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 羅芷苓
目前,我國經濟正朝著集約型方向發展,推動我國稅收制度改革,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稅負的合理性,更能幫助企業構建合理經營結構,有效提升企業的運營經濟效益。
企業交易運營是企業在日常財務管理活動中的重點內容,同企業收支情況有著直接關系,針對這部分的會計管理項目,是新稅收制度中的重點改革項目。傳統稅收制度模式下,我國企業發展交易運營主要以產業發展經濟體制為主,將同一行業的不同區域企業進行聯合,鼓勵不同地區之間進行互動,從而獲取經濟效益。在全球化的經濟體制改革浪潮影響下,新稅收制度改革強調其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重點在于借助稅收籌劃,完成企業運營情況考察。將稅收作為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工作的方法,有效控制企業盈余,合理解決股權集中于企業盈余負相關的問題。簡單來說,新稅收制度中,規定稅收籌劃的核心是對企業未來交易活動進行控制,保障企業交易運營過程中存在足夠的流動資金,并依此進行企業交易活動。在企業財務管理中運用稅收籌劃,并根據實際資金使用情況,保證企業的良性運轉[1]。
新稅收制度后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納稅義務發生時間與企業財務會計確認收入時間不同的處理,傳統稅收制度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環節,增值稅納稅發生時間為獲取銷售稅款憑據的當天。而新稅收制度中作出規定:對于開具發票的時間設定為開具發票的當天,幫助企業在數據核算環節使用同一原則。以房地產銷售行業為例,房地產開發商常是在房屋未建成環節,就收取首付款,若此時房地產企業為客戶開具發票,按照新稅收制度改革后相關規定需要進行銷售額與銷項稅額申報。若僅是完成預收房款,未開具發票,依照會計準則為不確定收入,按照增值稅稅收政策也不確定銷售額及銷項稅額,所以只需要按照3%預征率交納增值稅,并且在納稅申報表中的“分次預繳稅款”下進行記錄。新稅收制度中,將當前沒有列入到可抵扣范疇的物管費、勞務費以及房租等多種財務管理項目,統一列入到抵扣范疇中,從而有效調動各類財務資源,保證會計核算的準確性,以及納稅申報數據統計的合理性[2]。
傳統稅收制度改革的企業會計報表中,單銷售收入這一項就包括了銷售、委托、運輸、加工等多項基本業務,這種財務報表繪制方案存在一定的核算風險。新稅收體制改革完成后,增加了“視同銷售”科目,將上述業務歸入新的科目中,合理進行會計核算。從專業角度來講,這個科目需要視為銷售類型,進行會計報表編制環節,可以將其作為銷售收入進行會計項目核算,二者同屬于銷售科目內容,進行會計核算及稅收管理工作時,能夠有效降低數據帶來的差異變化[3]。此外,新稅收制度中對于會計報表中的招待費、宣傳費等項目,實現了更加細致的劃分,在報表錄入進行納稅報表環節,進行納稅抵消扣減時不再歸入銷售收入科目,而是以財務費用的形式進行主營業務核算[4]。
企業或組織機構日常運營過程中,財政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負責進行日常會計信息的核算與監督指導,并對企業財務狀況與盈利能力等經濟信息作出分析,幫助管理人員進行后續發展決策,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稅收制度改革后,財政管理工作對市場發展趨勢判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工作環節,“財政”往往無法形成單個“整體”,即分為注重財務信息整理分析的“財”——財務會計,以及側重于借助財務信息進行企業發展規劃的“政”——管理會計。由此可見,新稅收制度中將管理會計從財務會計中進行了分離,使得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之間的界線更加明確。并且管理會計并不受行業中的其它會計制度約束,利用預測學、決策原理等新型會計管理理論,為企業發展做出最優方案[5]。首先,工作原則不同。財務會計的工作原則是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并契合行業內統一會計制度,強調的是財務報表在不同方向的可比性,要求報表格式相同。其次,工作流程不同。財務會計通常具有一套規定的會計管理循環程序,其中包含從制作憑證到登記賬簿、財務報表的所有環節,都需要按照程序內的要求完成,禁止擅自更改、顛倒工作順序,且不同企業之間的財務管理工作流程往往是大同小異。而管理會計中對于工作程序效果的界定并不明顯,工作環節也沒有明確的行動指標,強調發揮財務稅負服務中心的專業化水平,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定管理會計工作流程,尊重不同企業會計管理模式之間的差異性。最后,工作主體不同。財務會計的工作主體通常為企業,其報表編制要求較為簡單,核心內容是展現企業在某段時間內的經濟交易過程,并展現出所有會計要素。而管理會計主體層次較為復雜,它可以是企業自身,也可以是企業中某個部門的區域,或憑證編制時的某一工作環節[6-7]。
納稅申報是指國家或地方納稅人按照當地稅法依法向稅務機關部門進行納稅事項書面報告行為,且核心內容是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承擔納稅責任,是稅務機關核心資金來源,也是進行稅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而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作為會計工作中的重要步驟,它主要是將貨幣作為計量尺度,通過對會計主體的資金流動進行分析,完成相關經濟活動的核算任務,并繪制相關報表。新稅收制度改革后,多數企業內部沒有專業的納稅申報管理人員,相關工作也是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制定,這就使得企業依據新稅收制度進行納稅申報時,容易出現相關數據信息同企業實際會計核算情況不符,或是整個體系不完善,沒有制定較為完整的納稅申報方案。因此,要探究新稅收制度對企業財務與會計的影響效果,就必須要區分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之間的異同點。
新稅收制度改革后,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之間存在一定的同質性,但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工作目標、法律依據、工作流程三個方面。其一,法律依據方面。新稅收制度中規定,納稅申報是以稅法作為管理基礎,稅法對納稅申報工作有著絕對的約束力,企業在社會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承擔稅負責任的同時也享受著一些法律法規的利益。所以企業在納稅時,需要對政府優惠政策進行深入研究,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強調企業自主運營承擔盈利及虧損的財務管理責任。而會計核算則是將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作為法律依據,結合企業自身經營狀況,選擇合適的核算方法。其二,工作流程方面。會計核算是在會計體制工作流程中,以貨幣計量作為管理手段,進行系統化經濟情況反映。而納稅申報工作主要是在完成納稅申報表填寫工作后,依照新稅收制度中的規定期限內完成稅務報告。就我國目前發展水平而言,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革新,借助合理的會計核算手段,實現其在銷售環節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在合理合法的前提條件下,有效發揮會計核算對于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經濟效用,是新稅收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其三,管理目標方面。新稅收制度中表示,會計核算的工作目標是為了向管理人員、股東、相關債權人進行企業經營狀況展示,并以此為參考進行下一階段企業發展規劃。而納稅申報的目的是履行企業納稅義務,計算企業應當承擔的稅負責任,界定企業納稅人的法律責任。二者的工作目標不同,在政府強制性、稅制要素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異[8]。
稅收制度改革是政府幫助企業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重要措施。企業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結合自身經營特點及企業發展情況,探析稅制改革對企業財務與會計的影響,完善新稅收制度,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