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麗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2019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將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2019 年3 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2019 年4 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隨后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申報的通知》,預示著“雙高計劃項目”全面啟動。
“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發展提出了明確意見,要求“以‘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由此可見,“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自身的教師發展平臺及發展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高職院校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高水平教師隊伍的打造是“雙高計劃”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是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目前瀘州市現有已招生高職院校4 所,為了更好地了解瀘州市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個人發展規劃情況,對“雙高計劃”的了解程度等信息,筆者在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三河職業學院和江陽城建職業學院4所院校教師中發布了調查問卷。
采用隨機抽樣填寫調查問卷形式進行。
此次問卷,采用問卷星在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四川三河職業學院和江陽城建職業學院教師中隨機發放,共回收問卷80 份,其中有效問卷76 份。
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四個板塊的內容:一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二是調查對象的個人發展現狀;三是調查對象的個人發展規劃及所在單位教師發展制度情況;四是調查對象對“雙高計劃”的認知情況。
填寫調查問卷的男性教師為14 人,女性教師為62 人。其中有13.16%的受調查者年齡在29 歲以下;47.37%的受調查者年齡在30-39 歲之間;39.47%的調查者年齡在40-49 歲之間。就教學經驗而言,15.79%的受調查者教齡在5 年以下;21.05%的受調查者教齡在6-10 年之間;26.32%的受調查者教齡在11-15 年之間;36.84%的受調查者教齡在16 年以上。
受調查者中,目前被學校認定為雙師型教師的人數占比71.05%;非雙師型教師占比28.95%。就學歷而言,有26.32%的受調查者為本科學歷,71.05%的受調查者為碩士研究生,2.63%的受調查者為博士研究生。就職稱而言,有15.79%的受調查者為助教,50%的受調查者為講師,34.21%的受調查者為副教授。就承擔的教學任務而言,23.68%的受調查者周課時為2-6 節,31.58%的受調查者周課時為8-12 節,39.47%的受調查者周課時為14-18 節,5.26%的受調查者課時在20 節以上。就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或進修情況而言,44.74%的受調查者表示幾乎沒有參加過;36.84%的受調查者表示平均每2 年參加1 次;15.79%的受調查者表示平均每年參加1 次,2.63%的受調查者表示平均每年參加2 次以上。就參加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而言,7.89%的受調查者表示經常參加;71.05%的受調查者表示偶爾參加;21.05%的受調查者表示幾乎不參加。就在科研方面遇到的困難而言,教學任務重缺乏時間和精力,以及缺乏創新科研團隊合作占比最高,分別為89.47%和65.79%,此外科研方向和來源不明確占比55.26%,管理與考核機制不合理占比34.21%,不具備科研條件,如政策、經費等占比23.68%。
受調查者中,36.84%的教師表示對于自身的專業發展有長期規劃(5 年以上);50%的教師表示對于自身的專業發展有短期規劃(5 年以內);13.16 的教師表示沒有對自身發展進行規劃。就自己專業發展最需要得到提升的專業素養而言,占比最高的分別是教學科研能力,學科專業知識和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力,分別占78.95%、68.42%和60.53%,此外教學能力占比50%,教育教學理論占比42.11%,學歷占比23.68%。就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措施而言,最受被調查者青睞的措施是專業創新科研團隊合作措施,占比86.84%,其次是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參加各級各類教學與學術交流,分別占68.42%、65.79%、63.16%,此外企業、行業實踐和學校組織參與各種培訓也分別占了55.26%和50%,措施中最不被老師們所認可的是提升學歷,占比26.32%。就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的學校管理制度而言,受調查者表示影響最大的是工資福利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比例均為76.32%;其次是職稱制度、培訓發展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比例分別為65.79%、57.89%和52.63%,排在后兩位的制度是崗位聘用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比例分別為42.11%和39.47%。就對所在學校教學科研獎勵工作的成效而言,65.79%的受調查者認為目前的獎勵額度難以激發受獎人更大積極性;13.16%的受調查者表示所在學校沒有或很少對管理及其他人員做出的工作成績進行獎勵;此外認為學校缺乏資金,難以支持教學科研獎勵工作,或者認為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實施辦法較為合理的受調查者均占10.53%。就希望學校對教師發展提供的支持而言,表示希望學校能夠多提供各種進修學習的機會,完善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體系,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評聘等制度的受調查者,均占71.05%;68.42%的受調查者希望學校能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采取不同的培養培訓、模式;63.16%的受調查者希望學校能為教師教學科研等提供業務咨詢、教學研討及學術交流的平臺;60.53%的受調查者希望學校能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創造溫暖的工作環境;42.11%的受調查者希望學校能提供先進的設備、培訓經費、充足的時間等保障。
93.59%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聽說過“雙高計劃”,48.72%的受調查者表示閱讀過“雙高計劃”相關的政策文件。就對“雙高計劃”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的了解程度而言,23.08%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非常了解;25.64%的受調查者表示比較了解;51.28%的受調查者表示不了解。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瀘州市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比較利好因素僅有兩個方面:一是“雙師型”教師占比高;二是普遍老師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有長、短期規劃。但是存在的問題卻比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高學歷、高職稱人才比較缺乏。二是學校缺乏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或進修的規劃。三是教師教學任務重,缺乏時間和精力進行科研。四是學校缺乏科研團隊合作機制。五是學校教學科研獎勵工作的成效不高,現行制度無法激發教師的教研積極性。六是學校對職教發展相關政策在普通教師中的宣傳不到位。
總體而言,在“雙高”建設背景下,瀘州市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各高職院校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上積極為教師發展創造條件,進一步激發老師們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內在動力;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優化教師隊伍的職稱、學歷結構,積極組建科研、教學團隊,協作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從而為符合“四有”標準的高水平雙師隊伍的打造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