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王曉利
相較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高效快捷、運量大等諸多優勢。現如今我國很多城市都在積極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建設,但結合部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狀況來看,一些線路的實際客流與預測客流存在明顯的偏差,造成了資源浪費以及運輸效率地下。針對這些問題,有必要開展關于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的研究,以精準的預測結果為建設活動提供依據,促進城市軌道運輸效率的提升,更好的服務于城市經濟發展。
在城市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運輸建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則是現階段我國城市運輸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城市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交通、人口以及產業等諸多方面。一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系統越完善,其地區之間的可及性也就越高,而這則會帶來人口、產業的聚集,促進土地使用價值的提高。同時,城市軌道交通的便捷性會使其成為居民出行的主要手段,其強大的人口內聚和擴散效應會為周邊商業帶來巨大的客流量。不僅如此,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還有助于城市經濟的集約化發展,一方面引導人口、產業向軌道交通線路所途徑的區域進行聚集和整合,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土地開發帶來潛能,緩解城市居民住房難的問題。
同時,大力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還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結合現有的研究數據來看,公共汽車、私人汽車的單位時間能耗消耗量均為城市軌道交通的數倍,且后者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更少,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并鼓勵人們乘此出行可以起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效果。
此外,通過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合理規劃還有助于城市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結合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建設經驗來看,車站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前階段,城市軌道交通相較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如安全、可靠、快速等,在理想狀態下,基于大眾運輸系統的城市開發建設可以保障區域均衡發展,逐步縮小我國城鄉差距,但對車站數量設置以及位置規劃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自身建設就涉及了巨大的資金投入和使用,能夠對相關產業發展產生帶動作用。
針對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特征的分析可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時間上來看,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會隨著季節以及氣候的變化而產生明顯的變化。例如在冬季雨雪天氣下,城市出行量減少,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量也會降低。而在一些節假日,客流量則會出現短期的增長。而從單日情況來看,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變化主要表現出三種情況,一是雙峰型,即早高峰和晚高峰。二是單峰型,多發生于休息日,一般來講全天客流量不會出現劇烈波動,有時會出現晚高峰。三是三峰型,受到一些特殊工作性質和區域的影響,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線在一天中會出現多個客運高峰。
其次從空間上來看,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上、下行客流變化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三種,一是均等型,多出現在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發達,換線客流較大的城市,因此基本上不會出現有明顯重大客流集散的線路段,且各車站的客流基本穩定。二是中間突增型,若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途徑一些大型商業娛樂中心或是活動中心,在這些區域就會經常出現客流量突增的情況。三是兩端萎縮型,若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途徑中心城區,且兩端向城市邊緣地區延伸,則在此線路運營過程中,其兩端的客流量將明顯低于中心城區段。
一是城市發展規劃和土地開發,在城市建設中,一個區域的規劃以及土地開發使用將會直接影響著該區域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向以及交通線路的客流量。因此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過程中也會重點考慮這兩項因素,致力于滿足當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二是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發展。以目前我國城市發展來看,一個城市的人口主要由常住居民、暫住居民以及流動人口構成,這些人口所產生的出行需求將會對城市交通帶來直接影響。一個城市中選擇軌道交通作為出行方式的人口數量與整個城市的人口規模以及出行強度存在緊密關聯。此外,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對軌道交通發展也具有顯著影響。
三是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快速、舒適度高等特點,在整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換而言之,在同等條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軌道交通。因此,一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系統的網格結構越完善、規模越大、交通銜接做得越好,其客流量也會越高。
四是票價。一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票價與當地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公共交通整體票價以及政府投入等方面的因素有關,票價的高低對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量有著直接影響。一般來講,城市軌道交通主要面向的是廣大中、低收入人群,而這類人群在選擇出行方式時更注意性價比,即票價、舒適度、便捷性。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最常用的方法為“四階段法”,即將客流預測分為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劃分以及交通分配等四個階段,結合不同城市的實際情況構建相應的預測模型,將客流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網路上。除此之外,增長率法、回歸分析法等在客流預測工作中也有所應用,但以實際效果來看四階段法最佳。
在四階段法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會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更進一步的細致劃分。首先是出行總量預測。出行總量預測是對城市居民出行規模整體把握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一階段工作需要對城市以往的出行強度以及人口數量等信息進行采集整理,并分析不同出行者的出行目的、特征。其次是出行發生與吸引預測,出行發生與吸引取決于出行目的。如工作所對用的出行發生與吸引和就業崗位、工作地點等因素存在緊密關聯。因此這一階段工作需要基于城市用地性質以及線網將整個城市劃分為不同的交通小區,之后對不同小區的出行目的要素進行整理,據此推斷出小區的出行發生和吸引量。其次是出行分布預測,即對出行發生與吸引量在不同交通小區間進行分配,我國多采用雙約束重力模型進行分部預測,實際工作中一般會引入專門的交通規劃軟件,通過輸入基礎數據的方式自動獲得預測結果。再次是出行方式劃分預測,這一階段需要對城市各遠景年份總出行量中公共交通所占的比例進行分析,之后基于城市規劃、經濟發展、土地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各區域發展規劃、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確保出行方式劃分的合理性和客觀性。最后是交通分配預測,即將未來年預測的交通量分配到城市交通網絡之中。
長期以來,導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精準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基礎資料薄弱。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需要詳實精準的基礎資料支撐,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居民出行多諸多方面。而由于我國交通調查工作起步較晚,加之城市發展速度較快,因此在資料收集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二是城市規劃和軌道交通交通規劃不一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較晚,其規劃工作與城市規劃是相互平行的。很多城市的軌道交通客流預測所依據的都是過去的基礎資料,準確度極低。三是客流預測模型和參數不合理,如人為地對城市軌道交通的部分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導致客流預測結果失去客觀性。
首先,加大政府財政支持,通過資金、政策以及人員方面的支持,保障基礎數據資料調查采集的有效性。最好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調查(一般為5~10年),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基礎數據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其次,做好預測過程中的參數取值,除了要考慮到城市的交通現狀之外,還應適當的參考國內外同類型線路的預測工作實踐經驗,尤其是城市人口總量、交通方式分擔率、出行強度這三個參數,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障精確性,否則將會導致預測結果與實際量出現巨大偏差。再次,加強對城市規劃以及各區域用地規劃的參考,將城市規劃中的用地規劃作為城市軌道交通沿線土地開發利用的依據。
綜上所述,在現代城市建設中,交通運輸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顯著影響,而作為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至關重要。客流預測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參考依據,只有確保其精準性,才能確保軌道交通物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