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 吳 釩
小學階段的學生依然保持著那份純凈的“童心”,作為教師,我們要思考怎樣讓學生能夠保持這份難得的“童心”;如何利用學生的“童心”進行數學專業知識的教學;怎樣做能融數學知識于“寓教于樂”之中,讓學生在享受學習的樂趣的同時獲得全面的發展。來自生活的情境可以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快樂學習;每個小學生都喜歡游戲,融數學知識于有趣的游戲活動中,讓童心溢滿課堂;培養孩子做題的好習慣,可以實現讓學生智慧學習。
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動力,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好玩”,那么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有了,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的煎熬,而是快樂學習的殿堂。特別是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到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地運用,效果會很驚喜。
例如,在教學關于“怎么付錢”的知識時,教師準備了5個1元硬幣、5個5角硬幣和5個1角硬幣,讓學生擺一擺,探究怎么付6元錢。學生擺得很開心,一共擺出了5種付錢方法。方法一:先拿出5個1元硬幣,再拿出2個5角硬幣,5元+1元=6元。方法二:在方法一的基礎上,把其中的一個5角硬幣換成5個1角,也正好是6元。方法三:把方法二中的1個1元硬幣換成2個5角硬幣,就變成了4個1元硬幣、3個5角硬幣和5個1角硬幣。方法四:把方法三中的5個1角換成1個5角,也就是4個1元硬幣和4個5角硬幣。方法五:把方法三中的1個1元硬幣繼續換成2個5角硬幣,結果就是3個1元硬幣、5個5角硬幣、5個1角硬幣,加在一起仍然是6元。
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動手擺一擺硬幣的過程中,學習得很開心,原來“換一換”就是一種新的付錢方法。學生對硬幣的擺一擺很好奇,而且能夠非常直觀地學習怎樣付錢,真是一節快樂的數學課,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在進行數學“童心課堂”教學時,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思,靈動學生的思維,取得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教師設計了投球游戲,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比賽,一個小組人數比另一個小組人數多5人,投球總數多的組獲勝。學生發現人數多的那組總是贏,發出抗議:“教師,這樣不公平!他們人多,投中的機會肯定比我們多。”那怎樣才公平呢?繼而引入“平均數”的教學,讓學生興趣飽滿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這比教師單純地講解、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游戲讓學生親身感受“不公平”,再想辦法怎么做到公平,在思想沖突的情況下激發學生思考,在教師精心營造的“童心課堂”中,讓童心溢滿課堂。
“教師,你今天教我們的方法真好,用這個方法,我會做了很多題目。”聽到學生這樣說,作為數學教師的你心情如何?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是很單純的,教師教授的方法能幫助他們解決疑問,讓他們學到本領,孩子是很感激的,也更愿意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答題的好習慣,讓學生智慧學習、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學解決幾何圖形問題時,教師讓學生把題目中的數量信息標注到幾何圖形中,再讓學生在圖形中仔細觀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發現這樣標注后,看著幾何圖形就能清楚題目給出的所有條件,對解決幾何問題有很大的幫助。雖然只是一個答題時候的小習慣,卻對學生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只是教給學生一個做數學幾何問題的小習慣,對學生而言能夠幫助他們更加直觀地看清楚題目的已知條件,更加順利地解決問題,所以教師要思考如何讓學生智慧學習。
總之,如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結合學生的“童心”,就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學才能學得好,課堂才會更加高效、優質。在此呼吁廣大教師能夠走進“童心課程”,精心設計好每一節數學課,為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