縣市區會計工作還停留在電算化階段,有些縣市區存在行政單位會計信息化程度較高,而中小學校會計信息會較薄弱情況。對于省財政廳設計的先進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地方主管部門政策落實不平衡、不充分。同時會計信息化工作設計大部分針對財政系統相關業務開展,缺少與教育系統、人事系統、醫保系統、統計系統、個稅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共享與交互,存在局限性。
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發展需要一批高素質專業會計人才。學校的財務人員屬于后勤部門管理,參照后勤人員待遇,經常有教學業務不強的一線教師轉聘到財務崗位,導致學校財務人員年齡偏大、專業性較差,財務人員的待遇不高,晉升渠道狹窄,難以吸引與留住財務人才,阻礙學校會計信息化發展。為適應會計信息化發展,學校領導應轉變意識,重視財務隊伍建設,挑選精干人員,建立合理待遇標準,鼓勵財務人員積極參加業務培訓,為會計職稱考評打開晉升通道,吸引并留住財務人才,對于不適應會計信息化發展的財務人員應逐步淘汰。積極推進會計信息化建設,將財務人員的工作從財務核算向財務管理發展,實現業財融合,提升學校管理。
教育主管部門積極組織學校財務人員業務培訓,鼓勵財務人員參加會計職稱評審,提升專業業務素質。實施財務人員“局聘校管”制度,保證學校財務工作相對獨立、客觀,促進學校廉政建設,建立財務人員考評流動機制,激勵工作積極性,在學校年終考核中加入財務工作內容,督促學校重視單位財務工作。招聘精通網絡技術的專業會計人員,引領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發展。根據信息化要求建立和修改相應財務制度與內控制度,制定教育系統信息化操作方法。根據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個性特點,積極協調財政部門建立信息對接處理方法,協調財務軟件服務商不斷修正與調整軟件操作。
地方財政部門是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工作的組織者與指揮者,應及時貫徹與落實上級部門的政策與規定,設定本地會計信息化具體實施步驟。主動和財務軟件服務商協調,開放數據端口,提供基礎數據,規范信息流轉過程。針對中小學校執行政府會計制度的個性特點,設置國庫支付、部門決算、國有資產管理對應明細細則,保證會計信息的一貫性。在實施會計信息化過程中對行政單位與中小學校一視同仁,提供網絡服務與技術支持,根據實施步驟規定信息化操作細則,組織與督促中小學校會計信息化發展。在逐步完成單位財務核算系統、財政業務系統、財政各報表系統的互聯互通后,協調各部門集中技術力量,深入開發與教育系統、人事系統、醫保系統、統計系統、個稅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共享與交互,切實推進財政“最多錄一次”改革,落實十三五戰略部署,全面推進信息化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