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娟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街道跨塘中心幼兒園,江蘇 蘇州 215000)
繪畫表征主要是幼兒有目的性地使用紙筆等各類工具,通過色彩、線條這類藝術語言或者構圖和設色這類藝術手法,創造出來的圖形符號,用繪畫作品傳達心理活動。因此,繪畫表征屬于幼兒思想感情的重要傳達途徑之一。在幼兒課程游戲化設計方面,可以與繪畫主題相互融合,作為幼兒教育的媒介。教師應該探索繪畫表征活動的教學路徑,不斷提高幼兒綜合能力。
在幼兒園游戲課程化的活動背景之下,教師組織主題活動期間,繪畫表征屬于視覺感官層面的審美再現,也是表達幼兒深度思想語言的一種形式,更是展現幼兒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在主題背景之下,讓幼兒參與繪畫表征活動,是將繪畫形式作為載體,培養幼兒表現力和創造力,屬于一類綜合的教育方法。在繪畫表征活動當中,教師應該將幼兒作為主體,關注幼兒、問題情境二者之間產生的互動,旨在引領幼兒真正走進學習狀態。
組織主題活動之前,主要對幼兒原有經驗喚醒,通過合理組織,讓幼兒利用繪畫表征方式將自己的經驗、周圍物質表達出來,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分享。教師對主題的分析和講解就是幫助幼兒梳理經驗的重要過程。幼兒需要根據自身對于主題產生的認知能力、聯想能力,聯系自身思考和情感,用表征行為將自己感興趣的形象、情境相關表征畫出來。參與主題活動后,幼兒學習經驗能夠得到提升,可以通過繪畫呈現自己的經歷或者學習感悟,與他人分享,展開語言交流,提高語言能力[1]。
主題活動實施階段,需要對游戲環境進行布局,設計主題墻,在此過程,可以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引導幼兒以繪畫表征,將學習過程記錄和保存下來,清晰記錄學習過程,使其學習過程的環境空間能夠被記錄下來。比如:組織區域活動的時候,要求幼兒用繪畫表征形式將游戲玩法、具體規則、游戲結果全面記錄下來,這樣教師可以更清晰地看見幼兒思想。如果參與室外游戲,那么還可要求幼兒以繪畫表征,對于游戲的要求和游戲情境進行描繪,使幼兒游戲階段行為能夠表現出來。在幼兒園種養區域,還可組織幼兒對于植物或者動物生長過程全面記錄,或者通過家園合作方式,組織親子活動,讓幼兒參與繪畫表征,對于活動過程進行記錄,使得幼兒情緒能夠得到體現。通過上述梳理,根據不同游戲活動類型,設計差異化的繪畫表征活動,以幼兒為中心,圍繞其語言表達、創造思維的培養為主體,引領幼兒和游戲情境充分互動,通過主題活動,利用繪畫表征重現經驗、記錄過程。
《指南》當中強調“幼兒發展屬于整體過程,應該關注教育目標、教育領域之間的整合與滲透,設計游戲課程,讓幼兒身心得以全面發展,切忌單純追求片面發展,忽略了其他能力方面發展”。依托主題活動,完成繪畫表征,從其價值角度分析,內容有多元化特色。在活動當中,需要教師轉變原有教育觀念,即“繪畫即是呈現審美”,這樣的價值判斷過于單一,應該讓繪畫表征成為幼兒游戲的重要形式,放松身心的主要過程,在游戲過程釋放幼兒天性,展開自主創造。鑒于此,作為幼兒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理念,參與和繪畫表征相關培訓,對于繪畫表征教育價值有深度理解,不斷整合教育觀念,重新梳理,總結繪畫標準,了解到繪畫標準屬于審美抒情、智慧底蘊相互統一的學習過程,也可以將其視為幼兒心靈的窗口,作為幼兒教育的良好載體,為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2]。
主題活動實施階段,教師的提問是幼兒順利參與繪畫體驗的重要引領,所以,教師應該結合實況,設計兼具探究性、開放性問題,要求幼兒通過自主創作,完成繪畫,將自身體驗、認知全面表現出來。繪畫表征階段,幼兒應該對主題情境進行反復檢查,對于其真實價值進行思考,據此來選擇繪畫工具、所用材料、繪畫圖案、色彩、繪畫形象等,將自身情感、思想等傳達出來。比如:在主題活動“有趣的繩子”實施階段,幼兒可以利用繪畫表征的形式,將自身喜歡的玩法畫出來。在“葉子故事探索”主題活動當中,幼兒也可以通過繪畫來記錄“樹葉有哪些種?”“分別長在哪里?”“每個季節都是什么樣子的?”在問題引導之下,轉變幼兒學習形式,為其搭建自主探究空間,使其產生更加豐富的游戲體驗。
幼兒在繪畫過程,需要依托自身的觀察力、感知力、想象力才能順利參與活動。同時,還需要依托顏色、線條與圖形作為載體。比如:觀察主題活動組織階段,可以要求幼兒觀察花朵,讓其對花朵的幾何圖形、色彩、構圖等產生更多認知體驗,能夠利用多種表現方法表達出來。教師還需要在繪畫表征當中引入“分形幾何學”,讓幼兒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逐漸提高繪畫技能、智力水平。
在主題活動期間,教師對引導時機的把握十分重要,介入時機的把握可以彰顯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對于幼兒主題活動順利實施和幼兒學習效果都可產生直接影響。幼兒根據問題,展開思考,完成表征創作。在此期間,幼兒遇到學習困境時,如果教師提前介入,那么不利于幼兒對于探究機會的把握,如果教師的介入時機過晚,那么又會影響幼兒探究興趣。在游戲過程當中,如果教師出現理解偏差,或者出現非必要指導行為,還會影響幼兒思路。所以,只有教師介入適時適度,才能輔助幼兒按照自身意愿,表達自我情感。作為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幼兒能力發展的差異性,對于存在獨特想法的幼兒,應該給予其鼓勵,如果幼兒需要幫助,那么還需要及時為其提供支持。
主題活動實施階段,活動形式的創新有助于幼兒興趣的培養。可以利用繪畫日記的形式,培養幼兒繪畫表征興趣。比如:在“我升班了”主題活動組織過程,筆者要求幼兒完成繪畫作品“喜歡自己”,新年來臨之際,我要求幼兒以“新年”作為主題,完成表征創作“新年邀請函”,經歷多次繪畫表征活動以后,幼兒在繪畫創作方面,能夠專注于細節,對于不同的主題,也可產生自己獨特的想法,不但能夠將自己身邊的故事表達出來,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自己的情感。通過活動過程,可以看出幼兒在繪畫表征方面能力的成長,也能看出其對于繪畫的堅持態度。除此之外,“圖書漂流”這類活動同樣具有趣味性,主要流程為,所有幼兒共同閱讀一本書,完成內容記錄,這本書每天會“漂流”到一個家庭當中,幼兒閱讀以后,可以使用繪畫的方式記錄,還可以使用口述的方式記錄,家長則配合幼兒通過文字形式記錄,將閱讀以后的感受或者讀書心得記錄下來。豐富的活動形式,可以讓幼兒從多個途徑參與繪畫表征,興趣十足。
通過幼兒繪畫作品,不難看出,大部分幼兒在參與繪畫表征活動過程會使用夸張、擬人或者透明的形式,從多個角度視點出發,展開創作,且顏色、構圖方面的運用具有隨機性特點,偶然性十足。通過繪畫布局、畫面造型等方面還能看出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將實物和繪畫內容差異表達出來,屬于童真間接表現形式之一。
幼兒創作以后,教師評價重點應該是對幼兒進行激勵,使其可以大膽想象、豐富表達形式。教師通過幼兒作品,能夠判斷其思維的發展,并且對于幼兒語言表達過程認真傾聽,加以評價,逐漸提高幼兒學習自信,獲得更多成就感。所以,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并能讀懂其思維,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根據其表達獲知其思維發展情況,認真傾聽,幼兒語言表達,善于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提高其繪畫成就感和學習自信心。在活動期間,鼓勵幼兒講解作品,對于其想象力給予尊重是幼兒能力發展的重要支撐。引導幼兒說出“畫的是什么?”“為何要這樣畫?”等內容,教師對于幼兒作品仔細觀察,傾聽幼兒語言表述,在此基礎上展開客觀評價,促使幼兒能力多方面發展[3]。
組織繪畫表征活動,可以探尋幼兒心理,明確其愿望。比如:“黑色氣球”主題活動的組織,教師可為幼兒提供氣球,讓幼兒在氣球上作畫,有的幼兒在氣球上畫出小圓圈,有的畫出愛心形狀,還有的在氣球上畫出黃色的小鳥和紅色的太陽。可見,幼兒在繪畫活動當中能夠將自己對于生活美好的向往表達出來,通過其作品,能夠看出幼兒觀察力和想象力的豐富,更能體現出其內心的愿望。因為幼兒年齡較小,其作品當中可能存在成人難以發現的細節,所以,教學過程,教師應該善于發現,通過幼兒繪畫表征的特點,解讀幼兒作品內容,分析其心理發展,對其實施引導,培養幼兒積極情感。
繪畫表征活動實施以后,教師還應該不斷反思活動過程,在反思當中實現專業能力的成長。首先,教師在活動當中應該能夠理解幼兒,因為繪畫表征屬于幼兒心理和外界環境之間產生共鳴形式之一。從繪畫表征過程,能夠看到幼兒發展水平,也能夠找到幼兒能力發展最近區。教師引領幼兒探索繪畫表征過程,能對幼兒產生正確理解,為其搭建學習框架,培養其繪畫興趣,引領幼兒探索,強化幼兒對于周圍世界的認知與情感[4]。其次,主題活動能夠為幼兒帶來更多情感體驗,為其觀察、思考、感受提供更多支持。幼兒參與繪畫表征過程,可以表達內心需求和想法,聯系主題內容,運用繪畫技巧,展現出完整的畫面,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得到發展。最后,繪畫表征的組織階段,教師應該相信幼兒具備學習能力,對其進行觀察,給予其指導,為幼兒學習提供更多支持,促使幼兒發展,體現繪畫表征價值。組織活動階段,教師應該更新理念,不斷增長智慧,才能實現自身專業能力成長。
結束語:總之,為了踐行課程游戲化教育理念,組織主題活動,以繪畫為載體,讓學生參與繪畫表征活動。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梳理教學思路,探索出高效的教學方法,根據繪畫表征特點對于其心理進行分析,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以繪畫表征活動作為載體,高質量完成幼兒教育工作,讓幼兒能夠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