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田 崔巖 于清
聽聞冠縣定遠寨鎮有一處農場,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也不要土肥,普通蔬菜種得,熱帶植物也種得,不僅綠色無公害還能節水節肥。這處農場的奧秘是什么?3月7日,筆者帶著好奇前來探訪。
邁入大棚,嘩啦嘩啦的流水聲讓人頓時放松下來,空氣中彌漫著花草香。蒙古族小伙兒巴特爾是潤濤生態農場的負責人,他走到大棚入口處,敲響了一口銅鐘,一大瓢魚食撒進河里,只見河道里的錦鯉、鯉魚、草魚歡快地游過來,水面發出“潑剌剌”的聲音。
整座大棚占地2.2畝,采用立體種植方式,下邊養魚,上邊是各種苗木植物。
整個大棚內有三百多種植物。一株筆直的樹干上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兒,“這叫地涌金蓮,是佛教‘五樹六花’中的一種花,原產地在云南。”巴特爾介紹。香蕉樹上,綠色的香蕉已經冒出來,香蕉樹下還有春羽、蕨類,倒掛金鐘開出嬌艷的花朵,煞是喜人。
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植物都生長在種植槽內,槽內鋪上了厚厚的小石塊。原來這些小石塊都是疏松多孔的火山石。魚菜“共生”的奧秘就在這小小的火山石上。
“我們的菜全是用火山石進行無土栽培。因為火山石有氣孔,可以繁殖微生物,同時每個種植槽里都會養十幾到二十條蚯蚓。”巴特爾解釋,魚池內的水經過水循環系統流進種植槽,種植槽內的蚯蚓分解魚的糞便和剩余餌料后產生養分,植物將養分吸收后,凈化的水又再次回到魚池。“魚肥水—植物凈水—水養魚”的生態循環系統便如此形成。
巴特爾所采用的立體種植,區別于日光玻璃溫室所采用的管道高架種植,而是采用氣霧塔種植方式。氣霧塔中間的噴水管噴出摻有肥料的水霧,這些液體均勻地噴灑在根部,滴落的液體流回管道內循環利用。
“魚菜共生系統循環節水95%,擁有低成本、高效益、省資源等優點。普通一平方米的地方只能種20至40棵菜,但我這里通過立體種植,一平方米能種365棵菜!”巴特爾說。
巴特爾來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戈壁灘,他為何跨越幾千里到冠縣探索生態農業?
巴特爾靦腆地說,因為自己的妻子姜冰是冠縣定遠寨鎮人。兩人在大學校園相戀。2013年,兩人結婚回到聊城定居。通過幾年的打拼,巴特爾已經在古建筑修復領域小有成就,但需要經常出差。隨著女兒的出生、長大,他不愿意缺席女兒的成長,于是放棄了蒸蒸日上的事業。2018年,巴特爾承包了冠縣定遠寨鎮的6個扶貧大棚,第一年通過種植香瓜等常見瓜果,他發現除去工人工資和租金,幾乎沒有任何盈利。骨子里不安分的他開始四處考察,尋找新的種植方式。最終在煙臺發現了艾維農園生態農業新模式。
“你看這是我們在氣霧塔上試種的芳香萬壽菊,長勢喜人,我們將在氣霧塔上種植薄荷、薰衣草、天竺葵等多種芳香類植物,另外我們還種植了露天的金銀花,下一步將上馬蒸餾設備,用來提取芳香純露和精油。”巴特爾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去年,巴特爾又承包了定遠寨鎮的20個大棚,種植了新品種甜瓜,此外還種植了118畝的桃樹、杏樹,套種了金銀花、皂莢樹。
潤濤生態農場圍繞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也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不僅吸引了上了年紀的村民前來打工,也解決了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
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后,21歲的劉明豹與伯伯叔叔一起生活,前年來到潤濤生態農場工作后,不僅每月能領到兩三千塊錢的工資,還能接受新技能培訓,不斷獲得成長。
巴特爾在魚菜共生大棚上的投入基本來自多年的積累,資金不足的難題困擾著他。得知這個情況后,冠縣團縣委通過協調資源、對接政策,在疫情期間為巴特爾協調了20萬元“復工貸”,緩解了資金難題。
同時,冠縣縣鄉兩級團組織依托潤濤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青年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青年朋友圈的推廣以及組織青年活動,引導青年朋友在此碰撞思想、匯聚智慧,分享他們對產業發展的認識,就生態鄉村、休閑觀光、自然教育、現代農業等方面內容進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探討。去年,巴特爾還被聊城團市委評為2019年度聊城市“鄉村好青年”。下一步,巴特爾計劃把魚菜共生大棚打造成生態旅游基地,還要帶動周邊村村民共同發展新型農業,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