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紅
(吉林水利電力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水力學課程的理論性及實踐性均較強,是對自然界的水平衡及機械運動規律進行研究與利用的課程。本課知識可應用于水力發電、水利工程建筑設計等多方面,特別是在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中此門課程較為重要。鑒于此課程教學中存在研究對象抽象性高、教與學關系協調性不佳的問題,因而需在明確水力學課程改革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探尋此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可行性路徑。
水力學的研究對象為無具體形狀的水等液體物質,此類物質具有可流動性特征,因而涉及的相關理論不僅抽象并且極為復雜,因而學習水力學課程時,學生常會難以深入理解相關理論。同時,水力學課程設置時,過于側重理論教學,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占比較少,例題及練習題并不契合實際工程情況,教材中的工程實例應用問題并不多,并且專業課程設計不全面,綜合練習較少,因而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得不到顯著提升,不利于強化學生的工程設計水平。雖然水力學教學中有一定的實驗活動,但大部分是對既有理論進行驗證,或是模仿教師的演示進行練習,學生的思維會受到限制,不利于邏輯分解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難以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無法為水利行業培養出實踐型、應用型人才。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若是二者未有效協調,必然會對最終的教學成效產生影響。在水力學課程教學中,通常是以理論課教學為主,實驗課為輔,并且所應用的理論教學方式相對陳舊,通常是教師自顧自得講,學生卻未跟上教師思路,未能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學生的主觀意識受到忽略,因而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成果。同時,由于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的課程量較多,并不具備較多的自習時間,并且水力學課程教學中需要適度增加實踐教學,若是未增加總課時數,實踐課學時的增加必然會導致理論課學時的減少,因而,理論課教學中有限課時內的教學內容必然要有所增加,若是學生未做好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加之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必然會影響水力學課程的學習效果。
為實現水力學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目標,基于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特點,對水力學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與完善,通過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方式的優化以及新型教學方法的引入達到教學質量提升的目標。一方面,要強化理論知識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所構建的教學體系必然要契合本專業特點,且要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融合,通過水力學理論基礎的夯實進一步提升專業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水力學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進行調整,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則應轉變為指導者與引領者,在其引導下實現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此外,還應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的引入,實現多個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步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
1.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應用
水力學課程教學中應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搭配組合應用,可基于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式。講解連續性方程等公式推導類知識時,可利用板書、由教師進行公式推導過程的講解,學生可在教師推導思路的引導下了解方程推導過程,從而可在此過程中實現其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的強化。在講解氣蝕、堰流等抽象性基本概念時,為增強學生的理解深度,可在多媒體技術支持下,通過FLASH 動畫進行概念的動態展示。若是具備實驗條件,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演示實驗的操作,從而實現抽象知識內容的具象化,有利于晦澀難懂概念的理解與吸收。此外,還可引入互動式或啟發式教學方式,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激發。也可通過分組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分析問題,強化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水力學相關課后作業的布置,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運用,從而鞏固課堂知識的吸收效果。
2.提升教學內容豐富性、實現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
通常水力學課程是在大二上學期開設,而在此之前學生對水利水電工程的認識與了解并不深入,因而不具備較強的抽象理論理解能力,為此,教師可將紀錄片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缺失內容的彌補,增強其對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的了解。通過理論與實際有機融合的方式,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實際水流的具體現象,從而可為其后續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提供有力支持。針對部分應用率較高的工程應用問題,則應重點強化學生對知識原理的運用,從而使學生具備靈活運用知識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除了要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之外,還要拓展其應用性知識內容,使之具備實踐的技術及能力。可通過實驗課的開展有效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性或應用性知識內容,理論與實踐課程必須同步開展,二者缺一不可。對于水力學教學過程而言,實驗教學屬于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可對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由學生進行實操練習,從而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化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水力學課程教師可與實驗室展開合作,共同進行新實驗內容的研究與開發,通過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促進教學與實驗的有效融合與滲透,于教學活動高效開展中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實驗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融合,可實現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擴充,也可達到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的目的,有利于營造主動型、創新型的學習模式。
考試是對課程學習成果的檢驗,且可對教與學的過程進行激勵。為此,需要在傳統考試方式的基礎上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課程考核應分成三部分,一是日常考核,二是期中考核,三是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時,應將傳統的閉卷考試轉變為開卷與閉卷有機融合的新型考核方式,刪減記憶性及技巧性考試內容,增加理解記憶性內容,并將思維創新能力的考核納入其中。閉卷考試側重于了解學生的理論知識吸收效果,而開卷考試則應通過隨堂考試及期末考試對學生的水力學理論應用能力進行考核。考核比重可調整為筆試占比40%,實驗及日常表現各占比30%。此外,還應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及問題,根據學生基礎及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結語:水力學課程改革是相對系統與復雜的工作,應通過教師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在師生之間的反復磨合之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改革成效。改革過程應立足整體全面開展,僅針對局部環節進行調整成效并不顯著。理論教學中,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應用、提升教學內容豐富性、實現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同時還應優化實踐教學方式,改革與調整課程評價與考核體系。立足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具體情況,契合時代發展趨勢,合理化進行水力學課程教學方案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