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瑋
(鎮沅縣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云南鎮沅666500)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鎮沅縣)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的一個多民族混居的自治縣,東接玉溪市新平縣,東南與墨江縣、寧洱縣毗鄰,西隔瀾滄江與臨滄市云縣相望,西南連普洱市景谷縣,北與普洱市景東縣、楚雄州雙柏縣接壤,總面積 4148 km2,縣城駐地恩樂鎮距省會昆明432 km,距市政府駐地普洱市189 km。2018 年全縣常住人口21.50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631 萬人,占到了63.4%,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6407 萬元,其中農業全年總產值328127 萬元,占到了61.2%。農業依然是鎮沅縣發展的重要部分,加強鎮沅縣農業的發展仍然非常關鍵。
鎮沅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以來,種植業以水稻、玉米為主逐漸向多元化轉變,以自給自足為主向逐步融入商業化演進。隨著種植業的興起,養殖業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而且,根據當地資源的供給情況、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呈現出多元化的種養結構。目前的主要生產關系有傳統農戶種養模式,比如種植玉米、水稻、蠶桑、咖啡和茶葉等,同時養殖生豬、雞、牛和羊等;其次就是“公司+農戶”型,這是近幾年興起的生產關系,這種關系很大程度地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共享和社會的合理分工——農民提供自家的基地和勞動力,公司負責先進、規范的生產技術和市場銷售,這種模式有助于克服農民對先進生產技術缺乏和對市場認知不足這兩塊“硬盲區”,這種方式為鎮沅縣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發展樣板;隨著脫貧攻堅硬任務的下達,“公司+農戶+政府”的生產關系也形成了,政府將扶貧農戶資金注入企業,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從而同時壯大了企業和農戶的力量。
2018 年也是鎮沅縣脫貧攻堅的關鍵一年,這年鎮沅縣實現種植業產值164095 萬元;林業產值70438萬元;牧業產值74260 萬元;漁業產值13034 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300 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0160 萬元,同比增長6.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2730 hm2,比 2017 年增加 823.87 hm2,增長 2.6%,糧食產量 115590 t,比 2017 年增產 2921 t,增長 2.6%。其中,夏糧產量18981 t,增長2.4%;秋糧產量96609 t,增長2.6%。全年谷物產量111330 t,增長2.6%。其中,稻谷產量26068 t,減少2.7%;小麥產量9950 t,減少0.1%;玉米產量75150 t,增長5.0%。全年烤煙播種面積6106.7 hm2,同比減少2.6%;咖啡種植面積1124.9 hm2,同比減少6.1%;油料播種面積1709.8 hm2,同比增長3.2%;年末實有茶園面積5667.1 hm2,同比增長2.1%;甘蔗面積466.1 hm2,同比增長0.2%;蔬菜面積4379.7 hm2,同比增長9.5%;年末實有果園面積1645 hm2,同比增長61.1%。全年肉類總產量30577 t,同比增長12.6%,其中豬牛羊肉產量 28356 t,同比增長11.4%;禽蛋產量1030 t,同比增長15.6%;水產品產量6500 t,同比增長3.2%。由此可以看出在這一年,種植業仍然占鎮沅縣農業收入的主要部分,漁業較少,這跟本地的自然環境和消費需求都有關系。果園面積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其次是肉類、蔬菜產量也在進一步增長,谷物和茶產量增長放緩了,煙草和咖啡出現了負增長。與此同時,鎮沅縣已經開始了一定規模的蠶桑種養,初步開始了重樓、黃精等藥材種植產業。
鎮沅縣降水全年分布不均,雨季、干季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洪澇,但種植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除水稻和近些年新建的水果基地、少量煙草地、部分蔬菜基地外,鎮沅縣70%的土地均為傳統的“靠天吃飯”,旱季不能及時進行灌溉,夏秋又易形成洪澇災害,都直接影響到種植業產量及品質。二是地力不足,因常年種植同種作物,重用輕養,進行掠奪式生產,造成地力逐年下降。三是山區連片發展難度較大,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和機械化生產[3],目前種養仍然處于人工狀態,少部分實現半機械化狀態,60%的種植業均為人工收割,生產效率不高。
大部分農戶掌握市場信息嚴重不足,種植大部分依然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或是盲目生產和跟風種植,產品無法銷售,便宜賣、濫市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地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比如2018 年的核桃產業,有些甚至是直接不采收。對新產品引入不足,對一些有市場、價格高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敢大膽引進,思想顧慮多,瞻前顧后,不能把握最佳生產時機。
由于坡地居多的特點,絕大多數的種植管理粗放,在目前主要種植的玉米、蠶桑、煙草等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生產投入不足,水肥管理不科學,嚴重制約著產品的質量和單產的提高;同時不科學用藥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造成浪費和環境壓力,更是造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因為鎮沅縣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中城鎮和鄉村發展平衡能力非常差,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延滯,農業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造就農業及相關產業應對自然風險方面抵御能力不夠,經常會出現“遭遇災情大損失就大,遭遇災情小損失就小”局面,農業保險也遠遠跟不上。比如2018 年遭遇的“非洲豬瘟”,使得鎮沅縣長期以來以養豬營生的農戶遭受到了將近50%的損失。
鎮沅縣農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營銷企業之間沒有形成友好而且穩固的產業鏈模式。生產與加工、銷售不穩定,即便是形成也較容易破裂,因為農業存在著比工業更大的不確定因素。分散型經營,不成規模,產品質量不高,導致了不穩定的產量與質量的供給,造成農業關聯性產業不能良性運作。比如,鎮沅縣多個合作社種植的冬農蔬菜,每年的行情都不確定,“爛地”的情況仍然存在。即便實現了集中、規模生產,進行產、供、銷一條龍的企業,有時價格也不穩定,對農戶的利益保障也不確定。
根據坡地居多,山高谷深的特點,可以考慮新修水庫、水窖、水渠,確保干旱年份的供水問題。河套地區可以增加大棚設施農業建設,減少冬農蔬菜的霜害問題,確保冬農蔬菜按質按量產出。加強田地間道路建設、維護,促進農產品運輸工作效率。加快周邊交通“動脈”的建設:一個是普洱市的二級路貫通建設,另一個是墨臨高速路的貫通建設。
由于農業占比更大的特點,政府應當更大范圍的重視農業的發展,積極促進農業科學的、長足的發展。比如積極引進新品種試種,結合科研院所建立試驗基地,建立品種儲備,優選適合品種種養。加強各級農技服務工作者的培訓學習,并集思廣益、充分發揮作用,輔助農民科學有效種養,努力確保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加大訂單式生產,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從氣候、山地坡地的特點發展相適宜的產業。比如林業及林下養殖牛、羊、雞等,茶園和果園里的養雞業等。以及糞池建設補貼。
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是朝著專業和專業合作化的方向發展。專業化常常更高效,而合作才能實現較長遠的共贏結果。現代農業的發展,農產品必須商品化才能實現農業的更多收入,農產品的加工和市場環節變得必不可少。大宗的農產品為生鮮,農產品的加工,比如冷鏈可以加強生鮮農產品保質期,可以為農產品插上“翅膀”,走的更遠,也才能促進鎮沅縣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就是直接“變現”,農產品只有占有市場,才能真正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在農產品實現價值的過程中,企業必須承擔這兩個非常重要環節,才能讓企業自己實現價值,同時帶給農戶經濟收入。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政府應該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在充分掌握本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的情況下,按照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在各個環節發力,比如生產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技能提升培訓、種養補貼(除了現有的耕地力補貼,為保護農業環境,是否可以考慮化糞池補貼、秸稈資源化利用補貼、農膜回收補貼等切實有效的措施)、農產品質量把關(積極響應農業部全國一盤棋的部署,充分應用政府現有資源),加工環節的先進設備引進、產業集群[4]的促成,市場環節的全國乃至全球的大數據支持等,從而極大促進農業整體經濟效益。
“訂單”式生產是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徑,在確保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條件下,實現“訂單”式生產加工是必然的,而且這種合作關系也更穩固、更可控。首先,應以農產品市場為基礎,選擇發展潛力強,本地特色明顯的產業作為主導發展產業,一些內生的產業化集群優先發展優勢更為明顯,這樣才能構成本地競爭實力;其次,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應該突出本地特征、優點,強化自身科技含量。比如在鎮沅縣的瓢雞產業中,當地的瓢雞本身肉質細膩,廣受本地人的喜愛,但是目前產量和質量不可控,品種產率比較低,不占優勢,需要改善,加工技術也須要加強,產品還基本不能輸出,達不到“訂單”式生產消費創收的效果,但這本身仍是一個很好的項目。
農產品一定是有潛力的,而這個潛力就是特產。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地方特產,比如文山三七、東阿阿膠、寧夏枸杞等。長期以來茶業是鎮沅縣重要的農業經濟產業之一。全球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2700 年)就在鎮沅縣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鎮沅縣有著深厚的普洱茶自然生態資源。除此以外,普洱茶具有“一山一味道,一處一芬芳”的特點。然而據2018 年統計,全國18 個主要產茶省(區、市)茶園面積293.04 萬hm2,同比增加8.2 萬hm2,增長率為2.9%,比2017 年略有下降。其中,貴州以45.62 萬hm2的茶園面積,位居全國第1,云南以44.45 萬 hm2居第2 位,四川則以36.34 萬hm2位居第3 位。2018 年干毛茶產量福建為40.16 萬 t,位居全國第 1;云南為 39.81 萬 t,位居第2。但需要指出的是,云南的茶園面積是福建的2.1 倍,福建的茶園面積為20.72 萬hm2,居全國第5。在干毛茶產值方面,貴州以281 億元的產值,位居全國茶葉農業產值首位,福建以257.36 億元位居第2,云南則位居全國第6 位,產值164.61 億元。產值排在云南前面的還有四川(246.04 億元,居第 3 位)、浙江(206.25億元,居第 4 位)、湖南(186.17 億元,居第 5 位)[5]。實際上,普洱茶質量存在兩極分化的特點,高質量的普洱茶產量還嚴重不足,鎮沅縣發展高質量和高產量的普洱茶空間仍然很大。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推進品牌創建,推進融合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鎮沅縣普洱茶產業再發展的重要途徑。
鎮沅縣地處濕熱的溫帶,由于高原山地、坡地的環境造就了多種氣候帶,土壤種類也豐富,因此可以生產的農作物種類也比較多,但連片規模生產存在難度;目前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都還比較落后,長久的產業集群未形成,已經有一部分萌發中的企業進駐,出現了“公司+農戶”和“公司+農戶+政府”的生產關系。針對當前的現狀,鎮沅縣應當在政府的引導下,做好科學高效生產,結合企業的優點打造特產金字招牌,做強、做穩農業產業,促進鎮沅縣農業產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