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師范學院 王藝筱
隨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網絡電子商務平臺作為近年來的新興事物,線上交易市場火熱,線上產品消費者無法接觸,往往存在商家的欺詐行為,那么此時消費者作為市場交易中的弱勢群體,其權利義務就急需國家法律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消費者撤回權,使得市場交易中尤其是網絡線上交易中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得到了法律保障。
消費者的撤回權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第25 條的規定,經營者如果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1)消費者定作的;(2)鮮活易腐的;(3)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4)交付的報紙、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1]。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撤回權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一項權利,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的拓展,現在我國的消費群體逐漸趨于年輕化,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淘寶、京東等網上購物軟件的出現,使得消費主力軍的年紀趨于青年,而青年人的消費觀念往往比較超前,呈現出盲目、沖動的特征,青年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之后,如果產生后悔的情緒,可以在本條法律條文的指導下,除特殊商品外,在七天內退貨,不需要任何理由和條件[2]。網絡購物中的商品往往看不見摸不著,消費者對于商品的材質、性能,只能通過商家的描述,但是商家的素質參差不齊,商品與描述不符,以次充好等欺詐行為必然會存在,消費者在網絡上購買到不合適的商品,維權困難,退換貨物還要支付運費,或者遭到商家的惡意拒絕,都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權利,為此,撤回權應運而生,撤回權的產生就是為了在網絡消費中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保障消費者自主選擇權。
1.法定性
撤回權是法律直接賦予廣大消費者的權利,撤回權直接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約束,并不受商家和個人的影響。撤回權不是商家和消費者在交易的過程中的私下約定,它是獨立存在于交易之中的,為了防止撤回權的濫用,法律還為撤回權設定了形式期限,消費者只有及時在期限內退回商品才算是撤回權的正確行使,如果超過了法定的期限,撤回權就會喪失。
2.單方意思表示
消費者在行使撤回權時,只要符合法律的規定,在七日內退貨,不需要第三方或者商家的同意和認可,存在消費者單方意思表示即可。消費者撤回權是形成權,形成權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僅僅依靠形成權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完成行為,不需要相對人的同意。那么消費者只要有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行使撤回權,解除其與商家在交易中簽訂的已經生效且履行完畢的買賣合同,以此來彌補消費者自身的沖動消費或者因交易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損失。
3.無因性
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無論商家和消費者是否達成了一致,也不需要消費者向商家解釋原因,只要消費者反悔或者對交易存在不滿意的狀況,消費者就可以在七天內行使這項權利,而不需要任何條件和理由。消費者在網絡交易中屬于相對弱勢的一方,在交易信息的獲取中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撤回權的無因性就很好的逆轉了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掌握了交易的主動權[3]。
4.免責性
消費者行使撤回權時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是對消費者撤回權的充分保障,以期消費者在行使時可以沒有后顧之憂,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著重保護。
撤回權的設置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撤回權是一種權利的救濟和保障,但是對于惡意的消費者來說,撤回權卻成為消費者貪小便宜的手段,一些虛榮的消費者,為了獲得商品的短暫使用權或者為了新奇免費使用某些產品,就利用撤回權惡意退貨,在購買商品達成某種目的后,在法定期限內退回商品,給商家造成損失。現實中也不乏這種案例,某博主為去西藏旅游拍攝照片,吸引流量,就在某淘寶店家購買了大量的民族風衣裙,進行拍攝,使用完畢后又在七日之內將商品退回,后店家發現將博主告上法庭,雖然法律為了預防這種惡意退貨行為的發生,規定了消費者承擔退貨運費的制度進行限制,但對于惡意的買家來說,運費對于他們并沒有多大制約作用,反而會增加商品運輸時間,增加經營成本,甚至影響商品的正常銷售,損害經營者正當的經濟收益。
為了打擊同類競爭者一些商家會扮成消費者,購買競爭對手家的產品,然后利用撤回權惡意退貨,惡意反饋,導致店鋪的評分下降,在電子商務平臺,商家的信譽評分是消費者選擇商品的重要關注點之一,如果商家的退貨率過高,就可能導致消費者選擇評分更高的店鋪購買商品。無形中就打擊了競爭對手的營業量,損害了商家的經濟利益,甚至會對商家造成不良影響。
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是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近幾年修改過程中的新增內容,在其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需要一套配套措施對其進行保障。撤回權在具體實踐中的界限是比較模糊的,其后續制度建設并不完善,法律只是規定了生鮮類、消費者私人定制類等商品不可退貨,也同時規定了兜底條款,其他不宜退貨的商品不可無理由退貨,但是具體有哪些商品屬于“不宜退貨”范圍的,法律并沒有具體進行規定;而且條文中要求消費者退回的商品要“完好”,對于“完好”的界限法律依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些模糊性的規定給后續實踐中撤回權的操作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給交易的雙方都帶來很大的困難[4]。
現行的立法中只規定了撤回權的行使時間、條件、范圍,并沒有詳細的規定退貨之后的后續行為,除法律排除的幾類商品之外,其他商品的退貨處理手段在法律上還存在空白,未來法律在修改的過程中,要著重對這一部分修改,可以將商品的類型進行不同的劃分,可對于不同類型的商品的退貨程序進行不同的規定,比如設置商家專用標碼,防止消費者退貨時惡意調換質量差的產品,或者對于衣物等商品,消費者如果試穿不合適,可以在不影響二次銷售的情況下退貨,而對于內衣等比較私密的物品,不可退貨,對于商品不影響二次銷售的界定,可以設立專門的質檢機構對退回的商品進行檢查,對于不符合退貨要求的商品拒絕退貨,以防止消費者的惡意退貨,或者刷單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了商業賄賂、泄露商業秘密、商業混淆、詆毀他人商譽、提供虛假信息、不正當有獎銷售、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經營者利用撤回權惡意競爭,詆毀對手的商業信譽,排擠對手的行為也可以寫入反不正當競爭法之中去,新的交易模式出現,必然會有新的不正當競爭手段出現,法律就要與時俱進,將撤回權惡意競爭行為入法,從法律的層面對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規制,也可以將利用撤回權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通過出臺司法解釋的方式劃分到詆毀他人商譽的界限中去,以遏制這種行為的發生,經營者應該通過上乘的質量和優秀的服務來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通過正當的手段進行競爭,而不是通過法律漏洞惡意詆毀競爭對手,損害他人的利益。
撤回權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消費者的一項重要權益,除了法律已有規定以外,還需要建立一套專業的運作細則。對于惡意的消費者,可以在交易平臺中設立專門的監督機制,實時監控每一筆交易,對于申請退貨的消費者進行重點監督,保障消費者正確正直的行使撤回權。比如可以建立消費者信用體系,對于交易時間長,退貨次數少,交易行為規范的消費者可以適當放寬退貨要求,根據其信用免去一些商品質量檢查要求,適當省略一些退貨步驟。而對于信用不好的消費者就要對其重點關注,一旦存在惡意交易的行為,或者退貨率比較高,就要加大對其交易行為的審查,一旦涉及惡意競爭,惡意退貨等行為,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警告和處罰,情節比較嚴重的,可以進行封號處理,限制其網上交易。
綜上所述,撤回權是網絡交易環境下的產物,撤回權的正確運用和行使對于規范商家行為,和消費者行為都有益處,有了撤回權制度不僅可以杜絕商家的弄虛作假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同時也可以保障商家的一部分利益,但是目前我國撤回權制度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未來繼續完善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對穩定我國市場交易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