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曉莉(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校與企業的融合發展,使學校的專業化知識與企業實際崗位對接發展,學生將學到知識進行實際運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也讓學生有更多實踐的空間,提升學校培養人才的針對性與專業性。隨著學徒制教學模式的不斷發展,如何在經管類專業進行校企合作成為現階段的重要教育內容,為促進社會人才專業化發展,培養適合社會的專業化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對接。
現代學徒制的培養對象涵蓋了學生、企業員工等,是企業與學校合作發展的專業化教學方式,通俗來說就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學徒指的是學生和企業員工,在實際工作中既能獲得報酬又能實踐專業知識。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專業化教育覆蓋程度的不斷增加,社會就業也變得更加激烈。所以,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方式,能讓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企業就業,讓企業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實現企業與學生的直接對接,達到滿足企業工作需求的同時也讓學生有更多實踐操作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企業實踐能與學生直接對接,學生能夠參與到真正的工作中增加自身的實踐經驗。在這過程中提升學校教育的專業性與針對性,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就業。
校企合作模式是構建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教育模式,在教學模式中能實現資源的共享,幫助企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發展,以專業化技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化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的教育方式,能實現教學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空間,也促進學校專業化人才的培養。這種模式是滿足了社會發展的人才發展需求,使學校在教育過程更有針對性。為了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需求,校企合作的教學方式已成為教育的重要方式,基于現代化體制的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率,讓教育與工作能夠融合發展,形成企業與學校的雙向互動,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
在很多時候,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校企合作中有很多中小企業,這些企業與行業中的大企業存在一定的差異,不管是專業化能力還是內部經營管理都有待提升,這些企業的存在很難對學生形成吸引力,這就使得經管類學生不能實現高質量的就業。現階段的經管類專業學生就業率還是較好的,但從實際中可以發現,學生就業工作專業并不完全對口,薪資待遇不夠理想,離職跳槽現象較為嚴重。與此同時,現階段社會對經管類人才需求較大,但學校的經營類專業人才并不能完全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專業理論與職業技能方面有一些差異。這也是因為經管類專業的傳統教學特點導致,很多經管類專業工作需要有實踐經驗才能順利地開展工作,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對實踐能力沒有正確的認識,使得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不能正常適應,導致校企合作方式不能發揮實際效果。
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不確定因素促使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專業技術與管理模式,使得很多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出現變化。在企業中專業技術人才的工作模式需要符合社會發展需求,這也讓崗位向工作分工、人才分層、技術專業、工作服務一體化發展。這種企業經營模式的校企合作,學生不能在企業中有良好的適應性,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變化,企業需要創新型人才,這種相互矛盾也是影響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現階段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化人才,以學徒制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工作發展。
與此同時,在現代學徒制教學過程中,學校缺乏對學徒制教學管理經驗,制定的相關考核體系與教學模式不夠完善。學生在實際過程中的考核是由師傅評價,而這種評價考核方式存在一定主觀判斷性,使專業化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科學的評價。因此,在學徒制教育模式中,學校也要考慮到師傅的專業能力以及學生專業能力的考核內容是否科學,讓學生能得到更加科學全面的評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想要發揮學徒制教育模式的積極作用,首先要明確其教育內容。學徒制教學模式的真實效果取決于師傅的能力,但這其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同時由于經管類專業相對于一線生產崗位工作來說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實際過程中應制定相應的工作內容,根據實際情況明確學徒制的教育標準,提升學徒制教學的實際效果。根據相關工作以及企業內容的管理模式制定相應的學徒制培養內容,形成專業的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需要有專業的團隊進行驗證討論,做到培養模式的量化明確,通過設置專業工作的觀察點來檢查學生的專業化能力。在明確培養內容和培養標準后,貫徹落實到學徒制教育內容中,在每個環節進行教育質量把關,不僅是對學生們負責,也是提升學生專業化能力以及工作適應能力的重要方式。
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學生發展和工作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將其融入學徒制教學中能幫助學生全面成長,在實踐工作中更加積極自主,實現高質量就業。所以在實際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與個性化發展。在學徒制教育模式中可以開展學生與師傅之間的雙向選擇,并對工作企業、工作崗位進行選擇,對工作內容進行全面講解,讓學生明白自身能否勝任工作,同時作為師傅也應有自身能力的概括,讓學生能對師傅有一定的了解,這樣能讓學生對實際工作有更多積極性,也使學生與師傅有良好的合作,對自身能力與實際工作環境有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學校和企業也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科學的規劃,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解決學生們的困惑,引導學生思想,讓學生對工作和人生有正確的認識,形成明確的目標。此外,在學徒制教育模式中可以構建深度學習的訂單班,實現學生與工作的高度融合。開展學徒制過程中也要進行相關工作與責任的合同簽訂,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又要保證學徒制有良好的培養效果。在學徒制開始后,學生和師傅也要接受學校和企業的雙層考核,并分階段開展工作總結與反思,促進學徒制培養模式的高效發展。
在學徒制教學模式中,師傅有著專業的工作能力,但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而在學校中,教師們擁有良好的理論知識水平卻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因此,學校對于老師的素質培養和任教要求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老師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二是老師本身要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職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工作環境中,對實踐工作有全面的了解,根據學生工作制定適合的教學內容,并將其作為專業和教師的年度審查標準之一。完善學校和企業人員的相互招聘、掛職鍛煉機制,定期選拔專業實訓教師參加企業的留職鍛煉任務,留職鍛煉教師要努力學習該企業的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及生產經驗,并將其應用于學校的專業建設。學校應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讓學生既能有良好的專業理論教育,也能有將理論融入工作中的機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過程中要積極開展師傅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二者的良好合作模式。可以通過開展崗位互換的方式,師傅和老師都能有全面能力的成長,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加專業全面的指導,促進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健康發展。
在學徒制培養模式中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制度,以學生實際工作為基礎,構建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體系。在過程中可以通過第三方進行評估,在這種方式下能依靠機構中的專業評判能力,通過設置的觀測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這種評估模式下企業和學校都能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徒制教學提供更加專業的數據支撐,幫助學生制定更加針對的學徒制培養內容。
總的來說,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是現階段專業教育的重要模式,是構建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發展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實踐工作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促進學生良好就業,培養更多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