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徐莊實驗小學 郭依芹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知識與方法的傳授,更要鼓勵學生善于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學習中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開拓自己的教學思路,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把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教師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引導學生在生動的場景中理解數學知識,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意義,逐步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選取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從而收獲理想的效果。例如,在進行“分數”知識的教學時,教師提前帶來一份披薩,并且選擇幾名學生來到講臺前輔助教學。教師首先將披薩切成均等的幾份,分發給這幾名學生,接著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認為小剛分到了多少披薩呢?請用剛才學習的分數的知識來解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展開了認真的思考,從而對分數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教材中的幾何圖形知識也是學生感到較為困難的學習內容,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比如折紙、堆積木等,都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好方法。
教師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感受知識的含義,以“動手”帶動“動腦”,達到手腦并用的效果,從而加深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數的認識”時,教師不妨讓學生進行“數小木棒”的活動,強化學生對數與數之間大小關系的認識,比如在認識“10>9”時,學生通過數小木棒就會發現,10根比9根多了1根,對“10>9”的關系產生直觀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培養,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加減乘除計算練習,深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再如,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教師先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幾幅軸對稱圖形,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圖形的特點,并且按照自己的觀察結論畫出一幅畫,這樣就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操作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
教師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探究動力。
例如,在學習《圓柱體》時,教師就將學生分為8個組,以“讓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的斜坡的坡度”為主題,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先由各小組進行詳細的討論,再到操場上進行實際操作。各個小組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了積極的試驗,他們分配了各自的任務,有的負責搭斜坡,有的負責拋圓柱,還有的用工具量出滾動距離,再由一名成員記錄數據。實驗完畢后,學生又進行了一次試驗,把斜坡的角度做了調整,并且將兩組試驗得來的數據加以比較和分析,得出最終的結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都在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了學習任務,小組之間的比拼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動力。
數學探究活動是增強學生綜合素養的好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教師為學生創造探究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從而讓多個感官融入學習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在進行“長度單位”的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米和千米的概念,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到校園中,親自走走看看,從而對長度的單位產生切實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簡單的短跑比賽,讓學生“較量”100米和1000米,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把握好米和千米之間的換算。由此可見,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能夠形成對數學知識的具體認知,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
綜合上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這就需要教師不能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要在教學方法上力求創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學習,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鍛煉,讓他們越練越強、越學越好,有效增強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