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凱,劉麗芳
(1. 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4;2. 云南省貿易經濟學校,云南昆明650204)
十九大報告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需要調整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走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1]。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意見》[2-3],對推進綠色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經濟,加強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創建知名農產品品牌、拓展市場營銷渠道、鼓勵企業全產業鏈發展、創新發展模式和加強蔬菜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作了明確要求[4-5]。
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既為農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又為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蔬菜產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整個經濟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涉及人多面廣,內容豐富,而將木本蔬菜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的國內外的相關報道不多。文章以資源稟賦性為視角,闡述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的影響,探索新時代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式和鄉村振興途徑。
據調查資料,森林中的植物蔬菜共有700 多種,采食木本蔬菜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救荒本草》收錄了414 種可食植物,100 多種可食野菜品種記載于《中國野菜圖譜》。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具有營養價值高且均衡、綠色生態、藥食同源、養生保健和特色濃厚的文化價值等特點,但在開發過程中存在開發面窄、資源利用率低以及加工技術落后等問題[6]。
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的優勢在于:一次種植多年采收、能耗低、大幅減少勞動用工和生產資料等生產成本;在種植生產過程中,既不需要施用過多的農藥、化肥,也不需要人為添加各類激素,不使用除草劑,免除重復翻耕地塊,“純天然生長”,零添加,產品容易達到綠色或有機標準,從源頭保證健康;修復或保護生態環境,低碳循環,零污染零排放,循環經濟;利用豐富的天然基因庫的資源,用養結合,造福于未來;有效培育綠色生態木本蔬菜“職業農民”,提高脫貧地區的貧困人口自身內生動力,防止脫貧后返貧;三產有效融合延伸產業鏈,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木本蔬菜產業集農業和林業兼而有之,從蔬菜生產的角度來看屬于農業產業的范疇,從種植成林、涵養水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具有林業產業的屬性。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發展對于保水固土、美化環境和凈化空氣等具有積極作用,可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通過科學合理布局,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對解決減量化與增量化矛盾有益。可實現在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中農藥化肥、生產環節、勞動用工和生產成本的“減量化”,確保化肥農藥“零增長”或“負增長”,節約資源,提升發展空間和質量;可提高蔬菜產品質量、資源效益、資金效率和社會福利的“增量化”,確保蔬菜產業效益與效率的提升。
“菜籃子”屬于各地政府“一把手”工程。當前,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要與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生產的發展不充分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凸顯。木本蔬菜的營養成分平均含量高于栽培蔬菜[7]。云南木本蔬菜資源豐富,藴藏巨大的開發潛力。國家綠色生態文明建設和云南綠色發展“三張牌”戰略,木本蔬菜產業集農業與林業的優勢于一體,藴藏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品牌及其溢價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基地建設和有效實現“云菜”品牌戰略的強勁勢力。
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能促進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綠色品牌打造系列研發和產業化發展,以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生產—流通—消費”為重心的全產業鏈模式,并向前后兩端延伸,前端連接生產資料、后端拓展消費群體,以實體門店、線上線下相結合和跨境電商等多種營銷方式實現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升值。
2.1.1 綜合性
綜合優勢明顯。云南發展木本蔬菜的綜合優勢表現在:木本蔬菜種類居世界第1 位,種質優勢明顯;立體氣候和地形地貌多樣性,是有名的植物、動物和有色金屬“王國”;生態環境質量優良,適宜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生長;生物多樣性得天獨厚,可形成較好的差異化綠色生態蔬菜產品和市場競爭優勢;交通和旅游優勢較佳,可有效吸納更多消費者,能提高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消費黏度;邊貿示范區數量較多優勢凸顯,可有效擴大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商品貿易。
2.1.2 自然資源稟賦性
云南自然資源稟賦性強。一是氣候多樣。云南分布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北溫帶7 個氣候類型,典型的氣候多樣性造就了木本蔬菜產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及其生產的綠色性和產品的優質性。二是水量充足。人均水資源超過1 萬m3,居全國人均擁有水量的第3 位,季節性和區域性缺水差異明顯,便于差異化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三是地形多樣。典型的低緯高原立體地貌,適宜發展適度規模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經濟。四是環境優越。云南屬國家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森林覆蓋率達55.70%,居全國前列,污染少、空氣優、水質清,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優勢凸顯,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適宜發展“農菜結合”和“林下蔬菜”的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
2.1.3 政策優勢
綠色生態蔬菜產業蓄勢待發。《云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十三五”蔬菜產業發展規劃》、《蔬菜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為云南省蔬菜資源稟賦性優勢得以呈現,產區優勢明顯,產品主供北、上、廣、港和澳等國內市場及日、韓等國際市場,夯實“云菜”品牌創建奠定了基礎[8]。
2.2.1 基礎設施的發展受限
基礎設施不完善和發展思路創新不足,限制了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給云南蔬菜產業發展造成某些不可預測的風險;物流運輸基礎設施不完善,運輸距離遠、時間長和成本高是“云菜”發展的制約因素。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產業體系尚未建立,觀念和技術創新不夠,規模經濟和小農經濟同時存在,資源稟賦性優勢的發揮與生態文明建設尚未統一,基礎性建設問題和人才培養問題未徹底解決,蔬菜商品交易困難;在蔬菜產業鏈中,流通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直接影響和制約了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市場供應,同時品質和價格常出現波動阻礙了產業的發展[9]。
蔬菜產業融合程度較低。蔬菜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等融合度不強,產業鏈延展度不夠,附加值及效率低;先進技術滲透不深,存在市場與自然的雙重風險。社會資本和先進技術的引入和滲透能力較弱、蔬菜生產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較低、專業技術人員匱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公共服務不足、農村通訊網絡、交通道路和物流設施的基礎建設欠缺等問題,制約著木本蔬菜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2.2.2 效益增長的后勁不足
農村勞動力減少和比較成本增加。資料顯示,2007—2017 年云南省城鎮人口從1426 萬人增長到2241 萬人,增長了815 萬人,占原有城鎮人口的57.15%;農村人口從3088 萬人下降到2559 萬人,下降了529 萬人,占現有農村人口的20.67%;農村人口占城鎮人口從68.41%下降到53.31%,下降了15.10個百分點。因農村勞動力緊缺引起蔬菜生產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蔬菜生產成本價格上升,引起利潤分配重構。在人與環境因素上,存在不確定性因素的風險。由于地租、勞動力的成本高、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技術低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產效益上較發達省份的凈收益優勢不明顯,導致效益增長的后勁不足。
2.2.3 大資源小產業的矛盾凸顯
云南林產業面臨諸多困境。生態、生產、生活和發展空間錯配突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木本蔬菜、木本油料、森林食品、林藥等綠色產品供給不足,高附加產品比重低;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形勢下,云南林業建設資金投入還存在很大缺口。研究表明,云南林產業“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林農”(從事林業產業的職業農民)從林業中獲得的收入偏低,林產業對林農增收致富的支撐能力不足。原因:新產業開發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消費需求;產業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優勢不明顯,抵御風險的能力弱;龍頭企業少,資金體量小,基地帶動效應不佳,品牌影響力不強;蔬菜商品加工與資源稟賦發展匹配度不高,精深加工不到位,商品性能不突出;科技支撐力度不夠,綠色發展舉措不細,強勁發展的勢頭緩慢。
云南省綠色生態木本蔬菜深得廣大消費者青睞,常作為時令特色蔬菜走入各個家庭并被端上餐桌。每逢香椿和楤木等新菜上市,市場價格為40~80 元·kg-1,有的甚至達到 100~130 元·kg-1,大量上市后最低價15~30 元·kg-1。在成功的案例中,云南省怒江州已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近7000 hm2,僅刺老包(楤木)的規模近5000 hm2;“創新人才項目”在云南省元江縣實施點,栽培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年銷售額達2000~3000萬元。
云南市場現有的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種類主要有楤木、香椿、松杉尖、花椒尖、刺五加、甜菜、金雀花、苦刺花、攀枝花、棠梨花、大白杜鵑花、青刺尖、樹衣、臭菜和金雀花等,多數為野生或半人工零星種植,總產量較小,市場供應嚴重不足,商品化率低,以當地消費為主,外銷市場占有率極低[10]。
如今,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要與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生產的發展不充分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凸顯。以適度規模發展計算,目前云南擁有能被開發利用適宜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生長的荒山荒坡面積為13.5 萬hm2,以單產 7500 kg·hm-2計算,常年產量可達 100 萬t 以上。木本蔬菜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突出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研發、三產融合、技術集成、產品研發、環境保護、供給側改革、脫貧攻堅、防止“返貧”和鄉村振興等方面科學規劃發展空間,對促進“綠色食品”開發和“三農”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經濟效益顯著。現以13.5 萬 hm2適度規模和平均單產7500 kg·hm2計算,總產量可達100 萬t 以上,市場最低銷售單價20 元·kg-1,通過農林技術措施可直接實現產值200 億元;經過精深加工后,以市場最低銷售單價30 元·kg-1,經過工業措施可實現產值增加至300 億元;按照“綠色食品牌”戰略,生產有機木本蔬菜商品,以市場最低銷售單價40 元·kg-1,則以健康措施實現產值可達400 億元。種植戶年均增加純收入2 萬元以上,職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1 萬元以上。可見,種植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職業農民和相關產業工人可以穩定地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其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相較于種植常規蔬菜顯著增加。若經蔬菜專業公司訂單收購后再精深加工和銷售,可進一步增加其產品價值,同時為增加財稅收入開源。
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社會效益良好。通過對群眾進行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培育核心生產園區,提高廣大農戶在農業生產管理中學習和應用科技的意識,增強其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在核心生產園區的基礎上開展規模化種植示范區,起到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并能持續發展。按戶均人口4人中有2 個勞動力可種植4 hm2木本蔬菜計算,13.5萬hm2可帶動33750 戶種植戶,滿足67500 人就業,穩定社會人口13.5 萬人。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能促進持續綠色發展,可有效實現山區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創業、精準脫貧和脫貧地區的內生動力,防止返貧和實現共同富裕,維持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發展,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發展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生態效益凸顯。可實現一次種植多年多次受益,既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林下資源優勢和林業政策,實現綠色發展;又可以利用荒山荒坡進行人工種植,對治理石漠化荒漠化及需要退耕還林的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大有裨益;還可以將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后無人耕種的荒地荒山荒坡,通過流轉后進行集中適度連片種植,可有效防止過量使用農藥化肥,保持土壤生活力和肥力,為保護好綠水青山,實施好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基礎。對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選育具有世界特色或功能性較強的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品種,利用全省現有6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的資源優勢和后繼退耕還林發展空間。搞好“高端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的種質資源和商品基地建設,蔬菜商品供應省內外及國際高端消費市場,形成世界性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種植園區,打造優質“云菜”品牌,樹立良好口碑,實現品牌溢價。
開展世界一流綠色生態木本蔬菜食品的產品選項與構建,及其綠色加工和綠色貯運等技術體系的研發,為綠色食品系列產品品牌的打造提供保障。充分利用“5G”和AI 等新技術,建設完善的蔬菜預冷貯藏設施,延長新鮮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商品貨架期,降低損耗,提高檔次和附加值,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
在建立好實體門店的基礎上,建設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商品營銷平臺,開通國內外營銷渠道,開展線上線下(O2O)和跨境電商等新零售模式。運用優質大數據平臺管理,組織好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精深加工企業(基地)的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商品的營銷工作,充分利用計算機、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采用“互聯網+實體店”銷售。確立國內主攻“成渝昆貴”和“北上廣深”、國際重點鎖定日本、韓國、歐美和中東等目標市場力的“戰略”,用力搞好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商品的流通。
建設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種植區20 個,每個種植區6667 hm2,實現基地化生產;建設加工生產線10條,每條生產線輻射2 個種植區,完成相應的綠色生態木本蔬菜加工任務。產品供應省、內外及國際高端消費市場,構建強勁市場勢力。
創建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商品營銷平臺1 個,建立國內外營銷渠道,開展線上線下和跨境電商銷售。
培訓并幫助職業農民獲得全方位的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生產管理技術,提高從業者的科技管理能力。
收集、整理、統計和分析好相關數據,形成完整的數據信息庫,為綠色生態木本蔬菜產業持續綠色健康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