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只能靠人為調節提高溫度。冬季栽培的食用菌菌絲體生長的極限最低溫度在3~6℃,冬季菇房的室溫最好保持在3℃以上,不使室內結冰,以防凍壞菌絲。具體措施:白天靠自然陽光的照射及菌絲自身的生物熱量來保持菇棚內的溫度,晚上棚外加蓋遮陽網或草苫防凍防霜。
菇蕾生出后,呼吸旺盛,如果空氣不流通,二氧化碳沉積過多,就會抑制子實體的形成與生長。菇棚通風換氣常在氣溫較高的中午前后進行,時間10~20 min。具體方法:中午打開菇房南窗2~3 h;如果天暖無風,室外溫度又在8℃以上,可將南、北窗都打開,讓空氣對流;若中午室外溫度低于5℃,應暫停通風。
冬季補水最好用噴霧器,水溫盡可能與菇棚溫度一致。水避免噴在菇體上,特別是在原基期、菇蕾期,噴嘴應朝上向空間噴霧。補水后,如發現菇體上有水珠應盡快通過加強通風管理去除,否則會給細菌繁殖創造條件,在菇體上形成病斑。菇床噴水次數的多少,以保持土粒潮濕為宜。
如果遭遇0℃以下氣溫,菇棚保溫、防止菌絲體細胞結冰、避免造成機械損傷是食用菌防寒防凍工作的重點。具體措施:
(1)清除冰雪,開溝排水。及時清除菇棚頂部及周圍蓄積的冰雪,防止菇棚倒塌;在菇棚四周開挖排水溝,保持排水順暢,避免雨水、雪水對菇料的侵襲。
(2)立即停止噴水,盡量保持料面干爽,防止進入冬眠狀態的食用菌菌絲體噴水死亡。
(3)加強菇棚保溫管理。可以在大棚內扣小拱棚;棚外加蓋薄膜、草簾等覆蓋物保溫。棚內底部用塑料薄膜作圍裙,以減少底部的冷空氣侵襲;堵塞縫隙,盡量減少縫隙散熱;在大棚北面用作物秸稈堆成防風障,擋風防寒;減少進出菇房的次數。
(4)氣溫穩定回升后,及時向料面噴水,恢復日常管理。
菇房條件好、土層內菌絲生長旺盛的,可以將菇床細土刮開,松動粗土,松動的床面可以大一些;生長一般的,將粗土松動一下即可;生長較差的,冬季可不松土。待來年3—4月春季出菇前,將粗土、細土輕輕松動1次。注意松土不能將大量的白色菌絲剝離。在清除菇床老根和死菇時,要重新把粗土、細土鋪平、鋪好。當菌絲已經萌發時,要在菇床上覆蓋一層厚2~3 cm的新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