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學院 翟文佼
“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是在中央財經研究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為理解中國經濟政策和經濟前景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中國目前已進入全面創業時代。青年是創業的領導群體,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中國報告數據顯示,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青年創業活動指數較高。其中,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主體,其創業行為尤其值得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已從原來的“重速度”轉變為了“重質量、 重效益”的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別是民辦高校,更應該與時俱進,結合辦學特點,側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民辦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是現階段推進經濟社會綜合改革的重要領域。積極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民辦高校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需要的必然選擇。因此,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實現學生創業教育與引導的改革,是一個必須直接面對和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關于供給側改革的研究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從“供給側改革”概念提出至今,在2017年達到研究期內的階段性峰值,2018和2019年略有下降,但隨著國家政策和地方本科高校發展政策的動向調整,該方向的研究是未來幾年內仍將會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
結合研究的對象分布進行分析,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大多與傳統的行業相結合,比如農業、制造業、傳統金融服務業等,而在教育機構的研究較為欠缺,因此也為本文提供了切入點。
2.關于供給側改革下的民辦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
20世紀以來,高校的創業教育一直是較為熱門的研究話題,但是隨著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其轉型內容也隨之變化和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致使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研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現有的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下,民辦高校創業教育類的文章主要轉型內容大多眼于宏觀和中觀層面,并在國家和社會層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并沒有深入到城市、學校、教學等相應的微觀層面。而本文將探討地方本科院校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從創業教育的整體人才培養、課程布局、層級結構性矛盾,到具體課程的分層教學、創業實踐與理論、師生素質等結構性矛盾,并提出針對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管理的改進建議與保障措施。
“供給側改革”是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改革促進結構調整,減少低效低端供給,擴大有效中高端供給,使供給結構更加適應需求變化,更加靈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而聯系本文,即可理解為:學校供給了學生,而社會需求學生,三者形成供給側。
本文傾向于創業教育是在課程論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以教書育人為目標,通過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學習方法進而產生創業文化成果,并最終催生時機成熟條件下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媒體課程。
通過當前的政策解讀,提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下,地方高校如何實現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的問題。針對這一核心問題,本項目采用實地調研形式,以鄭州商學院為例進行定性分析,并結合院校設置的新型就業指導模式——“眾創空間”運營模式,利用實際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深入探析供給側改革與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關系,以及目前民辦高校創業教育發展過程發展面臨的普遍困境,最后為其提出針對性建議及改善路徑。
文獻研究法:通過知網、維普等渠道進行文件檢索,并結合紙質期刊和著作進行信息搜集,整理了國內外有關創業教育的研究資料,了解高校學生的常見創業運營模式主要模式,梳理當前國內外創新創業課程以及大學生創業研究的重點,并以此作為基礎的政論依據。
案例分析法:本文以鄭州商學院“眾創空間”運營模式為例,對民辦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學習展開研究,以實際運營狀況和數據為支撐,進行深入分析,解讀學習創新創業課的運營實際效果及問題。
如今的民辦高校的常見的創業教育模式有以下四種:
第一,將創業課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相關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業項目比賽,其主要教育方式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促使學生積極學習和勇于創新。
第二,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開設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相關的課程,構建眾創空間實踐基地或者校企合作實訓平臺。充分利用大學生的理論和實踐,實現項目的擴展和有效應用,構造學生與企業的互利平臺。
第三,對大學生實施培養,增強其創業能力和精神,給予充分的資金和技術等支持和輔助,給學生的創業奠定基礎。
第四,設置相應創業培訓教育班,通過“互聯網+課堂”模式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創業知識并通過眾創空間校友項目及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得到實踐操作,積累相應經驗,提高創業創新能力。
1.民辦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多數民辦高校創業課程在剛進入大學和將步入社會的時候幾乎不開展,只針對大二和大三的時候進行。另外,創業教育并沒有針對各個專業開展,而是各個專業統一開展創業教育,這會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創業教育的無法結合,無法真正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
2.民辦高校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相對薄弱
民辦高校辦校歷史較短,師資隊伍弱。就以鄭州商學院為例,只有極少教授創業教育的教師經歷過創業,多數教授創業教育的教師理論積累充分但創業經歷卻是空白,沒有實戰經驗,只是照著課本內容來教授學生,學生只學習了理論知識并沒有深入了解創業認識同時教學內容中理論知識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沒有結合,在課堂上的大部分學生接觸不到生活中的創業實踐,缺乏對新形勢下創新創業的認識,無法保證學生能夠積極面對創新創業方面的問題。
3.學生創業教育評價機制未凸顯
多數民辦高校創業教育學習考核評價方式只是單一的,用創業課程知識考試成績來說明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只是對創業理論知識的考核,并沒有把創業操作能力納入考核中。這種考核方式會讓學生不注重創業能力的提升,會讓學生失去參加創業活動的積極性,不易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
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學校通過社團或學院開展了創業知識競答賽,通過眾創空間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為提高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知識的積極性,但是多數學生并不積極參與,他們更傾向于傳統的授課方式,他們對自己的創新創業知識的學習不自信,缺乏操作能力不敢于創新和實踐。其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并沒有明確的想法去創業,所以在學習創新創業課時并不認真,草草了事。
根據各民辦高校創業教育課程的不足之處,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應廣泛開展創業教育課程,而非單一針對某一年級學生開展。因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創新創業教育。所以,民辦高校更應把創業教育當作一個教學重心來開展,采用多元化授課方式著力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教師的創業教育教學與指導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專業教師的靈魂可以撼動學生的靈魂。“互聯網+”時代下,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辦高校可以通過對教授創業教育的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創業教育教學的能力,以教師的教學能力帶動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具備一支知識儲備過硬,實踐經驗豐富,專兼職結合的創業教育師資團隊。
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評價標準應該是系統的、多元的、開放式的,不能用單一的教育評價標準。民辦高校可以除了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的完成度當做教學評價標準外,還可以把學生創業課堂團隊合作、創新創業課程的出勤、課后的創業實踐作業、模擬創業計劃書的質量、校內外各種創業比賽、發表創新創業論文、大學生發明專利情況,以及眾創空間自主創辦企業情況加入創業教育的教學評定標準。總之,讓所有能夠體現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元素盡可能地融入創業教育課程教學評定標準,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
將創新創業課程加入第二課堂活動,帶動大家積極性。還可以通過學生社團開展各類活動,如組建創業類社團,舉辦創業培訓,開展創業大賽等,對學生進行相關興趣培養,努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業課題,在提高對創新創業課的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擴大學生對未來就業選擇的格局。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為高校的創業教育提供了一種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它給民辦高校的創業教育帶來了啟發,在創新創業教育的供給內容、方式、制度以及供給人力等方面進行有效變革,在提升大學生自我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的同時,更好地滿足社會人才的需求,推動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