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榮
(保定市徐水區安肅鎮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中國的對聯,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浸潤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電影、電視和網絡的普及,人們對于語言文字的規范、錘煉甚至文化內涵的考究漸漸地失去了興趣,也漸漸地喪失了這種能力。對于青少年學生,很有必要改變他們的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對聯中所蘊藏的豐富有趣的傳統文化,并讓學生在他們喜愛的活動中感受對聯的魅力,從而提高藝術鑒賞力,提高人文素養。最近幾年,對聯類習題常見諸于各省市的中考試卷,這和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是密不可分的。為了增強傳統文化修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2017 年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小學、初中、高中課本都增加了詩詞篇目,我國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對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份子,自然走到了前臺,成了出題人青睞的對象。
今天,我就對對聯類題型做一點評分析,談談自己的拙見。2019 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中出現的是一個對聯賞析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對聯的審美鑒賞能力及答題語言的組織能力,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書法方面的知識,比如,其中的“東”“鶴”“夀”“嶺”“萬”是繁體字,“海”是草書寫法,學生如果沒有這些書法知識,不認識這些字,也是影響答題的。
下面我們看原題型:
請從修辭角度賞析對聯“東海白鶴千秋壽,南嶺青松萬古春。”我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類習題,特意拿出兩個課時,專門講解對聯的寫作技巧,從對聯的格律要求、解答對聯題注意事項、拆合法對對聯、對聯的懸掛、修辭手法和立意之深刻等方面加以講析。
對聯由上下兩聯組成,上聯稱出句,下聯稱對句。字數可多可少,但上下兩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也要分別相等。
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詞性。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等等。
上下聯的語法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等等。
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比如上聯是海內/存/知己,節奏是二一二;則下聯對天涯/若/比鄰,節奏也是二一二。再如上聯是簫鼓/追隨/春社/近,節奏是“二二二一”,下聯是衣冠/簡樸/古風/存,節奏也是“二二二一”。
上下聯平仄相反,應注意: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比如上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對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對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是五言,則去掉七言句的前兩個字,格式為: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下聯對平平仄仄平;或者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對仄仄仄平平,無非是這四種句式,格式非常簡單。然后再告訴學生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平聲,一般來說,就是現代漢語拼音的一、二聲;仄聲,就是現代漢語拼音的三、四聲。最后告訴學生,每句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必平必仄。對于中學生,知道這些就足夠了。而且,通過列舉詩句來講解,也并不是太難懂的。
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緊密相連,體現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應、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對聯的上下兩聯表達的是同一個主題,這一點與作文時要把握住中心是一樣的。
這些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據我的經驗(我曾指導學生寫出過多副對聯),只要學生邁過最初的門檻,便可以領略其精妙,進而寫出可圈可點的對聯,而且對“對對聯”、“賞析對聯”、“詩句節奏劃分”“詩詞內容理解”、“詩詞名句賞析”和“如何判斷上下聯”等一系列延伸題型便能做到輕松應對。
近年來,對聯命題材料開始由課內走向以課外閱讀為主,尤其是指向當地人文資源和國家時事,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家鄉和時事的了解。
擬寫對聯時要注意審題,不要忽視題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離題意。
中考對聯題的擬寫,一般只做“寬對”的要求,所以,應力求達到這樣幾點要求:一是上下兩聯字數相等,斷句一致;二是上下兩聯意思相關,上下銜接;三是上下兩聯結構對稱,詞性相同;另外,上下兩聯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復,不要有相同的字出現。
明確了對聯的上述特點之后,我們可以使用拆合法來既快又準地對出下聯。所謂拆合法,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個詞組,分別作對,最后再把分別對出的詞組合成一句。下面是一副贊美老師的對聯。上聯是“三尺講臺迎冬夏”,橫批為“潤物無聲”,請擬出下聯。上下兩聯都應圍繞贊頌老師潤物無聲、默默奉獻這個中心來寫,不能偏離這一主題。再看停頓,上聯停頓為4/3。“三尺講臺”為偏正短語,“三尺”是數量詞,“講臺”是名詞,“迎冬夏”是動賓結構,賓語是表示季節的詞。下聯可對“一支粉筆寫春秋”或“滿園桃李笑春秋”等等。
再如,“掃千年舊習”,就可拆為“掃—千年—舊習”三段分別對之。我們一看就知“掃”為動詞,可以迅速地對出“除、革、揚、展”等一大串;“千年”為數量詞,我們可以對出“百歲、萬載、一代”等;“舊習”為偏正詞,可以對之“新風、惡俗、丑行、陋風”等。從中選出一些組合成“除—百歲—惡俗”、“革—萬載—陋風”、“展—一代—新風”等等。又如,“祖國—江山—好”,可以對之:“家鄉—風景—新”、“社會—風尚—淳”等。
當然,以上“拆合法”是對答做題時所具體使用的方法,那么,平時如何練就對對子的功夫呢?我想還不妨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閱讀《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聲律書籍,感知對聯規范,在古代,從私塾的幼童起,就要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熏陶,學習聲調、音律、格律等。因此,他們從小就要背一些規律,如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李漁的《笠翁對韻》等。二是多讀多記名言警句。其實,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對仗工整的聯句,讀得多,記得多,這難道不是一種對聯的練習嗎?同學們隨口就有的,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等。三是多關注一些對聯高手的佳聯妙對,多背誦詩詞歌賦,像王勃的千古絕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讀后使人不能不嘆服!四是多讀一些民間楹聯和詩聯。如“春雨絲絲潤萬物,紅梅點點繡千山”、“迎新春江山錦繡,辭舊歲事泰輝煌”、“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這一點我只想簡單地說一下,我們面對大門時,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最后一個字是仄聲即三聲、四聲的是上聯,最后一個字是平聲即一聲、二聲的是下聯。傳統的橫批是從右往左寫,但是現在很多橫批,人們習慣從左往右寫,這是錯誤的。
2019 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對聯題不是讓對出下聯,而是讓考生對圖畫中的一副對聯“東海白鶴千秋壽,南嶺青松萬古春”進行鑒賞,頗有新意。
首先,得指出它運用了對偶,這是對聯的最大特點,比如“東海”對“南嶺”,“白鶴”對“青松”,“千秋”對“萬古”,“壽”對“春”,詞性相對。其次,應該從內容上做出分析,比如“白鶴”“青松”是長壽之物,本句暗含比喻修辭,把壽星喻為白鶴和青松。當然,句中“千秋壽”“萬古春”也明確了對聯立意,前后共同表達了作者對人們健康長壽的期盼和祝愿。對于初中生來說,鑒賞此聯,圍繞著這兩點來談,也就可以了。總之,2019 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中以對聯賞析作為綜合性學習,是緊緊把握住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脈搏,不但讓誦讀詩詞走進了校園,而且把寫對聯、賞對聯納入中考試題,既考查了對偶(對仗)的修辭,對聯的特點;又考查了詞性的知識,里邊涉及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還考查了學生對詩詞、書法的審美鑒賞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寄寓其中的美好情感和人類祈愿,是一道極具魅力的傳統文化大餐。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聯類習題出題人在出題時忽略了對聯的平仄問題。講究平仄是對聯的一個顯著特征,忽略了平仄的對聯,還能稱其為對聯嗎?
對聯的平仄應是本句中平仄交替出現,叫作“馬蹄韻”,即第一、三、五處的字都為平聲或都為仄聲可以忽略,但是本句中第二、四、六處的字必須平仄交替。上下聯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必須相反。所謂“平對仄,仄對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中考題型中既然考查對聯知識,希求傳承傳統文化,就應遵循這些對聯規律,不應該出一些問題聯,把學生引入誤區。
以上是本人的拙見,作為一線教師,我會不斷地在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分析探尋,明確方向,把握重點,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對詩詞、對聯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結束語:通過學習,學生獲取了以下知識:1.掌握了對聯特征和格式;2.提高了賞析對聯的能力;3.獲取了對對聯的能力;4.懂得了如何貼對聯。傳統文化進校園,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我們責無旁貸。況且,對聯習題也是我們中考的題型之一,講解楹聯知識,不但讓學生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而且學好對聯,也是我們學好詩詞的基礎,學好文言的基礎。不但提高對聯習題得分率,也能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傳承祖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