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陽
電視民生新聞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很好地將政府和群眾聯系在一起。在融媒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如果想要謀求更好發展,就必須積極改革。
電視民生新聞能夠讓人們對民生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電視民生新聞能夠為群眾提供信息宣傳平臺,并行使監督權利。第二,電視民生新聞可保證地域文化的有效傳播。第三,電視民生新聞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親和力強。
電視民生新聞涉及的內容非常多,相關工作人員在選擇新聞素材的時候,應明確主題、方向。有的節目選題較為隨意,導致所播出的電視民生新聞沒有價值,這樣反而浪費了采訪資源。
傳統的電視民生節目宣傳方法單一,沒有積極借助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人們不能對民生新聞進行討論,就會逐漸對電視民生新聞失去興趣。
很多電視民生新聞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較低,并不了解自身工作的實際意義,也沒有認識到融媒時代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影響。管理人員在上崗前并沒有經過系統培訓,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
在融媒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需要組建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電視臺在選人用人時,應提高選拔標準,要考慮人才的專業素質和新媒體技術能力。與此同時,還應該制定完善的培訓制度,對工作人員加強培訓,保證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能夠滿足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要求。
第一,管理人員要積極樹立融媒思維,積極引進融媒體技術,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交流平臺,更好地對電視民生新聞進行宣傳,鼓勵人們對民生新聞事件發表議論、看法。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應該保證交流平臺上輿論導向的正確,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民生新聞通常以城市和鄉村老百姓的身邊事、麻煩事、稀奇事、關心事為主要報道題材,通過記者的現場調查、跟蹤報道、嵌入式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方法采編制作。民生新聞從群眾中來,最后終歸是要回到群眾中去的,始終著眼于老百姓的需要,才能讓節目質量走上新臺階。
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選題是否具有創新價值直接影響到電視民生新聞質量,也直接影響觀眾是否對電視民生新聞感興趣。工作人員要借助融媒體平臺獲取新聞選題素材,利用電視對信息進行傳播。在選題上更應該關注惠民政策,對出行、教育、醫療等題材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通過對惠民政策的報道,推動政策的完善和監督,一舉兩得。
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應該增強服務意識,在工作中始終保持熱情,為群眾維權,讓群眾更加認可電視民生新聞。老百姓之所以向新聞媒體反映情況、提供線索,正是因為他們遇到了憑借一己之力無法解決的事情。作為電視民生新聞工作人員,應該時刻踐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著力當好宣傳員和講解員,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服務類資訊之所以受到老百姓青睞,是因為“人的需求”產生了變化,而這類信息恰恰迎合了變化的需要。社會在改變,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民生新聞若想要繼續領航前行,勢必要提高為民服務意識。
在人們觀看電視民生新聞的時候,會有意識地了解當地的民生信息,而對其他地區的民生信息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可以看出,電視民生信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應重點關注本地民生。
民生新聞大都關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寫人的故事,寫有故事的人。要采寫好民生新聞,記者更應貼近基層,深入生活,做到“與生活同源,與百姓同心”,站在百姓立場上去關注民生問題,用平視而不是俯視的目光看待百姓,善于發現小人物身上的不尋常故事。
民生新聞為何能持續受到老百姓的青睞和信賴,與網絡媒體相抗衡?筆者認為,就在于接地氣、以人為本。盡管在“搶先”的時效性上,傳統媒體看似是“輸了”,但在“溫度”和“深度”方面,電視民生新聞能將一條簡單的新聞線索做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
為了增強宣傳效果,在展現新聞事實的同時可以配發短評、編者按、記者手記等形式,以觀點說事,抓住新聞事件剖析事理,提升報道的整體縱深度。
總而言之,在融媒時代下,要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積極融合,使電視民生新聞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