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添立(武平縣城廂鎮人民政府)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不僅是近年來我國新興農村經濟產業,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活力和新機遇。休閑農業并非人們認知中單一的旅游項目,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新型農村經濟,把旅游、觀光、休閑等項目有效結合,充分利用了農村的鄉土文化以及土地資源。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結構逐步向多元化方向過渡,以優化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為發展目標,助力我國鄉村風貌與文化品位提升,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全面審視休閑農業的發展歷程,以其自主發展為目標。與傳統農業相比,休閑農業資源消耗較少,以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環保為主,充分凸顯鄉土文化及民風民俗,延長了農村產業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多元化,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為了保障鄉村振興的推行以及其他需求,其通過依靠政府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在要素配置、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積極籌措以及完善,盡可能地發揮出鄉村經濟的特點并極大改善了休閑農業的不足。鄉村旅游產業的特點就是集品嘗美食及特色飲品、體驗鄉村特色娛樂項目為一體的綜合性經濟模式。因此,只有通過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才能提高鄉村旅游以及休閑農業相關從業人才的素質,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才能保障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信息的發達程度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這樣說,鄉村振興直接推動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努力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使休閑農業獲得較大受益。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出現使得農村貧困區域煥然一新,使其充分挖掘鄉村天然生態環境與濃厚文化背景,優化了鄉村閑置資源,為我國農村經濟提升做出了相應貢獻。
“三農”作為供給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基礎資源的渠道,因此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以“三農”為根本,切忌脫離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農業方面植入了休閑功能,帶動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促進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繼而實現基礎產業、二產、三產的有效融合;在農民方面,休閑產業可吸納鄉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提供就業、創業的空間及渠道,以幫助我國解決部分農村人力資源浪費問題;在農村方面,休閑農業大力弘揚了我國傳統文化,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顯著成效。
休閑農業把農業廣義化的推廣,將傳統農業、工業、旅游業及互聯網等行業與自身融合,有效帶動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提高了附加值。休閑農業以“農”為根本,把休閑化作為價值導向,深度融合農業與二、三產業,構建具備獨特特征的文化品牌與活動,進而形成三類產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擺脫了傳統農業的單一生產模式,集生活、生態、生產為一體,充分利用了農村閑置資源與文化、生態優勢,形成了集聚體驗、參與農家生活、學習相關知識以及游樂放松為一體的多功能模式,為參與者提供了深入其境的體驗感。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主要體現在住宿及交通兩大方面。由于休閑農業以鄉村為發展根基,往往距離城市較遠且道路條件較差,并存在相關配套設施不足、老舊的情況。而在住宿方面,住宿區域早期規劃較少,在旅游旺季則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同時,客房缺乏精細管理,無法滿足部分客戶需求,致使游客體驗不佳。
隨市場及政策的大力推廣,各類農業園、生態園等休閑農業相關產物呈爆發性趨勢出現,市面上千篇一律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主題定位不明且文化創意應用不足,缺乏具有深度的農耕文化體驗活動,加速了休閑農業產業的同質化,致使客戶逐步喪失興趣與參與感。針對城市原住民而言,更加注重新鮮事物及參與豐富農家生活的體驗感。若不加以合理創新,創設適宜自身未來發展目標的新興模式,休閑農業難以長期穩步發展。同時,由于部分山區村落相對落后,其市場范圍狹隘,缺乏足夠資源創設、宣傳屬于自身的獨特品牌,僅能依靠原始口碑相傳的方式吸引游客。如此一來,增加了口碑傳播的難度,致使收支不成正比,嚴重阻礙了自身經濟發展。
由于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政策規定嚴格,部分商戶受其影響,且缺乏合理的經營管理理念及經驗,認為土地產權證書的辦理較為瑣碎復雜,仍以作坊式經營為主,限制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及發展。
目前,雖然我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扶持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相關管理人員定期開展現代科學管理模式的培訓工作,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往往會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影響,仍延續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無法達到界定效果。同時,部分貧困鄉村存在條件艱苦惡劣的情況,部分被外力投資商吸引而來的相關人才無法長期任職,存在人才流失率較高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影響了休閑農業發展的穩定性。再者,休閑農業內部拓展的新領域缺乏相關專業人才,需培養內部新型人才或不斷招納賢才,補充人力資源缺漏。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屬于一二三類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產業形態,具備農業基本屬性的同時也具備了游玩性、休閑性、文化性等屬性。因此,在進行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鼓勵農戶與旅游業企業合作聯動,以具備相關經營管理及實踐操作技能的企業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農戶可利用其技術與管理經驗,產出各類多元化旅游產品,力求創設更優品牌,助力農村經濟效益提升。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應充分挖掘鄉土文化,高度重視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我國鄉土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無數國人對鄉村生活的美好記憶與向往,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作為休閑農業發展的文化創意基礎,凸顯出地方文化最為鮮明的部分,為客戶全面展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應注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創設具有自身特色及文化深度的休閑農業,為客戶帶來別具一格的文化體驗。
為優化休閑農業的服務品質,需根據當前人才規劃體系缺陷,科學合理的研究人才培養戰略,為今后規劃提供相關依據。在當地發展休閑農業時,應將戰略核心轉移至人才結構及發展需求的有效結合,根據自身人才需求,制定管理經驗人才引進計劃。同時,應注重電商、互聯網運營等人才的培養,可以聯動職教基地力量聘請相關教師開展培訓課程,打造全面專業型人才。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及市場的雙重推動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呈爆發性增長趨勢,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增收及加強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顯著成效。為切實縮小城鄉差異性,我國應把握自身獨特的優越條件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順應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要求,結合發展路徑對自身不足采取針對性措施。同時,綜合提升農民素質,加強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應用及推廣,提升農業現代化與農業機械化的效率,從科學合理的角度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平穩的發展,提升農民生活水平質量,為今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