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如果缺少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就缺少了文化的發展和興盛,也不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學生要深度解析文化的內涵,了解中華傳統發展的發展歷史,跟隨歷史的腳步探索文化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其次,還有一些青年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長期徘徊在網絡文化中,這種情況下也容易陷入認知困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尤為重要,能夠使學生從多個維度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中華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文化的象征,也是智慧的象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建立有機結合,能夠豐富思政教育內容,這種情況下也能加快課程改革的步伐。在文化引入過程中,相關人員也可挖掘地區特色文化,使其走進思政課堂,有效補充教學資源。當然,教師也可結合實際情況編制特色化教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更多養分。此外,中華傳統文化形式多樣,不僅包括節日文化、傳統美德,而且也包含了紅色文化,其為革命烈士精神的象征,將這部分文化引入思政教育中不僅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而且也能使學生樹立自覺接受文化的意識,感受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
文化的作用對象為人,且文化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夠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種情況下也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以文化為主導,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發展路徑。目前來看,多數大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以自我為中心,同時還有部分學生有攀比心理,這種情況容易導致文化傳播陷入困境,也不利于增強文化引力。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優勢,從整體入手,更為準確地把握思政育人新方向,使傳統文化與思政深度融合。
網絡為學生學習思政提供了一個開放性平臺。與此同時,網絡背景下學生交流的渠道被拓寬,在此基礎上導入思政教育內容能夠提升文化育人效果。首先,我們要搭建思政交流平臺,并設置傳統文化專欄,要求學生加入專欄模塊的構建中,上傳自己了解的傳統文化,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網絡學習氛圍。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可邀請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線為學生講授不同的傳統文化,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積極參與到文化傳播工作中。當然,我們也可以引入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政策,也可融入專家對這些文化的思考,這種情況下也能影響更多學生,使之自覺加入到文化傳播者,做文化的繼承者。其次,各個高校也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宣傳傳統文化,形成以網站、微博、微信為主體的思政教育體系,實現思政教育的全局輻射。通過網絡陣地的搭建也能影響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其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承擔文化傳承重任。再次,我們也可借助互聯網之力開展線上主題活動,在此基礎上引入傳統文化,開設網絡思政用地。例如,高校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使大學生了解文化的傳播路徑,助力學生個性發展。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可以開展線上祭奠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也能使學生深入了解文化的內涵,也能感受革命烈士身上的精神。
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且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引導拉近學生與文化之間的距離,這種情況下也能使學生自覺承擔文化傳承重任。對此,我們要挖掘校園文化的內涵,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凸顯校園文化的人文精神。例如,我們可以在校園內置入文化小品,如孔子的雕塑,營造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其次,我們也可以在辦公樓處張貼名人名言,也可以介紹著名詩人,如當代女詩人“葉嘉瑩”,使學生們感受詩歌中的人文氣息,在此基礎上樹立自強不息、愛國敬業的品格。再次,我們也可以在校園內開展經典誦讀大賽,鼓勵學生誦讀經典作品,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此外,我們也可以將邀請專家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講座,使傳統文化扎根于校園的每一寸土壤,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引導學生走出校園。
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為校園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搭建橋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開展契合學生學習特征的文化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例如,我們可以在校內開展普法活動,鼓勵學生搜索法律案例,并將其編創為小品,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升文化引力。其次,我們也可以在校園內舉辦“校園文化節”,鼓勵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學風。此外,我們還可開設心理專家咨詢室,通過這種方式打造特定的文化品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后,我們也要組建相應的社團,鼓勵學生開展與文化相關的社團活動,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深度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于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深度解析立德樹人理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我們也應該依托校園魅力的力量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破以往閉塞的文化傳播渠道,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提升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在文化宣傳過程中,我們也可開展校園廣播,評選最佳廣播員,在校園內宣傳傳統文化,使更多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如民族文化、民間藝術文化、地區特色文化等。其次,在文化宣傳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月為單位開展各種文化宣傳活動,如設置“雷鋒月(三月)”,也可以在五月開展“以青春的名義”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在七月開展與黨史相關的宣傳活動,在國慶節開展“我和我的祖國”文藝匯演活動。學生參加這些主題活動也能更好地認識傳統文化,深度挖掘其價值,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育人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健全實踐育人機制,同時還要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帶領學生走進社會,通過這種方式縮短學生融入社會的時間,為其今后步入相關崗位奠定基礎。其次,我們也可引導大學生開展“獻愛心”活動,如無償獻血;收集廢舊衣服,將其捐獻給貧困地區的學生;開展圖書售賣活動,將其他學生不用的圖書收集起來,捐獻給有需要的人……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能夠培養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這種情況下也能使學生樹立牢固的人生理想。再次,在實踐育人機制建設過程中,我們也要圍繞當下的熱點話題展開討論,如十九大精神的內涵、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等,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聚焦當下的熱點事件,通過這種方式也能調動青年為祖國事業健身的激情,促進社會事業的穩步發展。此外,高校也可建立專業實踐基地,結合專業特征設置實踐項目,如引入企業的真實項目,通過這種方式也能為學生步入相關崗位奠定基礎。最后,企業也可轉變發展思路,邀請企業來校做工作報告,給學生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激勵更多的學生創業,促進其創新思維的培養。
紅色文化是黨帶領人民在戰爭年代創造的、蘊含堅韌不屈、偉大奉獻精神的一種特殊文化形式。相比于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革命精神為核心,多種優秀品質為體現的一種情感文化,其既蘊含了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優秀精神,又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與精神寄托。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不僅能豐富課程內涵,提高育人成效,而且在多種紅色精神的引導下,能夠進一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其樹立正確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進而促進自身德育品行的全面發展。對此,教師可圍繞“紅色精神”,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如;紅色誦讀、紅色征文比賽等,鼓勵學生參與的同時,將紅色精神的種子播撒于學生心中。其次,教師還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外實踐活動,如:參觀紅色博物館、拜訪紅軍戰士,了解當時社會背景下英雄人物的奮斗事跡,從而加深對“紅色文化、紅色警戒精神”的理解。此外,高校思政教師還要發揮校園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等媒體技術的優勢,定期推動紅色經典篇章,將紅色文化輻射于校園各個角落的同時,真正落實“紅色育人、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務。
傳統文化猶如一根無形的隱線,其連接了高校思政學科,于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有關鍵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用好傳統文化這把鑰匙,打開思政教育之門。在兩者融合過程中,我們可以打造網絡育人環境,拓展思政育人渠道;挖掘校園文化價值,增強傳統文化引力;開展文化育人活動,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加強傳統文化宣傳,根治立德樹人理念;健全實踐育人機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滲透紅色文化理念,瞻仰革命烈士精神。多措并舉,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效果,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