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華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00100)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第一條件,不僅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獨立出來的基礎,還是人類社會區別于自然界的標志。人類掌握了勞動,而勞動創造了財富,創造了社會,創造了一切。習總書記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工匠的精湛技藝體現在對物品加工過程中,精妙產品生產過程也是工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高度消耗的過程,更是工匠不辭辛勞,歷經千辛萬苦打磨的過程。因此,工匠精神的實質是勞動精神,唯有勞動才能孕育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也一定是在勞動中淬煉,在勞動中形成,在勞動中傳承,在勞動中發揚光大。
創造,是指提供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意義產物的活動。創即花樣翻新,造即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東西應該是之前從未有過,從未見過,同時具有一定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創造是大國工匠的價值追求,唯有不斷創造,不斷創新才能在技術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在技術追求上精益求精,工匠制作產品的過程也是創造產品的過程。“熟是經驗,巧是創造”,尚巧是技藝,也是情懷。在尚巧中創新,在尚巧中取勝,在尚巧中求精,是優秀工匠追求的精神境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面展示了古代工匠對產品精雕細琢時表現出的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品質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一種追求極致、追求卓越、追求精品的精神風貌,是工匠精神魅力所在,也是優秀產品能傳承于世的根本原因。追求品質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價值,工匠在產品創造過程中注入工匠精神,達到“道技合一”的和諧之美、創新之美、卓越之美。因此,優秀工匠一定是精于技藝、勤于思考、善于創造、終于品質的。
在手工業時代,沒有大機器輔助,生產過程全靠手工操作,工匠只有以“服務”精神理念專注生產,才能生產出高水平的產品。工匠對產品精雕細琢的過程,就是服務理念注入的過程。如果工匠不秉持服務的理念,即使有高超的技術,也無法生產出流傳于世的精品。工匠精神只有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中價值才能彰顯,內涵才能豐富,影響才能久遠。在現代社會中,服務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服務的價值越來越被推崇,崇尚服務不但是工匠精神的理念,也是企業長壽的秘訣,還是個人成長的關鍵。因此,服務是一種態度,服務是一種品德,服務是一種境界。
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勞動精神、創造精神、品質精神、服務精神是新時代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精神指引,在當代社會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在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培養具有高尚職業操守,致力創新創造,努力追求品質,積極奉獻社會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育人的責任與使命。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勞動者的勤勞精神,體現了勞動者,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價值追求。勞動精神既是職業精神,也是價值取向,是勞動者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勞動教育既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習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會上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習總書記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育學生崇尚勞動的情懷、尊重勞動的理念、熱愛勞動的自覺,教育學生樹立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偉大志向,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形成積極向上的職業態度,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價值的根本。
工匠精神中所蘊含的“尚巧”是創造精神的體現;“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人的創新思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是習總書記的創新理念。創造性是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創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創新與創造是孿生兄弟,相輔相成,只有具備創新精神,才能形成創造能力。從理論上講,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一種創造,新中國成立是一種創造,改革開放是一種創造,新時代社會變革也是一種創造。創造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既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唯有大力弘揚創造精神,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當代社會,創造精神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也是大學生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獨門訣竅。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育學生的創造精神,將創造精神培育貫穿全過程,促進學生品德、能力、興趣協調發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價值的旨歸。
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品質精神具有雙重內涵,一方面是產品質量的品質,另一方面是道德行為的品質。“匠心獨運”是一種追求完美與極致的工作品質,是對工匠高度關注,心無旁騖地專注精品生產表現出一絲不茍態度的肯定。“冰壑玉壺”是一種清新淡雅,超凡脫俗的道德品質,是對工匠不為名利、高尚節操、高潔品性的贊美。高尚的工作品質和道德品質追求一直是社會主旋律。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既是工作品質追求,也是道德品質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質精神,秉承“敦品勵學,止于至善”的理念,引導和教育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品質、有追求的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價值的內涵。
工匠精神中的服務精神既是奉獻精神,又是擔當精神。優秀工匠都胸懷大我、至誠報國、無私奉獻、造福人民。大國工匠王樹軍是濰柴職工,既是維修工,也是設計師,他認為國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因此他刻苦鉆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展示出中國工匠的風骨,在盡頭處超越,在平凡中非凡。大國工匠王進是國網山東電力公司檢修公司帶電作業工,“平步百米鐵塔,橫穿超、特高壓,在‘刀鋒’上起舞,守護著歲月通明、燈火萬家”。大國工匠表現出的精神就是服務精神,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服務祖國,體現崇高的社會擔當。這種精神歷久彌新,這種擔當令人起敬。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引導和教育學生樂于奉獻,敢于擔當,腳踏實地,知行合一,用青春夢激揚中國夢,創造非凡業績,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邏輯價值的目標。
工匠精神培育,實踐是基礎,教育是關鍵。構建專業課程、思政課程、勞動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積極發揮第一課堂作用,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學各環節及全過程。其一,構建以工匠精神為理念的專業課程體系。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元素,認真完善課程標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把職業素養培育同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認同工匠精神理念,堅定職業發展目標。其二,構建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思政課程體系。在思政課程模塊中增加職業道德、職業規范、職業素養等方面內容,注重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培育,發揮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
精神的培育一定是在文化熏陶下形成,在文化傳承中積淀。要構建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匠心文化三位一體的文化體系,形成工匠精神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圍。其一,大力營造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利用校園宣傳欄、校園電子屏、校園廣播、校園電臺、校園報刊、校園官微等平臺,宣傳工匠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發揮學生社團組織作用,開展工匠精神校園文化活動,打造工匠精神文化活動品牌,擴大工匠精神影響力。其二,大力宣傳工匠精神企業文化。工匠精神萌芽于企業,生長于企業,傳承于企業,發展于企業。工匠精神的傳承是企業長壽的秘密所在。高職院校因其人才培養目標具有特殊性,需要與企業緊密聯系、緊密合作。因此,宣傳企業文化就是宣傳工匠精神。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匠精神培育依托網絡載體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通過網絡直播平臺,邀請工匠大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魅力與大師風采,增強職業自信,樹立遠大理想。其二,專任教師可錄制工匠精神專題慕課供學生在網絡上觀看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趣味性和實效性,增強工匠精神浸潤度。其三,依托學生專業社團,開設網上工匠精神學習園地,發布工匠精神培育的視頻、新聞、故事等等,開設討論專區,營造網上工匠精神培育良好氛圍,形成全方位的網絡培育體系。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工匠精神培育不僅要靠教育,還要靠實踐,要構建專業實踐、企業實踐、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工匠精神培育實踐體系,真正打通工匠精神培育各環節,實現知行合一。其一,創設真實情境,加大專業實踐力度,模擬逼真的專業實訓場景,讓學生融入其中,通過掌握專業實訓技巧,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其二,推進產教融合,加大企業實踐力度,以產教融合基地為平臺,提升校企合作辦學水平,激發學生融入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企業實踐中鍛煉專業能力,提升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現代學徒制是對工匠精神培育與傳承的有效探索和嘗試,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可擴大現代學徒制招生規模,形成燎原之勢,在師徒技藝傳承中,弘揚工匠精神。其三,豐富社會實踐內容,提升社會實踐成效,以“大國工匠”故事教育學生立志成才,開展拜訪名匠名師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名匠名師的品德與技藝,學習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積極引導學生融入社會,發揮專業所長,服務社會發展,在服務社會中彰顯專業技能價值,提升專業自信心和自豪感。
總之,工匠精神培育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在形式上不斷創新,在載體上不斷變換,以達到工匠精神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