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琳
(陜西省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8)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不斷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中國政府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打破地區經濟發展瓶頸,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
陜西省位居中國中部,地扼東西,兼跨南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歷史上,不僅周、秦、漢、唐等王朝選取陜西關中建都,使陜西成為京畿重地、全國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即便是宋代以后,京都東移,陜西的戰略地位仍備受重視。古代的絲綢之路是途經關中聯系東西的著名通道,對中國東西部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亞歐間經濟文化交往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近現代,隨著隴海—蘭新鐵路的建成通車,中國東西部的物資、技術和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沿線各省區和大中城市相互支援、相互協作,共同發展,逐步形成了隴海蘭新經濟地帶,陜西正處于這個經濟地帶的東西結合部,是這個地帶中的重要一環。2013 年,習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這條以古代絲綢一路為基礎的路線、連接中國和整個世界的新貿易路線再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陜西這條經濟帶的起點,其所具有的文化資源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通過這條合作共贏之路傳播給世界。
從古絲綢之路起點到“一帶一路”核心區,從積極推動者到主動融入者,今日陜西,正以其重要的樞紐和門戶地位,站在世界舞臺中央,璀璨而耀眼。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有著重要地位,其歷史文化發展不僅展示了朝代更替的歷史進程,更是孕育包含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物質與精神文明,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陜西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占據重要位置,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各朝皇陵和明代城墻等寶貴文化遺產,都彰顯了陜西的人文魅力,對世界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陜西地方文化資源,是中國文化資源不可或缺甚至是濃墨重彩的一部分。習總書記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新時代“講好陜西故事”,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以西安為中心的陜西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 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180 年。陜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代最長的省份。大約在2000 年前、公元前28 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陜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豐功偉績。公元前21—前16 世紀的夏朝時期,陜西就有褒國、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 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陜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 個王朝先后在陜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 多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 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 年。陜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統稱為民俗文化。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聚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陜西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它內涵豐富,涉及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最為典型的是陜西民俗文化里的“十大怪”,此外還有瓦當、社火、皮影戲、鑼鼓、剪紙、鳳翔泥塑、戶縣農民畫。1990 年開始,每年金秋九月在西安城區舉辦一次西安古文化藝術節,歷時7 天,弘揚了陜西民族優秀的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增進友誼。
陜西省在我國內陸地區,與蒙古相連,黃河長江兩大河流貫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產豐富,地靈人杰,素有魚米水鄉的美譽。陜西的飲食文化,傳承精辟的亨飪技藝,給中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創造于陜西,對古今中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陜西美食也分為好幾個地區,不同的地方特點不同。尤其是特色的小吃,數不勝數,美不勝收。憑借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陜西的小吃博取華夏大地各民族的小吃精華,兼顧每一個地方特色,交合匯聚成一道美食大雜燴。
近代的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35 年10 月19 日,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陜北戰斗、生活了13 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陜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3600 萬勤勞、勇敢、智慧的陜西兒女,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開放的東風,以昂揚的斗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發揚光榮傳統,重振漢唐雄風,再鑄新世紀的歷史輝煌。
一是開通多語種社交平臺,擴大傳播范圍。陜西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成果逐漸增強,我們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我省已與33 個國家建立了83 對友好城市關系,有近萬名國外學生來陜求學。定期在陜舉辦的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絲路電影節等,塑造了陜西文化品牌亮點,進一步推進歷史文化的交流,以此促進語言交流、文化理解和民心相通。二是提高來華留學教育水平,設置陜西區域文化專題課,豐富文化活動主題。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習者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一能力的根基是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文化意識愈清晰,禮儀風俗、風土人情方面相認同感越高,也有助于留學生的中文學習不斷深入。三是重視人文交流,重點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通過對外開放、東西融合來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特別要以文化旅游為主要措施,實現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經貿聯系,實現經貿的暢通,特別要突出人文交流的拓展。在發揮好文化遺產作用的同時,還應積極推進中外教育合作,發揮好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基礎性與先導性功能,推進合作加強合作辦學,從而使得語言共通和文化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搭建溝通之橋、友誼之橋。
1.推動國際中文教學設置“陜西地方文化主題”相關課程。留學生初來異國他鄉求學,或多或少會出現“文化休克”現象,幫助留學生更好度過這一時期,盡快融入陜西的求學生活,開設與陜西當地文化相關的課程對緩解留學生的緊張心理、縮短他們的文化適應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提高對國際中文教師地域文化素養。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是將中國文化的種子撒向世界的那雙手。除了要有過硬的漢語本體知識,還要有優秀的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國內的漢語教師,除了應該具備這些基本技能外,還應該有地方文化意識,要能主動地、有意識的了解一些地方文化,以備在教學中學生遇到了文化困惑時給出客觀、正確的解釋。3.搭建以絲路文化為主題的有關推進漢語交流的平臺,進一步推進地域歷史文化交流,以此促進與留學生語言交流與文化理解。不僅是對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教學的“實用性”的補充和滿足,也對留學生盡快適應甚至喜愛當地生活,以及學好漢語有不可或缺的作用。4.建立理論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聯系。在研究方法方面,現有研究多是經驗總結式的描述和分析,缺乏實證調查和比較作為支撐,對留學生的文化學習需求也缺乏了解。
從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學科角度來講,要想學生擁有更高的漢語水平,能說出非常地道的漢語,那么除了語言課教學外,文化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陜西地區的漢語國際教育中,應用陜西文化資源正是滿足留學生日常最需要的文化需求的途徑。很大程度上,學習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過程。陜西作為中國的十三朝古都,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若能充分挖掘陜西文化資源將其應用到漢語國際教育中去,將會對陜西地區的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學科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研究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問題,可使留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完善地域影響下的對外漢語教學體系,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陜西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著非常濃厚的地域特征,三秦文化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歷史的發展起著難以替代的推動作用。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挖掘陜西文化的歷史發源和特性,以及對其在國際中文教學中的傳播開展研究,能為研究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以及文化教學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從國家提出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來看,陜西文化資源應用到漢語國際教育有其獨有的必要性。陜西文化資源是中國文化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漢語國際教育的途徑對來陜留學生進行陜西文化傳播,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留學生活,也是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第一步。從陜西這個特定的區域入手,來研究區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的傳播,用留學生感興趣的飲食文化、風俗文化、語言文化等感染、熏陶他們,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從而自發地將中國文化的種子帶回自己的國家,逐步實現各國民間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