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若思(西安培華學院)
隨著大數據環境的到來,數據密集型行業審計的出現,新思維和相關前沿技術的產生,審計領域將發生一場重要的、可預見的變革。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大數據對審計的影響。在整個審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和防范。因此,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工作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麥肯錫將“大數據”概括為一種全面的數據采集,在價值密度的采集、存儲、分析和管理等方面遠遠超過了現有數據軟件的處理功能。相關機構Gartner定義了這樣一個概念:在獲取決策能力、洞察力和優化能力以適應大量高增長率和大量信息之前,先采用新的處理模式來處理“大數據”資源。
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下,基本上一切都是以電子方式記錄、測量或采集,然后轉換成數據。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數字化”。因此,會計實務也受到大數據的影響,大數據已成為公司內外利益相關者決策的關鍵條件,從而影響財務報告。
1.審核過程執行環境
在當前的數據環境下,審計人員可以獲取詳細的信息并對交易信息進行分析,而不是簡單地獲取交易信息摘要,可以對會計信息和各種內外部信息進行整合和管理。隨著大規模環境數據的分析和會計計量與審計驗證過程的科學整合,抽樣審計逐漸成為精細化審計,審計程序的自動化減少了審計員的工作量。信息的生成過程和信息的質量成為審計師關注的焦點。這使得預測信息的分析更加重要,需要更多的精力來預測審計的性質,增加了審計的可能性。
2.審計職業判斷環境
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結果更加客觀。過去主要依靠直覺和從前的經驗,因為有時只有想象才能糾正信息的不足;有時也只能糾正錯誤。數據創建通常不需要手動干預,它們主要由各種信息收集工具或系統來完成。通過建立科學的模型,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結果是客觀的。此外,這種審計方法的基礎是建立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然而,該系統的結構遠遠超出了審計員的能力范圍。為了與審計人員進行溝通,需要具備扎實計算機技能的專家建立適合實際操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
1.審計資源的再分配
今天的審計工作伴隨著大量的數據處理和分析,這就需要大量的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人員。審計人員還需要適應新的方法,學習新的統計分析技術。審計資源越來越傾向于數據處理和分析,特別是加強這類人才的培養和技術引進。過高的信息透明度意味著存在數據安全問題,這可能會損害他人的隱私或在獲取數據時泄露關鍵信息。在數據安全方面,公司不僅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監管,為公眾提供準確的指導。
2.審計數據的再擴展
目前,風險導向審計已被公眾所接受。審計人員通常采用抽樣方法來評估嚴重失實陳述的風險。一般來說,出于成本考慮,采用這種方法。由于現代企業業務量巨大,這種方法已被大家所接受。然而,借助于先進的數據技術,數據采集變得更容易,數據存儲也不再是問題,數據處理和分析變得更快捷。因此,審計工作的重點已從對公司數據的抽樣調查轉向運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對公司內外部信息進行分析。
3.進一步擴展審計流程
與社會審計相比,國家審計因其政治優勢而遙遙領先于社會審計。如今,隨著數據的發展,許多審計數據已不再是書面文件。所有這些類型的電子數據和數據修改的可能性都是巨大的,因此預審計、過程審計、后審計和過程監控可以降低這種風險。對于預審計和過程審計,我們可以從行業或政策的角度為公司提供有效合理的建議。
審計系統通常需要完成數據采集、處理和研究等多項任務。在對數據技術進行初步審核時,會指出多種審核模式。可以直接使用Big Table或可視化技術。即使審計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但也存在著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相關外部數據能否完全檢索出來,主要來自工商部門、稅務部門、財政部門等政府部門。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數據交換機制,不僅可以減少數據檢索的工作量,而且可以促進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對政府來說非常重要。二是被測單位的數據質量不高。數據的質量取決于數據的正確性和真實性。面對大量的數據,審計人員的精力是有限的,存在著數據變化掩蓋實際財務狀況的現象。三是被測單位不同系統的數據不一致,會導致輸入錯誤,增加審計風險。數據存儲的安全風險也是大數據審計面臨的風險之一。
大數據審計表明員工數據分析的標準更加嚴格。此外,相應的處理方法之間也存在一些實際的風險。首先,審核員需要在正式工作之前確定一個合適的平臺。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研究數據。如果確定的高平臺不能有效地滿足要求,通常會導致無法順利工作。在選擇數據分析平臺時,審查通常可以使用審計模式。即使有一個能夠滿足所有實際需求的數據研究平臺,目前的大數據技術也無法支持這樣的平臺擴展。其次,這種類型的審計需要將所有數據存儲在云平臺中。從而導致相應的數據安全隱患。有些原因不能透露客戶的隱私或數據并正確存儲。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工作大多由四大或國內大型事務所承擔。雖然一些上市公司選擇中小企業作為考量,但在業務量上存在很大差異,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是小企業。這些公司與這四家公司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差異,但與同類型公司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類型的測試可以從云端獲取大量的信息,并以低成本的投資為公司提供更多的信息。
政府應建立一個數據交換中心,以便及時傳輸來自不同部門的信息,從而降低了獲取考試數據的難度。另一方面,與考試相關的機構必須獨立建立一個數據存儲和管理中心。這為現場審核設定了方向和重點,并提高了審核的質量和效率。建立健全的數據交換機制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培養管理人員的技術技能,并著重提高他們在收集、處理、分析和管理信息方面的技能。
在實際工作中,被審計單位通常僅根據審計員要求的標準提供經過處理的標準表,人為更改或隱藏數據存在的問題。因此,審計員在從被審計實體收集數據時應選擇原始數據。這樣,可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同時,審計師在記錄和分析錯誤時應特別注意。
一是加強系統控制。通過制定相關規范,確定各種安全標準和認證機制,以確保對所有連接進行控制和遵循。二是加強防范網絡攻擊。在開發系統時,有必要為其配備適當的安全軟件,并定期請技術人員進行維護,有效地防止病毒或網絡攻擊。三是加強對用戶數據訪問的限制。確定授權人員,加強對授權人員的監管,并保存訪問文檔。政府部門應加強有關數據安全保護的教育,并提高公民對預防的認識。有關部門建立投訴舉報渠道,鼓勵個人或組織舉報與數據安全有關的違法行為。
定期培訓員工以鞏固和提高他們的技能。審核工作完成后,舉行會議總結,交流和交換發生的任何特殊情況,以不斷擴大審核員的視野,積累經驗,確保審核工作的順利完成并有效防止大數據風險。專業培訓不僅限于技術,還包括加強職業道德培訓,以防止員工作弊并培養具有強大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的專業分析人才。
目前,大數據審計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審計風險的變化上,可分為新風險和大數據對現有風險的影響。大數據對傳統審計風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不同審計信息的高度集成,使審計人員能夠準確使用數據,掌握前端技術。舞弊可能性低,審計結果更準確。但這也離不開審計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判斷。因此,培養審計師的職業能力,維護職業道德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