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改革步伐。“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修專業課程,目的在于培育學生設計與組織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綜合專業能力,內容涉及幼兒與自己的關系(自我意識)、與周圍人的關系(人際交往)、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學習即規范與文化環境)三方面。同時,作為師范類教育,本門課程不僅直接承擔著對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間接肩負著培養幼教專業人才傳承科學理念與社會文化于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對本門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多滲透在理論模塊,學生實習實訓中不多。教師在評價時更重視學生活動設計的規范性、試講教資教態的表現力,輕視活動設計與指導的有效性,尤其忽視情感目標的實現。原因一方面是認為在沒有真實幼兒的情境下,情感目標達成度不好判斷,教師無法指導,學生也不易感受;另一方面認為高專生應以“觀念正確、知識夠用、能力合格”為學習標準,考慮高專生基本學情和教師資格證考試需求,因此更重視“模板式”應試教育。文章將以“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實踐模塊中“適應社會”的第二課時為例,呈現如何在實訓環節重視思政元素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賦能。
育人者先育己,以兒童視角將愛國情懷有效植入童心——幼兒“適應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下)。
案例選自幼兒“適應社會”教育活動的第二學時,學生已學習“幼兒適應社會活動的目標、內容、方法”,并對課前設計的活動方案進行三輪修改。本主題主要針對教育活動實施流程和要點進行學習與實訓。在實踐調研中,幼兒園指出教師在設計社會教育活動方案時,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有效性較差。對于幼兒社會學習活動,教師如何才能引導幼兒真正實現《綱要》中“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目標,答案便是“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教師必須自身有“愛”,才能具備傳遞“愛”、培育“愛”、激發“愛”的能力。因此本學段教學以“愛祖國”為例,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再引導學生站在兒童視角,探究愛國情懷有效植入童心的教學策略,提升活動設計的有效性。
學生在本門課程前兩個實踐模塊中已能在小組協作中較好地設計悅納自己(自我意識)、善待他人(人際交往)類社會活動,并能進行組內和組間有生試講,同時已能初步對活動設計進行有效反思。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采用的是“賦能式”教學模式,在實踐模塊通過漸進式小組協作賦能,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專業能力。具體體現為:在悅納自己模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給定的活動方案協作修改,并與組內同學配合,完成幼兒園模擬的有生試講,初步建立專業自信。在善待他人模塊,教師給出主題范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設計方案,試講時由其他組同學扮演幼兒,能夠直觀檢測活動實施效果,提升學生反思能力。在適應社會模塊,教師只做主題范圍要求,學生小組尋找符合社會時代背景的活動內容,協作設計方案,試講時由教師扮演幼兒之一,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同時借助幼兒園實習時機,在實踐導師指導下,在園充分組織活動,提升綜合能力。在主題活動設計模塊,全班同學圍繞一個主題,如“厲害了我的國”,“我是疫情防護小能手”等,進行集體教研,共同設計主題活動;再以個人為單位獨立設計子活動,并進行無生試講,切合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最后學生將試講視頻上傳云平臺,通過學生與雙導師評價提升自主實踐能力。
價值塑造。在思考如何將愛國情懷有效植入童心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愛國情懷與教育情懷。
知識傳授。1.掌握幼兒社會學習活動的一般流程;2.掌握幼兒社會學習活動的實施要點。
能力培養。1.能依據實施要點對教案進行合理評價;2.能反思自己活動設計的有效性并改進。
1.課前預熱
信息技術賦能,通過網絡平臺發放課前預熱資源,包括(1)導學案,幫助學生明確本模塊學習成果及要點;(2)賞析幼兒園適應社會類教育活動“我的家鄉南京”的活動方案,感知活動的目標、內容、方法、流程和實施;(3)提供宣傳哈爾濱文化的視頻,請小組嘗試設計“我的家鄉哈爾濱”活動方案。在第一學時學習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前設計的活動方案進行了目標、內容、方法的三輪修改,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同時提升協作能力,形成反思意識。
2.啟發探究
(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中4 個教案,啟發學生從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流程(教師導入、幼兒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實踐、師生共同總結、活動延伸)出發,橫向比較多個教案,自主歸納適應社會活動的一般流程。在學生自主閱讀、比較歸納中,提升邏輯思維,建立專業自信。(2)各小組第四次反思并闡述課前設計的“我的家鄉哈爾濱”是否符合該流程。整個教學過程均貫穿學生對小組設計“我的家鄉哈爾濱”教案的持續改進,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時實現目標1:掌握幼兒社會學習活動的一般流程。
3.討論研學
(1)師生共同研學幼兒適應社會活動設計與實施要點:注重活動體驗、依據年齡特點、游戲鞏固學習、環境發展認知、一日生活滲透、家園一致共育。每個小組在研學的同時用自己設計的活動方案舉例證明是否符合該實施要點。如在活動方案中設計“搶險大作戰”的積木搬運游戲,引導幼兒感受防洪官兵的辛苦,深入感受防洪紀念塔背后的故事,符合活動實施要點“注重活動體驗”的要求。(2)在網絡平臺發放依據“實施要點”制定的評價表,學生用其對各小組設計的活動方案進行評價小組匯總意見匯報,鞏固對實施要點的掌握。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與否的唯一標準,此環節有助學生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實現知識傳授目標2:掌握幼兒社會學習活動的實施要點。實現能力培養目標1:能依據實施要點對教案進行合理評價。
4.思政融入
本環節拓展源于幼兒園一線調研獲得的活動實施要點“有效性”。(1)學生嘗試對教師提供的活動方案大班社會活動“升旗儀式”進行有關實施要點的評價,并小組匯報。此活動方案的特點在于均符合幼兒適應社會活動設計與實施要點,但深入分析發現活動情感目標實現不足,使得整個活動方案的有效性低。以此引出對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情況的調研現狀,即活動實施的有效性低,存在為了游戲而游戲,幼兒看似忙得不亦樂乎,但真正獲得并不足的現象。(2)教師提問:活動情感目標“愛祖國”是否有效實現;如何將愛國情懷有效植入童心。學生思考后教師提出建議:育人者先育己,以兒童視角培育。(3)教師啟發:“你愛國嗎?為什么愛?愛她的什么?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堅信你愛她?又是如何堅信愛國的?”啟發學生思考激發自己愛國的元素。(4)教師分享教師自身在汶川地震事件中堅定愛國情懷的經歷,引領學生聯系抗擊疫情中的所思所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5)教師提問:如何把自身的愛國傳遞給幼兒。學生頭腦風暴提出想法,教師結合學生表述幫助學生辨別符合幼兒認識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建立兒童視角。同時列舉抗疫繪本“媽媽要去打怪獸”,鞏固有效植入童心方法的認知。(6)回歸《升旗儀式》活動方案,學生深入思考并討論,如何借助自己堅定愛國之心的經驗,從兒童視角設計有效教育活動,將愛國情懷有效植入童心。教師適時滲透時事(里約奧運會掛錯國旗、外交會議錯版國旗),進一步激發學生在國旗中的愛國情懷。與學生共同總結出有效的活動內容及方式,如認讀五星排列方式與背后的故事、感受比賽勝利時升起國旗的自豪、觀看中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站、聆聽獄中繡紅旗的革命故事等。
5.實踐練習
學生對自己設計的“我的家鄉哈爾濱”進行有效性反思和修改,思考是否將愛家鄉的情感,有效植入童心。將改后方案展示在網絡平臺,互相分享、評價與學習,在本輪修改中,進一步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和反思能力。也實現能力培養目標2:能反思自己活動設計的有效性并改進。
6.線上任務
(1)自主設計幼兒社會學習活動方案。以個人為單位,在社會學習活動范圍內,具體內容不限。設計后發布線上平臺,資源共享,生生互評討論。根據生生互評與教師指導修訂方案,與小組成員練習試講。(2)借助幼兒園實習機會,與幼兒園實踐導師共同討論完善方案,并在幼兒園實施。引導學生為實習中向幼兒有效植入社會學習內容,反復修改、打磨,激發教師責任感與幼兒教育情懷。
量性評量。引導學生利用“幼兒社會學習活動評價表”對活動流程設計和實施的合格性、有效性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利用此表對學生設計的教案進行評價。(后附表)
質性評量。從學生分享自己愛國感悟、表達對外交時事看法的言行態度,判斷愛國情懷的生成。
1.教學效果
“家鄉”“升旗儀式”的內容選材既與愛國情懷息息相關,又均源于學生生活,活動設計和評價任務難度適宜,有效調動學生興趣;提供細致可操作的評價表,以練習評價的方式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實施要點,實現認知與能力目標的同時,培養專業自信;引入歷史事件、外交時事,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討論的積極性;教師愛國情懷的分享有效引起學生共鳴,有效落實價值塑造目標。
2.不足之處
本案例是本章節的第二學時,具有承上(理論講授)啟下(試講實踐)的作用,需要充分的練習與教師指導,方能為下一步模擬試講和幼兒園實踐奠定良好基礎。從目前教學設計看,內容量較大,形式豐富,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扎實的課前預習和豐富的經驗準備。實踐中個別班級出現學生在價值塑造中討論激烈,能力目標實現不足的情況。
3.改進措施
將目前的思政元素適當向下移動,在學生模擬試講的評價中,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隨機生成。雖然對教師的課堂把握能力提出挑戰,但堅持下去可從不同班級生成不同思政元素,可有效拓寬教師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
反思“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中學生設計與組織能力無法有效提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并未重視活動實施的有效性,只具備模仿能力而非思考能力,甚至一些學生自身尚不具備良好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深思思政元素滲透的根本目的,在于“立教師之德樹學生做人之道”,更在于引領學生成就自我的同時,更成長為“立自身之德樹幼兒之人”的教育者。因此必須全面轉變社會教法重教學、輕育人的教學傾向,在實踐實訓模塊幫助學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時,能結合我國社會發展背景主動思考幼兒社會教育的意義與取向,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感染影響幼兒,為培訓未來中國之建設者與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