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強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 計算機信息系,安徽 宿州 234101;中國礦業大學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在世界動畫電影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之初,“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經歷過從輝煌到衰落的辛酸歷程。在動畫電影行業內因、外因雙重因素影響下,“中國學派”動畫電影未能延續輝煌而逐漸式微①陳峰:《文化生態視閾下“中國學派”動畫的嬗變探析》,《當代電影》2020年第3期,第168頁。。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逐漸有復蘇跡象,《熊出沒之奪寶熊兵》、《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熊之沒之熊心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國產動畫電影佳作陸續問世,掀起了人們觀看國產動畫電影的高潮②魏三強:《國產動畫電影的復興之路》,《電影文學》2020第8期,第99頁。,引起了學界開始重提“中國動畫學派”③潘萬里:《接續與重塑“中國動畫學派”的敘事美學》,《電影新作》2020第1期,第100頁。。在此背景下,如何傳承和創新“中國學派”動畫電影?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怎樣構建和再續輝煌?這些話題已成為動畫電影學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有鑒于此,本文在梳理、歸納和總結“中國學派”動畫電影有關研究成果及創作實踐的基礎之上,提出“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傳承與創新策略,以期為促進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復興和高質量發展盡綿薄之力。
20世紀50至80年代是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美輪美奐的動畫創作藝術大放異彩,萬氏兄弟、特偉、錢家駿、徐景達等創作的《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山水情》動畫電影在國際影壇上斬獲很多大獎,蜚聲海外,被譽為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學派”。當時“中國學派”所依托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中國動畫電影創作主力基本集中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依靠國家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國老一輩動畫電影創作者積極探索,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創作了很多部水墨動畫、剪紙動畫、木偶動畫電影精品,為“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發揚光大作出了巨大貢獻①覃曉玲:《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動畫學派的衰落與復興》,《電影評介》2019第5期,第13-18頁。。
20世紀90年代,受國內改革開放大潮的影響,中國的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美日動畫片如潮水般涌來,《米老鼠和唐老鴨》、《變形金剛》、《貓和老鼠》、《玩具總動員1》、《櫻桃小丸子》、《美少女戰士》等動畫片在中國觀眾中廣受歡迎,同時改變了中國觀眾對動畫電影的審美認知,對中國動畫電影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隨著代加工風潮在中國動畫界的興起,代加工公司豐厚的薪資待遇吸引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多名中堅力量的加入。“中國學派”從此失去了計劃經濟這塊“沃土”,由“計劃生產”轉變為“自負盈虧”的模式,動畫行業被直接推向了市場,“中國學派”一時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大潮,直接暴露出其動畫電影作品創作成本高與市場化程度底等突出問題②田保峰:《論重拾“中國學派”動畫的困境與出路》,《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6第1期,第71-78.頁。③貢建英、張目:《由“中國學派”看當下中國動畫振興之路》,《當代動畫》2018第2期,第17-21頁。,雖經數次努力順應和積極改變,但均以失敗告終,“中國學派”動畫電影開始走向衰落。
進入21世紀后,經過外來動畫片的審美引導及深刻影響,中國動畫電影受眾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順應時代潮流,中國動畫電影開始大踏步地走上商業化的道路。政府也相繼出臺各種扶持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大力支持動漫產業的發展。2001年至2011年,中國動畫電影作品產量雖開始逐年飆升,但創作出動畫電影精品的數量甚少,動畫電影亂象叢生,一些低劣和抄襲之作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銀幕④覃曉玲:《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動畫學派的衰落與復興》,《電影評介》2019第5期,第13-18頁。,致使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中國學派”動畫電影仍陷于低谷中。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后終于在2014年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⑤蘇永娟:《本土動畫電影民族化及跨文化缺失與對策》,《電影評介》2017第6期,第89-91頁。。《熊出沒之奪寶熊兵》、《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熊之沒之熊心歸來》、《小門神》、《大魚海棠》、《大世界》、《大護法之黑花生》、《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國產動畫電影佳作陸續問世,這些動畫電影在開拓創新的同時也傳承了“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精髓,成就了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新風貌、新氣象。對“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傳承,是新時代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創新、重塑輝煌的重要起點和立足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老一輩動畫電影創作者深受傳統文化思想影響,始終將動畫電影創作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寓教于樂”,民族風格濃厚。1956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特偉導演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中國動畫電影開啟了民族化道路的探索和踐行之路。20世紀50至80年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作品體現了別具一格的東方美學,聲名鵲起,動畫電影的“中國學派”成為一張遞交給世界的中國文化名片⑥孫立軍:《延續“中國動畫學派”血脈》,《商學院》2020第1期,第119-120頁。,馳名中外。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幾千年來,其“文以載道”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產生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國學派”積極倡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秉承和貫徹儒家思想,在創作動畫電影的視覺語言中融入人文元素,將道理蘊藏于一片歡聲笑語之中,體現出“文以載道”的藝術理念,讓廣大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收獲教益⑦李峰:《傳承與創新:“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思想藝術特征》,《電影評介》2016第9期,第91-93頁。。“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經典作品大多改編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與文學小說。例如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中呈現的“孫悟空”形象,是充滿童真和正義感的精神內核,所傳達的故事主題是“真善美”。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取材于我國的古典名著《封神演義》,很好的延續了民族風格,運用傳統京劇元素烘托出打斗場面,刻畫了個性鮮明的小英雄哪吒形象。動畫電影《豬八戒吃西瓜》汲取了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窗花等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塑造出生動有趣的角色形象,為觀眾所喜愛,使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
“中國學派”善于挖掘我國傳統美術元素等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非常重視從我國傳統藝術中汲取營養,追求和諧的美學思想,努力實現動畫創作與多種藝術形式的完美融合。動畫電影《金色的海螺》根據阮章競的童話詩改編,采用我國民間雕鏤刻剪的傳統工藝,將皮影藝術融入動畫制作中,角色動作吸收了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該片贊美了勞動人民不怕犧牲、敢于和自然抗爭的斗爭精神。動畫電影《三個和尚》中利用管子、板胡等樂器對角色性格進行塑造,山、水、廟的動畫場景設計具有水墨山水畫造型的味道,極具中國特色。該片批評了“三個和尚沒水吃”的落后思想,蘊含很深的哲理,提倡了“人心齊,泰山移”的社會新風尚,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彰顯出“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寓教于樂”的民族風格。動畫電影《山水情》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創作中,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其虛虛實實的意境和幽遠清淡的畫面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國動畫電影商業化之前的最后一部水墨動畫藝術精品。
我國老一輩動畫電影創作者懷著耐心、執著、堅持、銳意進取、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創作出一部部經典的動畫影片,成就輝煌,聲名鵲起,因此才有了動畫電影“中國學派”的雅稱。從我國首部剪紙動畫電影《豬八戒吃西瓜》到首部水墨動畫電影《小蝌蚪找媽媽》,對于新材料類型動畫的創作嘗試都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攻堅戰。以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創作過程為例,從第一個水墨動畫實驗鏡頭“一只青蛙從荷葉上跳下來”開始,在畫好拍完后,播放發現沒有色彩(只有黑白兩色),動作單一,很難在成品中表現出水墨畫應有的墨韻,但驗證創作的基本方法是可行的。之后經過反復實驗,總結出“大虛、中虛、小虛”標準,再運用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攝,畫面能更逼真表現出水墨畫的質感,三個月的水墨動畫實驗最終獲得成功。這種不甘于重復、耐心、執著、堅持、勇于攻堅克難的工匠精神成為動畫電影“中國學派”砥礪前行的內在驅動力①閆宏宇:《范式與路徑:動畫“中國學派”的傳承與創新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第3期,第100-101頁。。
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國老一輩動畫電影創作者在創作剪紙動畫、水墨動畫、木偶動畫等藝術作品時,懷著銳意進取、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克服了動畫創作時所遇到的重重困難,使中國動畫類型不斷推陳出新,“中國學派”蜚聲海外!我國老一輩動畫電影創作者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當代動畫創作者學習、永久傳承和發揚光大。
“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復興之路不是復古與重蹈之路,而是延續“中國學派”動畫電影血脈、傳承基礎上的創新之路②閆宏宇:《范式與路徑:動畫“中國學派”的傳承與創新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第3期,第100-101頁。。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發展需要沿著中國民族化的道路繼續前進,敢于“亮劍”,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民族風格與新時代審美相融合,通過軟件技術應用豐富傳統美學的表現范圍和提升動畫電影畫面視覺沖擊力、感染力,培育并擴大觀影人群,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動畫電影創作高端人才與領軍人物,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構建新時代動畫電影的“中國學派”。
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重要因素。守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走向復興之路的根基,守正出新、正道前行是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再續輝煌、開創未來的明智之舉。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和在此基礎之上的創新,需要對構建命運共同體、關乎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題材進行深度挖掘和創作,但不能脫離時代發展的需求。只有注重文化創新,迎合時代發展需求,才能創作出蘊藏新時代文化內涵的、傳播正能量的優秀動畫電影作品。
從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到《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孫悟空”形象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民族英雄”,其形象根據時代需求進行了“演變”,融入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影射了當代社會青年一代人的心理,證明了“只有奮斗才可能改變命運”的硬道理,這兩部影片不變的是給觀眾展現的中華民族風格與中國氣韻①孫立軍:《延續“中國動畫學派”血脈》,《商學院》2020第1期,第119-120頁。,變化的是賦予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影片新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動畫電影《白蛇:緣起》弱化了原故事文本中的倫理教化色彩,對傳統敘事資源進行了現代性闡釋②杜曉杰:《中國動畫美學的詩意回歸:〈白蛇:緣起〉論略》,《四川戲劇》2019第6期,第134-138頁。,表現出世俗化的傾向,突破了早期“影戲”美學的藩籬,實現了影像敘事由“美術性”向“電影性”的轉變,中華美學精神處處可見。該影片對傳統經典IP的情節改編最為獨特,創新性地反轉了人與蛇的關系,凸顯了愛情主題的偉大。為了愛情,許宣不顧世俗倫理的成見而由人降格為妖,凸顯了個我主體的反抗精神③潘萬里:《接續與重塑“中國動畫學派”的敘事美學》,《電影新作》2020第1期,第100頁。,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在視覺上為觀眾獻上了一場唯美動人的“東方盛宴”。在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創作者對傳統故事的現代演繹詮釋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其臺詞“若命運不公,便和它奮斗到底”、“我自己的名自己扛,不連累別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時代感鮮明,凸顯了影片的思想深度,哪吒抗爭命運的精神和當今社會中的很多人“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而改變命運”的觀念具有相同的精神特質,影片傳播了當代中國人的優秀價值觀。再如2020年10月1日在國內上映的動畫電影《姜子牙》,該片的創作源于《封神演義》和《山海經》等中國古典名著,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巧妙運用,保持了傳承與創新的絕妙平衡,弘揚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動畫電影《姜子牙》以當代人的困惑和迷茫為焦點,用現代文化精神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出圈。
在數字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及強力推動下,動畫電影的制作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3D動畫、動作捕捉技術、IMAX 3D、8K 影像技術、影視后期特效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動畫電影的視覺沖擊力、畫面感染力、創作質量和效率,更加豐富了傳統美學的表現力。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發展離不開制作技術的革新,應用最前沿技術呈現民族特色,讓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再創輝煌。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技術上采用全景3D搭建場景,并在動畫技術中巧妙融合了東方美學的淡彩風韻,東方神韻的武打設計,畫面美感十足④高超、孫立軍:《“中國學派”動畫電影中的東方神韻及其現實意義》,《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第6期,第5-10頁。!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通過1318個特效鏡頭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視覺表現力,轉化創新了傳統美學,使影片畫面更精美、極具震撼力。為了探討中國水墨動畫電影的創新之路,由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導演的水墨動畫影片《秋實》,運用8K技術和現代數字技術⑤孫立軍:《延續“中國動畫學派”血脈》,《商學院》2020第1期,第119-120頁。,將齊白石大師“兼工帶寫”的繪畫技法融入3D動畫中,以超高清的畫面質感,實現了對中國傳統動畫藝術的美學突破,使觀眾更好地體會水墨之美,展現了具有獨特中國風的動畫魅力,續寫了中國水墨動畫的傳奇。
創作一部動畫電影精品,需要創作者對影片整體及細節處進行精心設計和細心打磨,需要大力弘揚“耐心、執著、堅持、銳意進取、無畏失敗、勇于攻堅克難、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以執著、堅持到底的信念和決心創作作品。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歷經8年的醞釀和3年的制作才完成,田曉鵬導演克服創作資金急缺的困難,無畏失敗,勇于攻堅克難,艱苦奮斗,最終走向了成功。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從創意到上映前后歷時12年之久,創作團隊所經歷的艱辛和痛苦可想而知,但正是創作團隊的工匠精神成就了這部電影的驚艷。動畫電影《大世界》從劇本創意到創作完成,劉健團隊花費4年時間,促成了這部充滿活力、妙趣橫生的“后現代流行”藝術之作。動畫電影《白蛇:緣起》創作從啟動到定檔歷時3年,在面臨創作人員和資金均不足的困境下,制作團隊迎難而上,銳意進取,精益求精,最終促成了這部奇幻愛情影片的問世。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由70多家制作團隊、1600多名制作人員、歷時5年、“集全行業力量”才創作完成,僅對劇本就修改了70多個版本。從劇本創意策劃到制作,從場景美工到特效鏡頭和錄制配音小樣,餃子導演都親力親為。餃子導演對畫面效果要求極高,在動態、色彩、神情上要求每一個鏡頭、每一秒畫面都要表現得精美絕倫。例如,為了做好片中的一個不到5秒鐘的鏡頭(申公豹變身),餃子導演“死磕”了3個月的時間;備受觀眾喜愛的“江山社稷圖中四個人搶筆”一景,僅場景草圖就做了2個月的時間。配音演員、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呂艷婷老師用“人生最低聲線”為兒童哪吒的“小煙嗓”配音后,近乎失聲了1個多月,不能正常說話。片中讓無數觀眾淚目的一句經典臺詞“今天是我生辰宴,都不準哭哦”,錄了50多遍才取得成功,最后呂艷婷老師真哭了。餃子導演、呂艷婷老師和主創人員的耐心、執著、專注、細致、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使整部影片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動畫電影《姜子牙》由程騰、李瑋共同執導、歷時4年創作完成,從劇情和細節之處彰顯創作團隊的匠心精神。創作團隊對劇本進行了精心打磨,創新運用“金字塔式、螺旋式迭代開發”等先進經驗,在細節上,采用費工費時的全手繪方式來保證3D動畫的材質質感,耗時10個月精細創作片頭2D段落,繪制概念圖2300多張,平均70版的場景迭代次數,單一動畫場景的Photoshop的PSD文件最多有600多個圖層。通過在室內、室外和陰天三種光源環境下調試動畫角色模型,不但繪制出了動畫角色皮膚的質感,還清晰地顯現出瞳孔中的倒影,促進了畫面的質感和畫風協調一致①司紀中:《“中國動畫學派”的復興—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出版廣角》2019第21期,第82-84頁。。鑒于此,動畫電影創作者應靜下心來,弘揚工匠精神,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杜絕粗制濫造②楊亮、劉春蕾:《中國電影學派視域下的“中國新動畫學派”研究》,《電影新作》2019第3期,第114-118頁。,從根本上提升中國動畫電影創作質量和水平。
在構建新時代動畫電影“中國學派”的過程中③穆懷林、王少軍:《從十年數據看動畫電影中“中國學派”的回歸與“中國學派”復興》,《電影文學》2018第16期,第100-106頁。,動畫電影人才的培養是關鍵中的關鍵。目前,中國動畫電影的整體創作水平與美國等世界動漫強國的動畫電影創作水平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短板在于人才問題,在于缺乏動畫電影行業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高端藝術人才。因此,應深化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的研究生、本科、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機制,加強師德師風和學風建設,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引導學生勵志、力行;應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打造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一大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全面提高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課程建設質量;應深化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激發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培育大量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強化實習實訓和實踐育人,產學研相結合,構建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高校協同育人機制,持續推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教師應引導和指導學生理性參加競賽,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進”的教學效果;應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積極推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與本專業有關或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拓展就業創業本領;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研究生培養單位應切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導師應把培養高端人才放到首位,指導和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應切實推動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動畫電影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符合新時代中國動畫電影創作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端人才與領軍人物,為加快構建新時代動畫電影的“中國學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輝煌是一個時代決定的,其式微也是時代變革的必然。從“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興衰歷程中獲得的重要啟示是:新時代“中國學派”動畫電影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注重文化創新,在美學的根基上正本清源,沿著民族化的道路繼續前進,將民族風格與新時代的精神、文化、審美相融合,通過創作技術的革新賦予動畫電影作品新的時代內涵,創新傳播與營銷手段,培育并擴大觀影人群,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國產動畫電影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