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狄淳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手工業階段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器生產階段,再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電氣化階段,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主力也由熟練的手工業者逐漸轉變為具備專業理論素養的知識型人才。當前,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科技型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需求不斷擴張,高精尖人才對科技成果的創新應用的決定性作用愈發凸顯,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緊密結合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大學科技園應運而生,功能定位不斷完善,為高校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技術創新、地方經濟發展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大學科技園是指以具有科研優勢特色的大學為依托,將高校科教智力資源與市場優勢創新資源緊密結合,推動創新資源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和開放協同發展,促進科技、教育、經濟融通和軍民融通的重要平臺和科技服務機構。大學科技園的興起主要基于孵化器理論、區域創新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其核心功能定位是依托大學的科技資源優勢對有市場潛力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并進而孵化高新技術企業, 因此大學科技園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打造技術創新中心、企業孵化中心、人才培養中心、產學研整合示范基地和綜合服務基地。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大學科技園還應該具備網絡中樞作用、技術輻射中心、產業集群吸引地和標準化基地的作用, 搭建“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圈,促進政校企行深度融合,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技術創新等。
大學科技園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一方面是大學對于自身發展所受到的資金制約的一種主觀上的反映,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客觀上對大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技園——斯坦福研究園,即當今大名鼎鼎的美國硅谷。這所科技園的興起和發展,為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并奠定了美國科技發展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中國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最早始于“863計劃”對科學技術產業化的重要部署,作為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集中區域,成為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2002年第一批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成立至今,我國已擁有了115所大學科技園。
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尖端科技在經濟社會中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大,技術迭代的速率也不斷提升,科技理論應用的滯后性對產業發展的桎梏愈發明顯。很多企業的科技成果在投產時候還是新興產品,到廠房建成恐怕就已經成了落后技術了。比如上海某上市企業在上海張江投資興建生產線,可是項目還沒建成,本來很先進的生產線卻已經淪為二流,不得不忍痛割愛,停建收工,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大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富于活力的創新機制,成為人類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走在了人類創新活動的最前沿。通過創辦大學科技園的形式,把大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能力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已經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
人類社會的發展,目前正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與工業經濟不同,知識經濟的發展以人為本,主要依賴于人的精神能動性和創造性,依賴于人富于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其主要特征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經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知識、信息等無形產品的生產,而工業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則是有形產品或有形商品的生產。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網絡時代, 技術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 為了迎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我國的大學科技園除了要打造技術創新及轉化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人才集聚中心等,還有必要也必須實現更多的功能, 以滿足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要求, 從而帶領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乃至要孵化出更多的中國硅谷。
基礎設施、人才資源和經濟基礎是支撐科研發展的三大支柱。大學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儲備和較為完善的科研基礎設施,在研究過程中偏重于知識性、理論性,但大學的科學技術理論成果往往無法在短期內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這就導致科研過于倚重有限的經費補貼,制約了創新水平的提高。科技型企業作為市場化經濟的主要參與者,其具有完整的市場運作經驗,在科技研發中偏重于技術性創新,但由于理論上的滯后,難以實現飛躍式突破。
大學科技園的設立,一方面為理論性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提供了良好的連接場景,使科技企業能夠及時應用前沿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通過理論性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反哺科研發展,進一步提高大學的理論創新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新技術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大學科技園對科技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很好的孵化功能。大學科研人員在取得科技成果以后,可以利用大學科技園提供的軟硬件支持創建高新技術企業,利用其領先的科技優勢,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現有的一些科技企業,可以通過入駐園區,享受政策優惠和科研紅利,依托大學科技園的科研設施、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開展技術攻關,加快在園企業轉型和創新,從而做大做強。
當前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較大程度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這就容易導致人才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產生結構性人才短缺的問題。大學科技園的創立,能夠為教師、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實踐空間,使其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將創新性的理論、創造性的想法付諸實踐,使人才、項目和企業相互滲透,增強人才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通過積極的激勵政策,吸引和培養更多的高層次人才。
大學科技園往往具有園區優勢,有利于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前來聚集。一方面高質量的中小型企業會吸引人才前來工作,從而充實園區人才隊伍,一方面優惠的產業政策會吸引人才前來創業,帶動大學科技園更快發展。
大學科技園作為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往往在政策上為企業提供有相當可觀的優惠政策,包括且不限于稅收優惠和租金補貼等,優惠的產業政策更容易吸引中小科技企業的入駐。同時,聚集大量科研人員的大學,掌握著多個領域的高新技術,通過良性循環,使科技產業的規模擴大化,帶動經濟增長。
大學科技園是政校企行開展合作的重要平臺,基本囊括了產品從從概念到實物的所有環節,因此必須配套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從幫助中小企業籌措研發資金、借助品牌效應吸引金融機構入駐,到建立管理機構、提供中介服務、信息服務和基本生活設施等,不僅要為企業提供服務,還要為園內的研發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等。
協同創新是大學科技園不變的主題,構建以大學科技園為中心結點的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網絡,將大學、企業、政府、科研機構、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有效鏈接起來,在創新主體合作過程中,協調各方關系,促使創新活動有序發展,從而不斷完善大學科技園的功能,促進大學科技園健康發展。
大學科技園既要服務于產業發展,又要服務于科研進步,因此,建立以大學科技園良性發展為基礎的科研體系顯得尤為必要。大學科技園的科研體系,一方面要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以問題導向的思維,著重解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最急迫的技術性問題,一方面也要在理論上尋求突破,不斷刷新理論認知的新邊界,為技術迭代做好儲備。
在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支持,提高對科技型企業和科技人才的虹吸效應。一是支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簡化大學科技園建設土地的審批手續,減免部分建設用地使用費用;二是在各級政府的權限范圍內,對園區內的基本建設收費實行零費率;三是出臺配套的激勵政策,對園區優秀的企業和研究人員予以獎勵,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四是強化人才引進,指定獎補措施,鼓勵優質人才企業落戶園區等。
大學科技園應當建立完備的金融服務體系,例如為園區內的企業建立信用檔案,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助力科技園內的優質企業獲得充裕的研發資金支持,得以充分發揮其產業優勢,同時,利用大學深厚的人才底蘊和人脈優勢,組建專業的服務咨詢體系,保障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需求,為園區內企業進行經營擴張及資本運作提供較為全面的金融支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