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明
(本溪市化學工業學校,遼寧 本溪 117000)
專業鏈是在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共通、聯系,在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中,前后關聯的專業存在資源共享和相互激勵,產生共生效應,由此而形成的專業鏈條[1],專業鏈包含專業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專業布局、培養數量、培養層次等要素。產業鏈是產業內上下游環節之間的產業縱向延伸,以及服務于產業發展的其他鏈環與產業主體鏈環之間的關聯,產業鏈也包含產業橫向的關聯拓展關系[2],產業鏈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
職業教育的產業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從產業中來,隨產業發展而發展,最終為產業服務的類型特征,因此,專業鏈與產業鏈存在著必然的內在關系,其各要素的對接、融入、融合和外在功能的聯系是相對緊密的。專業鏈要滿足產業鏈的發展,適應地域經濟的需求,必須做好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以此來服務和促進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和深化拓展,實現經濟的優質高效發展。
培養目標,是指依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提出的具體培養要求[3]。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中培養目標的制定是專業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關系到培養人才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專業鏈中各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有一定相互關聯性和相關支撐性的,這種關聯和支撐在表相看是以產業鏈中企業生產產品為紐帶,但是深層次是產業價值鏈的映射體現,可以理解為,專業鏈條與產業鏈條協調發展在相互價值認可上的交集。專業培養目標與產業鏈中的價值鏈是相互協調的關系,根據產業鏈價值的變化,產業鏈中產品生產發生改變,必然導致人才需求發生改變,進而引起專業培養目標的聯動變化。
在產業鏈中,產業發展、融合不斷突破各企業之間的壁壘,重構整個產業體系和產業發展方式,促使相關產業對知識的強烈需求,推動企業生產技術與工藝不斷改進,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不斷增加,產品集成度越來越高。專業培養目標為有效適應產業發展引起的諸多不確定性,滿足產業技術復雜性和產品技術集成性越來越高的要求,不斷調整、變化,在固定周期的調整,引導高素質人才的生成。
專業設置是指在國家專業目錄規定下開辦適合的專業,培養層次包含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層次。專業設置和培養層次的設置必須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學校發展規劃相一致,同時要有若干專業做支撐;最重要的是專業設置必須滿足供給側改革的需要,符合市場規律,有旺盛的人才需求,另外開辦專業要有經費、場地、設備、師資、實習實訓基地等辦學條件,有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專業設置與產業鏈中的企業鏈和供需鏈有直接的關系。區域產業結構是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據,決定著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專業層次的調整方向。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必須以區域產結構的變動趨勢為導向,使自身專業結構始終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4]。產業鏈作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后形成的組織形式,深刻地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從產教融合、資源利用看,以多個專業群形成鏈式結構對接多個產業集群形成的鏈式結構的方式是職業院校優化專業結構布局的可行性選擇。
專業布局是同類專業在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不同學校開辦的情況,專業布局與地域空間有關。專業培養規模是在該專業層次下,單位時間某專業培養出合格畢業生的數量。培養規模與招生數,在校生數是正相關的指標。
專業布局和培養規模與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不同企業的人才需求相關。產業鏈中的空間鏈對專業布局有直接作用,而企業鏈和供需鏈對培養規模有相對應的影響。
政府應加強對各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宏觀管理和監督,在充分掌握行業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的專業特色、行業背景、專業綜合實力情況,積極增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結構相符的專業,增加與地方戰略新興產業、支柱產業相關的專業。教育管理部門應根據人才預測,強化對專業設置的監督和調控,有效指導各校建設特色專業群,形成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工作局面。政府利用專業審批的杠桿,規劃學校專業結構布局,使專業設置、調整與退出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政府要定期對學校專業設置進行評估,及時發現設置與優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修正與調整,這對加快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實現地方職業學校和地方經濟社會共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1.搭建交互平臺,整合職業教育資源
職業教育集團最主要的功能是優化教育資源,為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一個平臺。職教集團組成主體包括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和科研院所,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優勢領域[5]。通過合作契約、資產紐帶、供給需求等方式聯結,并制定一系列的章程、制度等協調集團成員的合作關系,利用專業鏈和產業鏈對接的契機,實現優質資源的融合共享。
2.探索雙元之路,密切校企合作關系
通過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使校企合作由單對單的雙邊合作變成職教集團內多個院校和多個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和政府等利益相關方的多邊多向合作,使職業院校全方位的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效地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能力和社會效益。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實力的提升增強了吸引企事業單位合作、聯合的意愿,使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可靠性。
3.強化院校管理功能,降低辦學成本
職教集團在強化教育方面有兩個表現形式。一方面,職業教育集團即有主體自律的功能又有互相監督的作用,集團內各主體單位確定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這種在共同利益基礎上自我約束和互相監督有利于遏制個別成員不規范的行為。另一方面,職教集團可以成為政府管理職業院校的輔助手段。政府通過職教集團管理一些專業性較強,需要依托行業發展的職業學校,減輕政府的管理負擔,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4.提供雙元評價,促進職業院校教學改革
參與集團的企業,在集團章程約束下形成一個供需基本平衡的合作體。集團內企事業單位作為人才需求方,提出要求和計劃推動作為供給方的職業院校滿足企業需求。集團內的企業需求是最直接、最迫切的動力,促使職業院校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同時,企業可以直接為學校提供用工評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在校的評估標準,企業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評價,直接反饋成為檢驗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衡量尺度和學校改革的方向。
整合產業鏈中企業和學校教育資源,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互認、共享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共同實施雙元教學,合作評價學生。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擴大人才服務的水平和輻射范圍,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時進行,上課與上崗相輔相成,畢業與就業同向同行”。
制定適應地域產業升級轉型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具有鮮明特色,符合培養目標要求,體現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具有科學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德技并修;堅持標準引領,促進特色發展;堅持多方參與,促進產教融合。
以職業標準構建課程內容,以生產過程組織教學過程 “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實現“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6]。
外部評價的主體是具有利益關聯體,包含政府考核、社會評價、行協評估和企業反饋四部分。外部評價重點突出行業、企業的主導地位,準確反應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的成效,進而督促專業鏈的調整、設置、完善,更好地滿足產業鏈建設的內在需求。
政府考核主要以教育年度質量報告為主;社會評價包括媒體評價和家長評價,媒體評價既有傳統的報紙等媒體,也包含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 等自媒體,該類評價難以量化,均為定性評價;企業是學校學生的直接承受者,評價主要是對人才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綜合素質、專業知識水平、技術技能等的評價,由于現階段行業協會發展的不均勻性,行協評價也可以由第三方評價代替。
內部評價主要是學校內部從自身發展角度出發進行的專業鏈建設評價。可以根據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項目指標體系的指標設置,提煉能考核專業鏈建設成效和專業建設水平的方面考核項目。
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鏈建設是我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專業鏈主要建設內容是根據產業鏈進行專業設置和布局,專業培養目標的趨同,專業培養數量的合理,重點專業建設的支持等,宗旨是為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