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富佳(重慶移通學院)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大數據、互聯網、電子商務等行業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特別是“互聯網+”概念的出現,促使傳統行業逐步轉型,開始多元化發展。在企業經營發展中,涉及多個板塊:固定資產、流動資金、非流動資金、人力資源等。其中,固定資產占比最大,因此,在評估企業資產時,應著重考慮。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磨損,不同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千差萬別,因此,企業應結合當下時代發展趨勢,根據實際情況,了解政府頒布的最新政策、法規,加以分析、理解,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折舊方法,使企業在獲得最大盈利的同時又能夠持續經營。
固定資產主要是用來生產商品、提供勞務的,在使用過程中進行了價值轉移,生產產品在銷售后換取的利潤包含固定資產轉移的部分價值。未使用的固定資產隨著時間變化和各項因素的影響,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耗。根據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折舊常見規律:使用前期,給企業帶來的整體經濟效益相對較高;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變化、機器的磨損及其他合理損耗,固定資產生產的產品質量逐漸減低,帶來的經濟效益逐漸減少,所需計提的折舊額也出現遞減趨勢。因此,企業理當按期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讓磨損的部分挪動到生產商品的資本中去,可讓企業在固定資產達到報廢年限時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新型設備,滿足企業后期的正常經營,也可避免后期因更新維護設備所帶來的經濟上的壓力,使企業各期的收入和費用形成一個正確配比,使其獲得的利潤更貼近實際,同時,也能更好、更真實的體現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經營情況。
現目前,我國多數企業選擇的折舊方法是直線法。隨著科技進步,高新科技的不停涌現帶來的通貨膨脹,導致部分企業逐漸不再適用于直線法計提折舊。新型、高科技類企業逐漸使用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加速折舊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新型高效的機器快速投入使用,但企業突然引用大量新型機器,減少老式機器的使用,將造成資源浪費,影響經濟發展。加速折舊可以減少因科技進步、時間價值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在現階段也能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但企業在前期計提折舊費用較大,將給企業帶來一定壓力,前期會出現利潤較低的情況。
互聯網行業除技術性研發、研發周期、知識產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支出外,還包含固定資產支出:服務器的搭建、硬件媒介、高端的機器設備、房地產及相關配套設施。互聯網行業經營運行模式與傳統行業存在一定差異,因此,企業在考慮投入資產量及使用費用時,除了對無形資產考慮外,固定資產也是不可或缺的。互聯網行業,固定資產占比低于無形資產,因此,固定資產折舊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通過無形資產的分擔,對比傳統企業影響較小,在選擇折舊方法時,選擇適合企業長期發展的即可。
在傳統行業中,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體現了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制造類企業前期需購置大量固定資產進行生產加工,轉換為可供使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及各種消費品便于企業持續經營。因此,固定資產折舊顯得尤為重要。制造業存在前期投入資金多,回收時間長,變現能力差,風險較大的特點,如果企業固定資產率過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也將受到限制,不利于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平均年限法:折舊每月均攤;經營前:企業不會因為計提折舊而占用過多的流動資金,新設備生產出的產品整體質量高,盈利相對可觀,不會造成經營上的壓力;經營后期:不利于長期發展,設備的老化、維修費用等將占用大部分資金,設備也不能及時進行更新,生產的產品質量逐漸降低,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中不再占據優勢。對于此類企業,可使用加速折舊法或雙倍余額遞減法來計提折舊,減少后期經營壓力,避免前期盈利虛高的情況。
此類行業中,固定資產前期投入相對較低,主要通過研究新型技術提高企業盈利,無形資產的投入占比相對較大;當然,后期也可通過土地、大型機器設備等,提升固定資產使用率,以提高農業企業的效益;折舊方法的選擇對此類行業影響相對于其他行業稍小。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地攤經濟”迅速火熱。“地攤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緩解終端生產企業,另一方面有利于居民小投入創業經營,在此背景下,百貨批發、零售、租賃業也快速得到發展。
對于批發、零售、租賃類行業,具有前期投入相對較小,固定資產占比較小,人人均可投資經營等特點,因此,折舊方法所帶來的影響相對不大。
以往,國家提倡使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改革的推進,繼續使用將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因此,國家對相應政策、法規進行了完善,推進加速折舊方法的使用。
在新會計制度下,并不是任何企業都能使用,不同行業,要求有所不同。在2014年1月1日以后,企業再次購買固定資產,可變更折舊方法,也可通過縮短年限達到加速折舊的目的,但應提前向相應部門進行申請、報備。對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速度,企業是否具備使用加速折舊法的條件,且使用加速折舊是否真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和發展空間,都是加速折舊能否順利執行不可忽略的問題。
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國家也頒布了許多減稅、免稅的優惠政策,以此來降低企業的納稅額,使得國家在財政收入增長的同時推進加速折舊方法,相對來說也減小了企業的營業壓力,更有利于企業的后期發展,也保證了國家未來穩定的財政收入。
企業購進的固定資產都體現在前期效益高、質量好,總體各項費用支出也比后期支出的少,并且,固定資產在存續期間的費用主要為折舊費和維修費,維修費用主要體現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后期,如果企業在前期沒有提足折舊或者沒有計提大部分的折舊額,到了經營后期,累計折舊和維修費用就會給企業帶來雙重壓力。因此,企業在前期應計提好折舊,減少后期壓力,這樣也會有利于企業后期的可持續發展,為企業一直穩定的經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企業購入物質所支付的金額中包含了一部分稅率,也就是進項稅,這項稅額只要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到后期可抵扣部分應納稅額,減輕企業的增值稅負擔,但是,如果企業使用的是直線法,每期折舊額相對平均,那么應納稅額將會增高,也就無法使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沒能真正降低當期增值稅和所得稅,所以,只有在使用加速折舊的方法時才能更好地使用國家的優惠政策,為企業帶來利潤,有利于企業的后期發展。
不同類型企業在不同時期購入固定資產種類不同,選取的折舊方法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因此財政部也頒布了新的會計政策、法規。在新的政策中,對于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也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界定,如果企業是2014年1月1日以后購買的固定資產,對于折舊的問題則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案,一是改變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來計提折舊,二是通過縮短年限的方法來起到加速折舊的作用,并且這種方法適用于任何企業,不會受到政策的限制。如果企業購買的固定資產未超過100萬元,并且是用來生產研發的固定資產,新政策規定可以在納稅期間內一次性扣除。當然,如果企業是在2014年1月1日以前購買的金額未超過5000元的,2014年1月1日后也可以在應納稅額中進行一次性扣除,當然,其他特殊情況應當根據相關政策、法規進行處理。
企業可以選擇的折舊方法種類繁多,不同的折舊方法,也存在著當期盈利是否能夠真實反映出盈利或者虧損的情況,各個企業使用最廣泛的有平均年限、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
每一種折舊方法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同企業風險偏好及經營內容有所不同,應根據實際經營情況,選擇合適的折舊方法。但無論如何選擇,都應當遵守國家頒布的相關政策、法規,并與企業實際相結合,進行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