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懷
(臨翔區植保植檢站,云南臨翔677099)
油菜產業是臨翔區冬季農業和高原特色農業的一張名片,歷經40 多年,通過幾代科技人員的努力,從品種和栽培技術層面上解決了低產低效等重大技術問題,集成了以優良品種為重點的“三精”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創造了秋播早熟油菜4 項全國高產記錄,成為了享譽省內外的一張名片。近幾年來,由于長期連作的原因,油菜根腫病發生嚴重,制約了油菜產業發展。
文章在認真總結取得的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十四五”時期推動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和措施供大家參考。
2019 年臨翔區油菜種植面積達4513.3 hm2,平均單產 3180 kg·hm-2,總產量 1.413 萬 t,面積占臨滄市(10080 hm2)的44.16%,平均單產較臨滄市的2152.5 kg·hm-2高出 1027.5 kg·hm-2,總產量占臨滄市(2.195萬t)的64.37%。臨翔區在臨滄市油菜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被列為國家油菜生產基地縣,以油菜主產區博尚鎮為主的臨翔區菜籽油成功申報并已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充分發揮油菜產業“油、菜、花、蜜、肥、飼、旅”的獨特功能和優勢,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區10 個鄉(鎮、街道)均有油菜種植,以2016 年為例,全區種植面積 4866.7 hm2,平均單產達 3345 kg·hm-2,菜籽產量1.62 萬t,可帶動農民增收8910 萬元,加工生產菜籽油0.55 萬t,生產菜籽粕0.96 萬t,實現加工銷售產值1.2 億元以上。根據云南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對主產區農戶的抽樣調查,主產區博尚鎮、圈內鄉種植油菜收入占農民農業收入的24.4%~30%,其他鄉(鎮)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和單產的不斷提高農民收入隨之增加。同時可帶動菜薹的腌制與加工、蜜蜂養殖與蜂蜜生產、飼料加工和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
當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加大與華中農業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國家、省、市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圍繞“抗病、早熟、高油、雙低、高油酸”的品種篩選目標,切實抓好優質油菜新品種引進篩選和示范推廣工作,成功篩選出臨油1 號、德油早1 號、SOO13、云油雜12、云油雜51、云油雜37、華雙5R 等優質油菜品種7個,實現了晚熟油菜品種向早熟油菜品種轉變、低產品種向高產品種轉變、低含油品種向高含油品種轉變、高芥酸品種向雙低油菜品種轉變、普通食用油向保健食用油轉變,尤其是抗根腫病品種篩選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動了臨翔區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優質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
據調查統計,全區共有油菜籽加工銷售的企業和小作坊52 個,加工規模較大的有佳源食品公司、天源食品公司、寶源油脂廠、添源油廠,加工品牌主要有紫玉、博植、曼萊、香烹烹和錦福尚5 個。年加工油菜籽1.4~1.6 萬 t,生產優質菜籽油 0.48~0.55 萬 t,生產菜籽粕0.83~0.96 萬t,臨滄佳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金色家園”、“紫玉”菜籽油2006 年已通過食品安全認證(即獲得QS 認證),成為了繼烤煙產業之后的一個過億元產業。
種植模式從過去的稻油模式到玉油模式發展到現在的煙油模式,種植模式的不斷創新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單位面積產值從過去的4.5 萬元·hm-2左右提高到現在的10.5 萬元·hm-2左右,在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煙油模式推廣實現全覆蓋,集成了“精播育壯苗、精栽增密度、精管促高產”的油菜“三精”栽培技術體系,推動了全區油菜產業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
隨著油菜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臨翔區油菜生產連續創造了4 項全國早熟油菜生產高產記錄,1 項集成創新技術成果和1 個高產典型。2014 年實施的油菜高產攻關 0.08 hm2最高單產達 6847.5 kg·hm-2、11.2 hm2連片平均單產達 5412 kg·hm-2;2015 年實施的 75 hm2連片平均單產 4471.5 kg·hm-2;2016 年實施的790.7 hm2連片平均單產達 4125 kg·hm-2,創造全國秋冬播早熟油菜生產高產記錄。2017 年實施的油菜“三精”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69.7 hm2,平均單產4197 kg·hm-2,最高單產 4665 kg·hm-2。專家組認為屬一項集成創新技術成果,處國內領先水平。2019 年實施的高產高含油雜交良種云油雜12 號示范0.08 hm2最高單產達6123 kg·hm-2,現場榨油實驗的出油率達到43.8%。專家組認為整體達到國內早熟油菜高產技術集成示范領先水平。
為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需求,開啟了部、省、市油菜產業技術專家和區、鄉(鎮、街道)科技人員共同參與的油菜新品種選育引進篩選和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五級聯動”協作模式,構建了一支集科研、推廣、服務為一體的油菜產業創新團隊,為臨翔區油菜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據統計,共獲油菜各類科技成果22 項。
一是由于長期連作導致近年來十字花科根腫病發生較為突出,據植保和推廣部門2017—2020 年對主產區博尚鎮油菜根腫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苗期發病株率在10.72%~30.81%,病情指數在3.1~8.97,收獲期發病株率在8.13%~39.23%,病情指數在3.59~24.49,嚴重制約油菜產業的健康發展;二是斜紋夜蛾和灰地種蠅危害油菜呈上升趨勢,外來入侵的草地貪夜蛾2020 年首次發現危害油菜;三是由于冬春連續干旱加之水利基礎設施毀壞現象嚴重導致油菜尤其是山區旱地油菜旱災發生嚴重,落塘現象占比高;四是過度施用化肥農藥導致耕地面源污染加劇,耕地質量顯著下降,影響油菜正常生長。
據統計,全區共種植油菜品種近20 個,部分農戶還在種植“國慶25”等高芥酸品種,綠色優質品種推廣難度大,1 戶多個品種串粉和混收現象嚴重影響油菜籽品質;當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從油菜不同播期和抗病品種篩選2 個方面對抗油菜根腫病技術進行了研究,但效果不太理想,尤其對抗根腫病品種的篩選還處于引進試驗階段,到大面積推廣應用還有一個過程。
按全區油菜平均單產3300 kg·hm-2計,單價5.5元·kg-1計,產值在 1.8 萬元·hm-2左右徘徊不前,加之生產成本和勞務成本的不斷攀升,農戶種植油菜基本沒有利潤甚至出現負效益;近年來推廣的雙低、高含油和高油酸等優質油菜品種企業在收購過程中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在加工過程中小作坊式加工居多,龍頭加工企業量少質弱,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和品牌帶動效應不強,油菜產業全產業鏈尚未形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待加強等制約全區油菜產業發展。全區油菜種植面積由2016 年的4866.7 hm2下降到2019 年的 4513.3 hm2,平均單產由 4435 kg·hm-2下滑到2019 年的3180 kg·hm-2,隨著國家城鎮建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主產區博尚鎮、圈內鄉油菜種植面積將會繼續下降。
當地政府每年利用國家油菜生產大縣獎勵資金除無償發放種子款補助外,基礎性油菜科技試驗示范基本沒有投入,基礎性研究和試驗只能與科研院所合作,但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影響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示范推廣,難以滿足油菜產業的科技需求;區、鄉科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單一,新生力量不足,服務油菜產業發展的科技力量較為薄弱,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區直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要切實加強對油菜產業發展的領導,強化油菜產業在全區冬季農業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以螞蟻堆、忙畔、馬臺、平村鄉為重點,充分挖掘冬閑田資源,認真做好新區油菜發展規劃布局,大力發展山區旱地秋播早熟油菜,力爭“十四五”時期油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5 萬hm2以上,彌補主產區面積和產量下滑帶來的諸多問題。
一是圍繞篩選“抗根腫病、抗蟲、耐旱”品種目標,加大綠色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應用;二是圍繞“1 kg 菜籽 0.5 kg 油”、“每公頃產菜籽 7500 kg”、“食用保健油”三大目標,加大高含油、低芥酸、低硫甙、高油酸油菜新品種引進篩選和推廣;三是在提升油菜“三精”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主攻“兩減一增”技術研發和推廣,在油菜生產中大力推廣化肥農藥減量、“無人機”噴藥施肥、物理防治和生物技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收獲等綠色節本增效技術,耕地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充分發揮“油、菜、花、蜜、肥、飼、旅”的獨特功能和優勢,打造油菜產業“全產業鏈”。一是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扶持力度,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做大做強“油、菜、花、蜜”產品的精深加工,推動菜籽收購中體現優質優價,提升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打造好“博尚菜籽油”國家標志性地理農產品品牌,加強商標注冊和優勢品牌創建工作,強化宣傳營銷,不斷增強品牌效應;三是充分利用豐富的油菜秸稈和油餅資源,在生物有機肥和飼料加工方面求得新突破;四是全面打造“鄉村旅游”這張名片。充分發揮“油菜花期長、規模突出”的顯著優勢,結合油菜產業發展,充分挖掘現有的博尚古鎮、曼萊湖、剿匪烈士紀念碑、傣族的白塔、傳統的手工陶藝陶器等鄉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創意農業、田園綜合體、農事體驗、休閑觀光,積極開展冬季油菜花節、龍舟賽、環湖自行賽、春節象腳鼓大賽、手工陶藝賽,鄉村美食節等各類活動,全面打造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建設,推動油菜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油菜產業穩定發展以及農民持續增收。
一是積極爭取省級和國家油菜產業發展項目,加快油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用好用活國家油菜生產基地縣獎勵政策和資金,配套出臺油菜良種補貼、油菜種植補貼等相關政策,加大油菜產業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以“國家、省、市科研院校為紐帶,區、鄉農技推廣機構為重點”油菜產業科技服務體系,為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綜上所述,油菜是臨翔區人民的食油之源和冬季農業開發的主要產業,也是全面打造鄉村旅游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產業,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緊緊圍繞油菜產業“油、菜、花、蜜、肥、飼、旅”七大功能和優勢,在鞏固提升現有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打造油菜產業發展新高地,推動全區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