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邯鄲市博物館,河北 邯鄲 056004)
博物館藏品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圍繞藏品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藏品數據庫可實現藏品的客觀、完整地系統化存檔,實現真實有效的永久保存與展示利用。文物藏品數據庫整合正在成為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重要手段,為博物館的智能化搭建共享平臺。通過藏品信息數字化采集、建立藏品數據庫,可以增強博物館的宏觀保護能力,減少藏品信息數據丟失的發生,可以監控文物的保存和展示狀態,對博物館中所保存的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為藏品的保護性修復、原貌恢復提供翔實的信息數據;同時還可以有效揭示文物收藏的內在價值,縮短文物數據的整理時間,及時有效地收集文物信息,確保文物信息的完整性,推動博物館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藏品數字化是現代智慧化博物館項目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化時代電子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研究和應用的集中體現之一,它將當代電子信息多媒體技術融入傳統文博系統的藏品管理中,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對文物進行多角度的信息采集,盡可能多地匯總文物相關信息,使文物管理更全面化、信息化、科學化,更為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展示、研究、教育等多項文物工作提供便捷。因此博物館應將藏品數字化采集、管理作為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的主攻方向。完成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模式,前提是完成對博物館藏品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并根據藏品信息特征,采集和管理文物的不同需求,形成系統、完善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較為完備的藏品數據庫。
博物館藏品信息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博物館藏品信息,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制度、人類社會活動、社會關系。采集過程中要求專業人員對藏品的歷史信息進行釋讀和描繪,將藏品信息從藏品中提取出來,并利用圖形、語言、文字、圖像等載體,真實地反映藏品信息。
博物館藏品信息的多樣性特征與博物館藏品及信息本身的特點有關。國內大多數綜合性博物館藏品種類紛繁復雜,以我館藏品為例,藏品涵蓋不同質地的歷代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自然標本等;來源多樣,既有出土文物,也有征集傳世文物,藏品信息載體形式種類多樣。
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無限性與博物館藏品的性質有關。藏品信息隨著博物館藏品數量的增多而增多;伴隨藏品的展覽、日常維護等各類活動的開展,藏品研究的不斷深入,藏品信息相關內容也不斷更新、豐富;此外,隨著采集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相關的藏品管理信息也會不斷增加。因此藏品信息具有無限性。
依據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真實性、多樣性和無限性特點,藏品信息采集工作應遵循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
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真實性原則要求在對藏品信息進行采集時,用專業術語對藏品形態和內涵加以描述。在采集過程中,采集人員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采取各種技術方法采集藏品信息,嚴格按照術語規范和操作規程進行記錄,以反映藏品真實特征。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真實性與藏品信息采集人員的認識水平及素質有關。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真實性原則要求博物館采集人員通過繪圖、傳拓、攝影、錄像、掃描等寫實性的技術方法客觀地描繪藏品形態信息,以獲得藏品比較真實的圖像、聲音、影像等。為反映博物館藏品信息的真實特征,博物館應不斷對藏品信息采集技術和方法進行改進,推動藏品信息采集模式的發展。
博物館藏品信息在種類和形式上的多樣性和數量上的無限性決定了藏品信息采集必須堅持完整性原則,這就要求采集人員盡量全面、詳盡地采集藏品信息。藏品信息的完整性主要與采集技術水平有關。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完整性原則要求采集人員全面記錄不同時期、不同采集技術水平下產生的藏品信息。完整的藏品形態信息包括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工作手段對藏品形態信息的采集結果。早期對藏品形態信息的描繪主要是繪圖、拓片等形式,保留了藏品的初始狀態信息,本身就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攝影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使初始信息更加清晰、直觀地顯示出來;數字化攝影技術和三維掃描技術的應用使人們更直觀了解藏品的三維形態,從多角度了解藏品的信息;色彩技術的發展為藏品信息提供了鮮明的色彩顯像技術,生動保存了藏品的顏色特征;顯微技術、掃描分析等技術揭示了藏品成分和內部結構等微觀形態信息。隨著采集技術的不斷進步,博物館所采集的藏品信息越來越全面,博物館應借助這些技術比較完整地完成藏品信息采集。
為建立健全博物館藏品信息數字化采集及數字化管理系統,完善藏品電子檔案管理,計算機成為新的藏品信息采集設備,采集軟件成為新的藏品信息采集工具,在綜合館內藏品結構、文物信息、文物管理需求等多項前提下,采用拍照和三維掃描的手段,對博物館藏品進行數據采集。其中拍照包含普通拍攝和360 環視拍攝兩種采集方式,來完成藏品的二維影像采集;三維點云數據則通過三維數據掃描來完成。在此基礎上制作藏品數字化檔案信息模板,通過采集軟件輸入文字形式的藏品信息,同時上傳對應的圖像等多媒體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保存,最終完成藏品信息數字化和電子檔案的建立。在這一階段,采集軟件的品質直接影響到博物館藏品信息數字化采集工作的質量。
目前,在博物館走向公開化、社會化的現階段,實現博物館藏品信息數字化采集及電子檔案管理勢在必行,藏品信息數字化采集承擔著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信息資源的采集、保護、管理、傳輸、展示和利用的責任[1]。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發展的不均衡性及數字化信息技術應用程度不同,特別是中小型博物館的藏品信息數字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實際工作中會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盡管已有國家文物局頒布的《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和《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著錄規范》,國內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模式仍存在以下問題:1.在藏品分類、定名和藏品信息組織操作方法上仍有缺陷,部分內容與博物館日常業務結合不夠。2.藏品計量統計標準未有明確規定。由于各博物館藏品數量的統計方法不同,對單件、套件、附件、組件的統計單位和方法各異,造成文物數量統計結果不一致,甚至發現在同一個單位內,不同時期、不同人員也曾有不同的數量登記標準,在對藏品的尺寸、重量的記載中也存在著計量單位不統一的問題。應當依據“博物館藏品計數規則”,按照藏品的保管意義和統計意義,確定文物數量的計數原則和計量單位,以盡可能提高數據信息的準確程度。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涉及修改大量歷史數據,并涉及到原始數據的保存問題,工作很難推進。3.藏品信息的描述語言要規范。對藏品名稱、質地、工藝、紋飾等類的信息,必須采用專業、規范的文字語言進行概念性描述;對于一些諸如藏品流傳經歷、保存現狀等用較長文字篇幅才能表述清楚的信息,可以采用簡明流暢的語言作表達性描述。這一現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難達成統一規范。
建設館藏文物數據庫管理系統,必須注意把握安全性、可靠性、通用性、經濟性和可擴展性原則。一個成熟的藏品數字化信息系統應包括信息項目的標準化、大眾化檢索途徑、快速登錄、簡易操作、圖片存儲和后續升級[2]。目前國內藏品數字化采集和應用軟件主要由博物館與相關專業機構合作設計,專業機構根據各博物館的工作需求,提供相應的軟件模塊。這種合作模式下的弊端比較明顯:1.大部分博物館首次使用此類軟件,在軟件模塊和實際應用結合上經驗不足,而專業機構無法深入了解各博物館藏品結構,從而導致開發出來的軟件不夠成熟,很大程度上是傳統藏品信息采集模式的延續,對藏品信息的規范化程度不夠。2.臨時合作關系也不利于軟件后續的升級和系統維護工作。對博物館藏品數據庫的管理系統而言,數據庫軟件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后續升級最為關鍵。數據安全必須設置有數據備份、數據恢復功能和數據訪問權限控制;數據安全運行環境則必須對客戶機的用戶設置安全防范措施和容錯、排錯能力,以防止因用戶誤操作或惡意侵入造成的數據丟失或系統崩潰,關鍵設備要有備份或備份支持;系統可擴展性是為系統將來的功能擴展、系統升級和系統接口,留有充分的余地。一旦合作關系終止,藏品數據庫維護將轉由博物館自行負責,由于博物館的技術能力相對欠缺,使系統的維護和升級缺乏足夠的技術保障。
傳統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和管理以傳統模式為主,輔以繪圖、拓片、照片等形式,總賬登記員采集登記日期、總登記號、分類號、名稱、時代、數量、尺寸、重量、質地、完殘情況、入館憑證號、注銷憑證號、級別、備注十四項內容,各分類藏品管理人員根據鑒定結果編制分類賬、編目卡及檔案,內容可分為基本項目(登記內容及鑒定、照片、檔案編號等管理信息)、鑒定項目、研究記錄、說明(流傳經過)、使用記錄、著錄文獻六種記錄[3]。傳統的藏品信息采集模式下,相關專業人員能力要求是具有一定的藏品知識和鑒定技能,同時要有一定的文字書寫功底。隨著藏品信息數字化采集模式的應用,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工作越來越重視采集軟件的使用,這要求專業人員同時掌握藏品知識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甚至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編程能力。
綜上所述,在博物館走向公開化、社會化的現階段,實現博物館藏品數字化采集及電子檔案管理,建立健全統一、完善的博物館藏品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解決藏品資源信息采集的標準化問題,可成為藏品數字化采集及電子檔案管理工作中一項重要研究課題。但在博物館藏品信息模式轉型期間,博物館藏品信息采集標準、采集軟件和登錄員知識技能更新的實現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的藏品信息采集模式從初建到完善需要一定的時間。合理而完善的藏品信息采集標準的制定、采集軟件從開發到成熟及專業人員知識結構的調整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向新的計算機采集模式轉換過程中,傳統的藏品信息采集模式應該作為數字化信息采集模式的必要補充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