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文岐
眼下,陽信縣商店鎮五彩果蔬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里,7個冬暖式大棚里的50畝芹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4月中旬就能上市了,這是‘合同菜’,不擔心市場價格跌落。”大棚種植芹菜戶、共產黨員、縣人大代表、陽信祥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景安介紹說。
王景安在冬暖式大棚里種植芹菜只是近幾年的事,以前和大多數菜農一樣只是在大田里種植。說起這些,王景安感慨道:“大田里種菜投資少,菜賤賠的還少點,而大棚種菜則不同,投資大,菜賤時賠的也多。現在種‘合同菜’可以說是穩賺不賠了,沒有了市場風險,大棚種菜造價高也不怕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商店鎮道王村王景安,非常了解商店鎮芹菜種植歷史,他說,從1990年開始,全鎮每年都有四五十個自然村,至少上千農戶種植芹菜,面積達萬余畝。農業面對的不僅有自然災害風險,也有市場風險,產品供求失衡后,價格波動大,種植芹菜也不例外。他幾乎年年種植芹菜,賠賺都經歷過,他可謂是伴隨著悲憂和喜樂一路走過來的。
為改變這種狀況,王景安多次外出參觀考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廣州東旺集團有限公司購銷蔬菜的客商,經過多次打交道,雙方的互信程度日益加深,決定簽訂購銷合同,對方要求只要芹菜質量達標,每畝就按最低保護價6000元回收,若市場價高于保護價就按市場價回收,低于市場價就按保護價回收。有了這份合同,王景安心安了,2015年,注冊成立了陽信祥泰蔬菜種植合作社,決心在芹菜產業上大干一場。
“我是人大代表,又是共產黨員,不能光為自己著想,要讓更多的群眾吃上‘定心丸’種植‘合同菜’,走上致富路。”王景安向廣大人民群眾敞開了合作社的大門,要共同種菜致富。到目前,商店鎮的道王、東朱、大韓、黃巾寨、魏家等10多個村的100多戶村民加入進了祥泰蔬菜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2600多畝,形成了一季糧一季菜的種植模式。
合作社對芹菜種植實行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供肥、統一供藥,并聘請專職技術員對芹菜實行統一管理,組織人力、機械統一收獲,并統一價格、統一出售。
合作社在流轉土地上打了8眼機井,并修路挖渠,確保芹菜旱能澆、澇能排。合作社還建立了調度指揮科學管理平臺,在芹菜種植基地安裝了監控,跟蹤觀察芹菜整個生長過程,有利于適時施肥、澆灌、噴藥。
近幾年,合作社社員都通過種植“合同菜”,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合作社社員、道王村村民王德志流轉土地100多畝種植芹菜,每年一季芹菜收入80多萬元,還收獲一季小麥5萬多公斤。起初加入合作社的只有十幾家農戶,種植的芹菜也只有幾百畝,看到合作社的農戶種植“合同菜”增收有保障,很多農民眼熱了,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越來越多。
土地流轉給當地農民帶來了雙重收益,農民既得到了每畝土地1000元“轉租”費,還可到合作社打工,每日掙到近百元的工資。芹菜在育苗、移栽、管理、收獲等節點需要大量用工,尤其在種植期和收獲期,共計需要3個月的時間,天天用工200個左右。據統計,每年合作社僅支付工資就100多萬元。
“鄉村振興,就是要讓產業興起來、百姓富起來,我要把芹菜這項富民產業做大做強,讓更多的鄉親們富起來。”王景安對自己的芹菜產業信心十足。
產業興百姓富,王景安和他的陽信祥泰蔬菜種植合作社功不可沒,獲得了不少榮譽,其合作社先后被評為“濱州市家庭農場市級示范場”“濱州市農民合作社市級示范社”“山東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