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平 霍宏光
全國共有地方性黨刊44家,長期以來,它們都是黨和政府的宣傳主陣地,始終堅持黨刊姓黨原則,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始終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十余年來,媒體生態、輿論生態、受眾、內容載體等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媒體領域的變革不時上演。那么,地方性黨刊作為主流媒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結合自身特點與優勢,進行刊物的再定位、再出發,推進媒體融合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筆者進行了調研與思考。
新形勢下,黨刊姓黨的基本定位不能變,人民立場不能丟,同時,必須增強黨刊的政治使命、改革使命和社會使命,增強黨刊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
黨刊姓黨,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實踐必然。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必然有著不同的新聞生態、不同的意識形態工作背景和要求。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黨刊依舊處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最前沿,擔負著“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背景下,黨刊人必須強化陣地意識,始終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增強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性、掌握主動權,守好意識形態工作“主陣地”。
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和傳播生態的深刻變化,要求黨刊事業必須直面挑戰和問題,肩負起權威政治媒體的使命和擔當。
從定位的角度講,黨刊自誕生之日起,就扮演著黨的主流政治媒體的角色,承擔著“高舉旗幟、團結人民、鼓舞士氣、凝心聚力”的作用。
在紙媒面臨改革發展巨大機遇的今天,黨刊必須在牢牢堅持黨刊姓黨基本定位的基礎上,遵循新聞發展規律,應對時代變化,主動作為、勇于擔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總要求,黨刊人必須提升新聞傳播技術與藝術,增強輿論引導水平和能力,奏響時代發展的“最強音”。
黨刊堅持人民立場,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黨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從這個角度上看,在新時代,黨刊更應堅持群眾路線,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黨刊工作的內容、載體、任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地方性黨刊肩負著“答疑解惑、澄清謬誤、成風化人、思想引領”的作用。
當前,黨員看黨刊絕不僅僅像讀一般讀物那樣獲得消遣,他們對于黨刊的要求更高,黨刊應關注:國家和政府改革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生產生活中人民大眾關心關切的發展痛點;黨的重大方針、重大決策的權威解讀……簡言之,生動形象地體現黨刊“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有高度”的媒體屬性。
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時代改革呼聲的興起、固有體制機制難題的激化等因素,都促使地方性黨刊“再定位、再出發”。
面對傳播載體的更迭、新興媒體的沖擊,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就曾先后進行了幾次報刊系統的治理和改革,以優化黨報黨刊的發展環境。近十年來,碎片化閱讀、讀圖時代、短視頻媒體時代、VR媒體等一系列媒體業態的興起,讀者追求娛樂性、消遣性的需求日益強烈,都使得傳統紙媒的生存空間一再被擠壓。近年來,諸多期刊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在紙媒行業中,黨刊雖然也遭受了沖擊,但無疑是幸運的。為了推進黨報黨刊的征訂發行工作,各級黨政部門、刊社采取了諸多措施,使得各地黨刊的發行量總體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需要審視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演化、社會的進步,紙媒的轉型已經是行業共識。黨刊的高發行量如果缺少內容、人才、機制等“硬核支撐”,能否可持續發展令人堪憂。
地方性黨刊的發行量較大,是否就意味著閱讀率高、讀者影響力大、信息傳播力強?答案是:不能盲目樂觀?!罢{查顯示,黨刊的閱讀率不足20%。一些黨刊沒人看,發下去連包裝都沒有打開就被當作廢紙賣掉了。全國有黨員8700多萬,以每四個黨員一冊計,發行總量為2100多萬冊,以閱讀率20%計,僅420萬冊是有實際效果的,1680多萬冊都打了水漂?!蔽阌怪M言,諸多地方性黨刊的閱讀率低,尤其是青年黨員不喜歡看,究其原因是黨刊與經濟社會發展、刊物定位與讀者閱讀需求之間出現了矛盾。
比如,不少地方性黨刊的辦刊出發點和落腳點出現偏差,過于側重領導干部的需求,忽視普通黨員讀者的需求;習慣上傳下達,把雜志辦成了“文件匯編”“領導講話匯編”;習慣于生搬硬套、高高在上,忽視黨員呼聲與關切;習慣于“填鴨式、灌輸式辦刊”,文風生硬,不會“講故事”,未做到貼近讀者改進文風。
面對融媒體改革的迫切形勢,地方性黨刊同樣進行著改革探索。但是,也有不少地方黨刊機制問題突出,一些地方黨刊的從業者改革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存有傳統固化思想的地方性黨刊人員,不僅有普通的編輯記者、后勤保障人員,還包括一些期刊社的中層,乃至高層領導干部、主編(總編)。改革的內生動力不足導致了一系列問題。
一些刊社機關化傾向嚴重,部分決策不遵循新聞規律,不考慮辦刊實際。比如,不思進取,延續傳統的辦報辦刊模式,脫離時代發展的步伐。特別值得警惕的是,紙媒的衰退以及刊社內部自身的管理、機制問題等因素疊加,造成了部分優秀專業人才的流失。
地方性黨刊改革發展需要迎難而上、久久為功。
故步自封、得過且過,必然會被歷史所淘汰。在媒體融合改革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筆者認為,發展意識、理念創新最為關鍵。地方性黨刊必須與時俱進強化發展意識,樹立務實導向。避免重復投入和資源浪費,強化平臺共享使用,以微博、微信、區域融合大數據APP平臺客戶端、短視頻等載體強化黨刊時代性,不斷進取。
不管技術手段和傳播環境如何變換,“內容為王”的原則不會變,立足讀者的基本服務準則不能變。地方性黨刊必須加強對讀者定位的調研與思考,進行讀者群體的細分,強化刊物內容的設計、編排。通過讀者需求細分、欄目方向細分、內容展現細分等方式,提升刊物內容質量,提升刊物影響力、傳播力。
體制機制壁壘是媒體改革創新發展面臨的巨大阻礙。如何破除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問題,是黨刊重新調整定位必須思考的問題。
研究認為,新時代地方性黨刊調整辦刊定位,必須立足現實,摒棄行政化思維的辦刊理念,強化黨在媒體生產要素和資源整合上的領導作用,強化辦刊的市場意識,進而構建科學、完善、有效的新聞傳播體系,促進信息、人才等良性運轉。
人才是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與關鍵。地方性黨刊必須強化人才作用,杜絕人才使用中的各類問題,尤其是避免“外行指導內行”“拍腦袋決策”等,需進一步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激發其干事創業內生動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規模龐大、具有鮮明價值導向和內容價值、輿論傳播引導力的地方黨刊群體,是改革發展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