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園美小學 王真珠
從數學問題的角度思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應貼近生活實際,將親身經歷與數學知識相融合,提出生動有趣的數學問題,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數學思維。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前后知識點之間具有很強的連接性。因此,教師要結合有效問題情境,創設“舊知”探“新知”的情境,即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打開學生的思維,進而學習到更多的新知識。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3=30=300’,這個等式對不對?如果不對,怎樣才能使得等式成立呢?”學生在剛開始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非常詫異,表示這個等式顯然是不對的,但是如何才能相等……教師提示學生想一想:可不可以加點什么東西使它們相等,是我們之前學過的知識。一位學生說“可以在每一個式子的后面加上計量單位,比如3元=30角=300分”,其他學生聽到之后也想到了其他的計量單位,如“3分米=30厘米=300毫米”“3米=30分米=300厘米”。從學生的答案出發,教師提問:可以把全部的單位都換成米嗎?學生展開思考,認為可以寫成“3米=3.0米=3.00米”,去掉“米”這個單位就變成了“3=3.0=3.00”。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誘導,實現了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轉化,學生對小數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數學學科的本質來說,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可以將二者結合,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師先給學生布置任務:去學校附近的超市或者文具店了解一些商品的價格,上課的時候匯報。學生匯報:晨光彩虹套尺4.50元,得力鋼卷尺12.00元,晨光油畫棒12.09元,修正液1.30元,孔廟祈福系列六件寶套裝10.05元……教師一邊聽一邊在黑板上記錄這些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給出的商品標價提出幾個問題:(1)商品的價格為什么都是兩位小數?(2)4.50、12.00、12.09、10.05、1.30,如果把小數點后面的0全部去掉,可以嗎?(3)哪幾個標價中的0是可以去掉的,哪幾個是不可以去掉的?學生經過討論之后,認為不可以將全部的0去掉,因為價格會發生改變,比如4.50、12.00、1.30這幾個價格中的0可以去掉,但是其他小數中的0不可以去掉,因為0不是在小數的末尾,去掉0之后小數的大小會發生改變。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很容易就掌握了小數的性質。
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勝心,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創設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由分組,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展開小組間的競賽,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時候,教師可以故意和學生說:這次考試成績下來了,但是教師在辦公的時候不小心將墨水倒在了成績單上,很多學生的成績都看不清了。有一位學生的平均成績是95分,從成績單上可以模糊看到他的數學成績是96,語文成績是98,但是英語成績卻完全看不清。怎樣才能得到這位學生的英語成績?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讓全班學生一起想辦法,分小組展開討論,哪個小組能夠又好又快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獎勵。學生很快就投入了緊張的交流與討論之中,有學生回答:因為平均成績是95,可以據此計算出總分是95×3=285,然后利用285-96-98=91得到英語成績是91。
總之,有效問題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師要結合舊知、生活、挑戰提出有趣的、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深入思考,提升數學思維,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學情,探索更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