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濰坊日報社,山東 濰坊 261031)
新聞的最大價值在于“新”也就是傳播的時效性問題,以報紙為載體的新聞形式,關鍵在于出版時效,為了讓公眾及時獲得新聞信息,報社必須從印刷速度、印刷質量、印刷規模等方面下功夫,這就需要依托于更先進的印刷機器設備、印刷技術及管理模式。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報紙等傳統紙媒受到網絡新媒體的巨大沖擊,電子新聞逐步壓縮紙媒的受眾空間,根本原因就在于新聞報紙的印刷出版時效性差,內容形式單一,無法更全面地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加快改進報紙印刷工藝,提高報紙出版時效及質量,是擺在報社及印刷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維持現有市場占比,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筆者從印刷技術的發展史談起,解析印刷技術對報紙出版時效的影響作用,并提出一些措施,以供參考。
印刷是從印章、拓石演變和發展而來,我國是世界上研究和使用印刷工藝較早的國家,從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蠟版印刷,為世界印刷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1440年德國的谷騰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雖然比我國的活字印刷術晚了四百余年,但他制作的字盒及銅字模,使活字的規格易于控制,便于大量生產,尤其是制作的垂直螺旋印刷機,采用承印方式將傳統的“刷印”升級為“壓印”提高了印刷速度,還制作出了油性墨,極大地提高了印刷質量,為現代印刷奠定了重要基礎。1814 年,德國工匠柯尼希發明了以蒸汽動力為驅動的滾筒式平臺鉛印機,實現除續紙和收紙外的初期機械化操作,減輕了人工操作工作量。1838 年美國人發明鑄字機,提升了鉛字規格和質量。19 世紀40-50 年代,輪轉印刷機相繼在法國和美國出現,印刷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19 世紀末期,照相機、膠印機、凹印機等陸續出現,自此印刷進入全機械化時代。自上世紀40 年代計算機問世,60-70 年代就先后出現以計算機為支撐的CRT數字成像技術、激光照排技術等;90年代中后期出現電腦印前技術(DTP)、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CTP),尤其是1995 年的數字印刷機的出現,推動印刷行業進入全面電子時代,開啟了數字網絡印刷新征程。
作為一門實用技術,印刷技術始終與前沿科技的發展相同步,各種先進的新技術一經推出便會很快引入印刷行業。從技術層面來看,印刷技術由傳統的文字排版向激光排版過渡,圖像制版由電子分色發展為電腦制版及電腦印前處理;印刷從鉛印演變為膠印,并發展為當今的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設備上的全新變化,使印刷業從機械化、半機械化進入到自動化時代,既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和速度,也推動了整個印后工藝效率的提升,為出版行業的高質高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先進的印刷新技術層出不窮并廣泛應用,不僅大大縮短了報紙印前準備及開機時間,而且也有效提高了報紙印刷質量,這對提高報紙的出版時效作用明顯。
印前制版是印刷前所有準備工藝的統稱,主要包括圖文信息輸入、處理、加工、設計、制作、合成、輸出和管理等系列工作。傳統印前工作為菲林制作,需要人工進行文件調色、拼排版、文件機器語言轉換、輸出至激光照排機、紅外激光菲林掃描等諸多繁瑣工序,工作效率較為低下?,F代印前制版采用CTP 技術(電腦制版),通過計算機聯網控制激光掃描設備,使圖文材料直接轉化為數字信息,接著再使用定影和顯影等工藝制成印版。CTP 技術對傳統制版工藝進行了全面升級發展,使得圖文信息的處理工作更加簡便,也降低了膠片處理中間環節的質量和材料消耗,同時解決了傳統制版工作中手工拼版耗時長,套準精度低以及拼版出錯率高等問題,返工更少、出版時效更高。
打孔彎版是整個印刷工作中重要工藝流程,其質量和效率直接影響后續工藝效果,對整個出版時效也會產生較大影響作用。隨著新聞行業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往的人工打孔制版和半自動設備已經跟不上形勢,必須進行全面升級和革新[2]。目前廣泛使用的PS 版全自動打孔彎版設備,利用十字線版心定位原理,通過計算機整合控制,可以對制版、曬版中產生的十字偏差在PS 版上進行提前校正,可以將誤差精準控制在0.02mm范圍內,有助于縮短印版上機后的開機套印時間,提高套準精度,確保每一塊PS 版上機后都能準確印刷,避免中途停機進行校版、拉版,提高生產效率,并且還能大量減少過版紙及油墨的浪費,降低印刷成本。
印刷放墨是報紙印刷中的必要環節,以往工作中一直由機臺操作人員對照樣張,依據圖文分布情況,憑個人經驗設定墨量。由于沒有可以參考調節的量化依據,主觀因素較大,印刷過程中需根據抽取印刷樣張的顏色變化,反復多次調整墨色,直至色彩相符、簽樣然后再正式開印。不僅工序繁瑣,而且使得印刷品質不穩定、材料浪費嚴重、成本高且效率低,非常影響報紙出版時效。在單張紙膠印機、自動掃描閉環系統、快速調墨系統,以及串墨輥冷卻、橡皮布自動清洗等配套裝置的支持下,油墨預置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了調色、追色等影響色彩穩定的主要因素,可以實現印前、印刷工序間數字化和智能化,能夠顯著提高印件轉換效率、減少材料浪費,并縮短開機時間,保證報紙的印刷時效。
彩色套準時間過長、精度不高對報紙的印刷質量和速度都會造成重大影響,導致報紙無法及時、批量出版。全自動彩色跟蹤套準技術,可以主動跟蹤調整彩色套印精度,提高報紙彩色套印的穩定性,還可以減少彩色套準時間,印前制版時間,平均縮短拼版、曬版、出版時間至少30min。以目前常用的全自動凹版印刷機為例,其結構采用無軸裝版形式,橫向安裝尺可保證版輥的初始位置統一;壓印輥為通軸式,可進行快速更換;壓印輥下壓結構為直壓式不會改變料長,保證下壓效果,可以實現快速套準,減少料損并提高作業效率。
另外,隨著開機打樣的時間的進一步縮短,也相應地提高了印版的質量和耐受程度,有助于降低開機打樣紙張的報廢數量,減少印刷過程中的換版次數,從而有效提高報紙印刷及出版時效。
影響報紙出版時效性的因素多種多樣,除了印刷技術和設施設備這個主導因素外,還和印刷工作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等因素直接相關,所以為了提高和保證報紙印刷質量及出版時效就必須考慮多種因素,采取綜合性措施。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確保報紙的質量和順利出版,在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設施基礎上還要注意合理配置和使用,印刷企業應與報社緊密合作、雙向溝通,根據報社出版需求量和印刷質量要求,結合印刷設備的功能特性合理規劃、靈活配置,保證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確保報紙及時出版。目前多數報社印刷廠都在使用輪轉卷筒紙膠印機,這種設備按印刷滾筒直徑和紙張幅寬規格,有大、中、小三個類型之分;從使用性能來看,大中型設備的集成度高、自動控制性好、工效快,并且印刷質量更穩定,人工成本更低的巨大優勢。但也一個明顯缺陷,那就是局部功能故障會影響到整個設備系統的運行安全,由于該設備高度集成,各環節之間精準配合,任何部件出現故障都會導致工作流程中斷,雖然故障不易發生但一旦發生便難以短時間修復[3]。小型印刷設備雖然工效低,但構造簡單,各功能部件相互獨立,不會因為某個印刷單元故障而造成系統停擺,且檢修維護更簡單方便。所以報社印刷廠可以根據實際印量情況,同時配置各型號印刷設備,實現相互補充,以此滿足報紙的印刷和出版的時效性要求。
報紙印刷質量及出版時效與印刷設備操作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密切相關,操作人員技術越熟練、水平越高、工作安排越合理,那么印刷過程中的失誤就越低,時間耗費就越少,反之則會出現返工影響出版時效。目前的印刷設備大多數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較高,要求操作人員具備更高的專業素質,報社印刷廠要從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強與高等院校的人才戰略合作,招收機電及自動化控制專業的對口人才,優化和提升現有隊伍結構,提高操作水平。二是,加強對在職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可以聘請或邀請行業專家、設備生產供應商專業技術人員前來開展培訓工作,也可以組織員工廣泛參加國內外行業間交流合作、技術協作活動實現共同進步。通過這些舉措,打造專業化技術團隊,從而充分發揮出先進設備的優勢,保證報紙的出版時效。
印刷設備的穩定、高效運轉是確保印刷速度和質量,提高報紙出版時效的前提。印刷設備在長期高速運轉中也會出現磨損,產生不同類型和程度的故障,如果不重視加強設備設施的日常維護、檢修工作,讓設備帶病工作,就有可能造成生產中斷甚至出現人身安全事故,從而導致報紙無法及時出版。針對這一現象,一是要建立系統性的設備管理機制,要制定合理的設備維護維修制度,設立維保臺賬,明確規定維護保養周期、故障檢查時間,以及工作流程,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組建專業的維修隊伍,聘用專業機電人員經培訓合格后上崗,專職負責對印刷設備的安裝調試、定期檢驗、按標準更換部件或升級系統功能,同時負責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等工作。以此保證印刷設備處于最佳工作性能,延長其使用壽命,保證作業效率,確保報紙如期出版。
印刷技術高低直接決定了報紙的印刷質量,影響到報紙的最終出版時效?,F代傳媒背景下,傳統報社面臨著新媒體的巨大沖擊,一方面要加快推進融合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也必須進一步鞏固基礎業務,提高報紙出版時效是重中之重。因此應加強印刷技術革新、合理配置使用先進設備,強化人員操作技術能力,注重設備設施的有效維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