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長康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金融系,浙江 金華 321000)
范某,男,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金融系19 級學生,截止至2020 年9月范某的學業績點仍為1.1,未達到獲得學位證的最低績點要求1.6。2020年10 月初范某父親突然到校拜訪,想要了解其在校的表現。輔導員丁老師根據其所了解的情況向范某父親如實匯報:范某在校期間將大量的課余時間花在網絡游戲上,并喜好看網紅的直播,對于學習的事項較為“隨意”。但據其班級同學反映,范某是個與人為善,特別好相處的人,與人交談的態度也比較謙卑,平時也有一直按時上課,在班級表現良好,就是成績一直落后于其他同學。其父在了解到這種狀況后,向輔導員講明了范某的成長經歷及在家的表現。結合父親所述其范某在校表現,可以發現范某的“隨意”有如下表現:
范某出生在一個家境較為優越的家庭,父母都是銀行工作管理層,平時也嚴于家教,范某在成長過程中也一直表現出一個好孩子的姿態。然而,范某成長過程中一直聽從父母安排,毫無主見。范某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也毫無想法,僅因父母的一句“就填金融專業吧,以后也和我們一樣去銀行工作”,范某就在毫不顧及自己對金融和數學沒有興趣的實際情況下選定了這個專業,毫無計劃性地來到上財浙院金融專業就讀。
范某父親一直對其管教嚴格,教育方法較為“隨意”,經常不顧及其尊嚴及真實感受。在校期間,范某父親每天會不定時與其進行視頻通話,要求范某沒課的情況下必須接聽接受“查崗”,有時會在同學在場的情況下接受檢查。在知道范某經常玩游戲后,其父立即將其筆記本電腦沒收,哪怕課程需要也不允許其再使用電腦。根據范某自述,父親每次和老師談完話回去后會立即對其進行拳打腳踢和辱罵。
范某在接受老師多次的談心談話、批評教育以及父母的嚴格管理措施后是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需要改變,也表示對于能否獲取學位證是十分擔憂的。然而,范某依然選擇把大量精力放在手機游戲和直播上,學業上的事依然秉持著“隨意”態度,對于老師給予的各種建議都無動于衷。
為了幫助范某改變現狀,輔導員老師密切關注著范某及其家長需求。在了解到范某確實想改變現狀但無法付諸行動時,基于其父親也希望輔導員老師能為范某找一名優秀的學生進行朋輩輔導式的幫助,以期可以提高范某的專業成績,挽救范某的學業。因此,輔導員老師找到一名黨員志愿者進行學業困難的結對幫扶,也事先對黨員進行溝通方便的培訓指導。準備工作完成后,輔導員老師找范某進行交談,再次講明了他的學業現狀及學校關于授予學位的相關規定。當再次問詢其認識與規劃時,范某的回答依然是“想改變但沒想法、沒計劃,以后再說。”因此,丁老師把其父親的請求和已找到的黨員結對幫扶計劃告知范某,以期范某可以答應這樣的補習功課計劃以提升學業。然而,范某卻表現出極度反對的意向,說“寧愿退學也不要別人幫補”,也和輔導員老師保證以后自己會想辦法慢慢提升,此計劃遂作罷。然而,在此之后的一周內,范某在課余之際仍將大量時間花于手機游戲與看直播。
由于此前的朋輩幫扶計劃沒有得到范某的接受,又鑒于范某的學業提升方便的行動力不足,輔導員老師在沒有更好地解決方法前先采用的高頻率得與家長及范某本人保持密切聯系的方式。每天詢問范某上課狀態,學習收獲并不斷提醒其應該在課余時間去補習功課,也會不定時將范某的學習情況反映給家長。范某在此期間雖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老師的督促,但從同學、老師和作業的反饋情況來看,范某的努力依然浮于表面,沒有將課堂知識內化于心。
11 月中旬,輔導員老師無意中發現范某經常在朋友圈與其團支書董某(女)進行密切互動。再翻閱班級群發現,凡是董某發的通知,范某也往往立馬就進行回應,下課后也喜歡跟著董某一起走。通過間接了解后發現,范某從大一入學初就和董某關系甚好,董某即使偶爾因為學業指導范某不上進不認真,范某也不會生氣。此外,他們雖是異性卻常常以兄弟相稱呼,但僅限于友情。輔導員老師繼而想到范某會不會是礙于面子,覺得讓同齡陌生人指導自己有損自尊,而董某在班級雖不是最優秀,但成績也是十分優異,加之有好朋友的關系,可以說是董某是適合給范某提供幫助的人選。因此,輔導員老師便又嘗試與范某進行了一次以其近況和人際關系為導引的談心談話,當引導范某談到對同班董某的看法時,輔導員老師得到了范某對董某的充分肯定評價。繼而輔導員老師便順水推舟式地問其是否可以接受董某的幫助,不以家教身份,僅僅以同學關系要求他們結對學習,范某立馬對此表示默許。至此,輔導員老師發現起初的幫扶措施未被接受確實是因為對范某的心理、自尊及情緒考慮不周,沒有做到共情。此后,在輔導員老師的要求下,又作為好朋友,董某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叫上范某一起,上課也會和他坐一起。
在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側面了解后,輔導員老師發現范某在學習上承諾的努力已慢慢在好朋友董某的帶領下付諸行動,每天花在手機游戲和直播上的時間已然越來越少。因此,在判斷范某在學習上有著向好態勢的發展,輔導員老師不在對其投入過多的關注,在對其進行了階段性進步的充分鼓勵后給予其信任。,時至今日,據同班同學反應,目前范某的學業已有很大進步,作業會按時提交,上課時也會積極投入,對于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成績點提升到1.6 的目標,范某表示信心充足。
這則案例反映出輔導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并不是所有學生的想法都如我們所想,他們的真實想法往往需要輔導員慢慢挖掘,而不能簡單得分析他們的行為,。作為輔導員老師,當我們發現學生遇到了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盡力去采取一定的措施幫助他們,絕不允許自己“隨意”應付處理。往往我們還期望著能看到一定的成效,認為那便是自己工作的成功。然而,我們往往也會因此局限于自己的經驗而缺乏了對他們實際情況的了解,從而導致經常不能及時準確的分析出學生產生事務性問題的內因與外因。例如,范某雖然成績較差及自制力較差的現狀表明他需要家教,但他不能接受同學來給其家教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愛學習,其實是因為找同齡陌生人來給其補習這種形式他接受不了,傷自尊,而換種方式比如和好友一起學習,他便可以欣然接受。因此,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幫助時,我們可以多從以下幾個角度開展思考:
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以及特點,其內在的潛能均不一致,輔導員在日常的師生交往過程中,應該積極觀察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日常動態和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以及內在的真實想法,用合適的方式給予學生最需要的幫助。
每個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以及生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學生大都是來自不同的地區,因此,輔導員在與學生進行談心談話時,應結合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等因素因材施教,由于每個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輔導員在進行教育工作時應注意方式方法,合理設定談話內容,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在進行談話時保持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
輔導員在處理任何事件中,都要始終做好做好學生、家長和學校三方的多方協調溝通工作。學生的在校表現尤其是不積極的發展表現是家長們不期望看到的。但由于客觀因素限制,很多大學生的負面表現是不能夠被家長及時知曉的,倘若輔導員老師也有所隱瞞,不能向家長及時進行必要性地反饋繼而共同商討對策的話,那對學生的幫助和教育工作一定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到位的。
輔導員在平時的工作中,往往會將自身以及學校作為主體,經常站在自身以及學校的角度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情緒,不利于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因此,輔導員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考慮問題,從學生的立場出發,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與信任,有問題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如此才能讓學生從內心認可輔導員,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輔導員老師對學困生的幫助方式,這是一個值得在積極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去深入思考的問題,但我覺得“悉心”總是能起到一定效果尤其對一些學困生,我們如果一味地按自己所想去采取盲目的監督和懲罰,可能部分學困生對于學習會變得更加隨意。但倘若我們偶爾采取一下“退”姿態,悉心挖掘一下他們可以接受的建議和措施,看看他們是否有難言之隱或更好的問題解決辦法,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當然,這樣的想法實施起來不容易,但 “悉心”幫扶一定是一種不錯的工作態度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