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 張 璟
作業按時間順序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類;后兩者側重于鞏固和檢測知識、技能的掌握。前者在于讓學生發揮學習自主性,側重于體驗和感悟,對所學知識、技能,形成初步的感知。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注重操作和實踐的課程,適當地前置作業能讓學生對于操作技能和實踐方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并能利用其解決簡單的問題。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對于前置作業中有疑問的知識點會更多地關注,從而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習的技能和知識,提高課堂的達成度,助力信息技術課堂效率的提升。
前置作業的分類比較廣,根據不同的針對性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比如可以布置實踐類的前置作業,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和了解相關知識和理論,讓他們對于理論性的知識內容有一個感性和直觀的認識。最終通過自我探索、家長協調等形式,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從而讓課堂的授課變得更高效。
例如三年級的《認識計算機》,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要認識計算機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了解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認識主機箱里面的主要部件;以前的學生,他們家長每天都會使用臺式計算機,學生們上網也是在臺式計算機上進行。學生對于什么是臺式計算機及其組成部分還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接觸,上課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也能很好地接受所教授的內容。現在的學生接觸最多的是智能手機、設備,使用計算機的次數不多,基本上也就是學校信息技術課,他們對于計算機的認識,有可能就認為等同于智能手機等。針對這樣的學情,設置實踐類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認知到臺式計算機、筆記本式計算機、智能平臺、智能手機等設備的知識,初步區分出它們的不同。這對于課上教學目標達成度和教學的正常開展能起到一個保障和促進的作用。
前置作業有的時候是收集類和探索類。讓學生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收集整理的資料、加工,并在探索過程中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能更好地把學習力和注意力放到教學中來。
比如,我在教學四年級《進入我的空間》這一課時,在市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成熟,平臺為每個學生都提供了個人博客空間的前提下,布置了前置作業單,要求每位學生完成3個任務:一是能利用老師提供的太倉智慧云平臺網址,成功登錄到該平臺,旨在復習前知和讓學生知曉平臺的網址,為后繼的教學作前期鋪墊;二是了解平臺帳號和密碼,記錄在前置作業單的表格中,并在上課當天帶好。學生的帳號和密碼,每位學生的家長都知曉,并已經利用其進行過網絡學習和線上學習,尤其在疫情期間這部分運用得比較多,家長都能熟練運用,所以讓學生詢問家長,和家長一起初步了解平臺的應用;三是學生獨立運用帳號和密碼登錄進入自己的個人博客空間,一為了檢測帳號、密碼是否正確;二讓學生進入自己的博客空間,了解空間中的一些應用,瀏覽點擊,形成初步印象;三讓學生瀏覽平臺上優秀學生的博客空間,使他們知道可以在這個空間里面做什么,進一步激發他們想要探索的熱情。在三個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探索熱情會被全面激發起來,他們在課堂教學時,會急切地想要學習如何使用平臺的功能來建設自己的空間:如何發表日志、怎樣上圖片到空間。老師只要稍稍引導一下,學生的學習動力會如火山爆發般,不知疲倦地自主投入到學習探索中去。
在小組合作中,學得好的學生能發揮他們的組織、指導熱情,很好地充當起小組指導者的作用。他們的學習愉悅感不斷蕩漾,促進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深化學習的內涵。
信息技術是提升學生信息處理素養的課程,提倡的是學科的融合。尤其在當今提出復興傳統文化、發揚國粹背景下,信息技術+“全科”顯得極其重要和必要。讓學生從小學就愛自己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培養他們的傳統美德;讓他們掌握必要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傳統節日、習俗等,不僅是語文學科老師的事,還是其他學科教師的責任,信息技術利用學科優勢,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比如,我在教學四年級初識“WPS演示”這課時,給學生布置了前置作業單,提出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市圖書館、家里的爺爺奶奶、父輩等,閱讀和收集中國傳統節日名稱、習俗等相關資料,并記錄在作業單的表格中;學生完成前置作業單的同時,了解到了傳統節日是如何形成的,每年過節的日期,節日要舉行什么樣的活動和食品準備上要做怎樣的備置。通過老一輩的口述,能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他們以前過節的精彩瞬間,完成文化和傳統的傳承。而且還能有助于信息技術課上教學的高效開展。前置作業有的時候是設計型和思考型。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設計相關內容,并嘗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表達和呈現。
比如:在教學scratch《小貓出題》一課時,我布置給學生的前置作業單上,一要求每個小組做出一道數學應用題,并寫好解題步驟;二要求嘗試應用“變量”等知識點,按照解題步驟來實現程序的編寫。讓學生在課前就對變量有一個初步和形象的認識,并讓學生在運用變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在課上完成變量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后,讓學生把程序用scratch的控件來完成編寫,并編譯。讓成功的小組來展示,并讓學生作小先生,在生生互動中完成知識點的教學,肯定成功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出示編譯出錯的小組,全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思維風暴,幫助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前置作業的設置讓課堂轉變成學生的舞臺。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激發出他們的思維火花,通過課堂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完成技能的形成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術課前置作業可結合其他學科來布置相關內容,讓學生以探究的形式來動手嘗試,在不斷動手中得到體驗,并對知識和能力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為學校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做好前期準備,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會有極大提高。
比如,我在教學三年級《畫直線和曲線》一課時,首先提前向美術老師了解美術課教學內容的情況,并提出讓他們在美術課上滲透直線和曲線含義的講解,并讓學生在課上用直線和曲線畫一畫相關的圖畫,使他們對于這兩個概念的含義有一個直觀、形象的認知。其后,在教學這一課前,我布置信息技術課前置作業單,設計了直線和曲線的概念講解,并以圖示的方式來分解出在計算機上畫它們的步驟:一要求學生認真地閱讀前置作業單的內容;并在相應的表格用筆在紙上完成繪畫;二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自己家里的計算機上嘗試利用圖畫軟件中的相應工具來畫畫不同顏色、粗細的直線和曲線;三把在嘗試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遇到的問題記錄在前置作業單上相應的格子里面。這樣的布置,讓學生對于本課的重難點也大概有了認知,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出現的問題以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引發學生互相傾聽、表達、討論,形成生生互動、啟發激勵的生動局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再適當引導,就能高效地突破難點的教學。學生因為前期有了操作的經歷,對于自己存在疑問的地方得到解決會記憶深刻,大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前置作業,讓課堂有效地翻轉,化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學習”的前沿延伸到了課堂外,生活中,與生活緊密融合,讓學生不會覺得是被隔離出來的“學習”,而是生活即學習、學習已融入生活,潤物細無聲地學到了相關的知識,形成了技能,提高了信息技術素養。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也有效地轉變成引導者,弱化灌輸式的教學,強化了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各學科,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學習素養,傳承了傳統文化的血脈,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成為一個適應未來社會的具有高信息技術素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