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1120)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實現脫貧攻堅之后,國家為徹底消除農村相對貧困的一項重大戰略。開展生態扶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鞏固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是構建鄉村振興長效機制的一個重要保障。如何在實踐中實現生態扶貧具有重要意義。
巫溪縣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北部,處大巴山東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巫溪縣轄一個鄉鎮級開發區、15 個鄉、15 個鎮和2 個街道,是地理位置最差、經濟發展最難的國貧縣之一。該縣綜合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因素,從133 個貧困村中,天元鄉被精準識別為重慶市18 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1-2]。天元鄉是典型的立體高寒山區,基礎設施薄弱,自然資源匱乏,但擁有超過萬畝的野生獼猴桃林業資源,但由于缺少管護,野生獼猴桃掛果率低,感染病蟲害嚴重,對當地并未產生太多經濟價值,一直未被重視和開發利用。
巫溪縣為加快推進特色種養業發展,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聯合多家單位成立了產業扶貧專家組,加速創建了一批特色種養業示范基地,發展了一批一定規模的特色產業。
巫溪縣特殊山地立體旱作環境,十分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巫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曙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聯合發展脫毒馬鈴薯“扶貧基地”,種植戶達10 萬余戶,播種面積38 萬畝以上,總產量50 萬噸以上。并且脫毒馬鈴薯已經成功入選首批100 個中歐互認證的中國地標農產品。同時依托生態脫毒馬鈴薯發展延伸了產業鏈,組建了馬鈴薯淀粉、粉絲加工企業[3]。
巫溪縣屬于高寒地帶,內無化工農業污染,農業環境質量達標,特別適合黨參生長。巫溪縣政府將其作為優質中藥材產業化工程重點基地建設,縣藥辦、縣瑞雪藥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重慶中藥研究院、西南大學等共同組建扶貧小組,提供技術服務,種植面積達20 萬畝以上,打通銷售渠道,建立中藥材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幫扶當地村民2000 余戶,榮獲《綠色中藥出口基地證書》[4]。
巫溪縣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為發展高質量鄉村旅游提供了契機。紅池壩鎮充分發展生態旅游,同時提托生態旅游,立足當地特色農業資源,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了一批牛羊、藥材、蔬菜、茶葉、蜂蜜等農副產品,建立了“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造特色鄉村旅游[5]。此外,在巫溪縣政府引導和支持下,在貧困村以“扶貧網店”“扶貧超市”“扶貧車間”“扶貧基地”“扶貧農莊”“扶貧工程隊”等模式,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鄉村旅游發展,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條件[6]。
天元鄉萬春村建立了臘肉加工廠。加工廠選用農戶散養的糧食豬肉,嚴格把控原材料的選用,并沿用傳統臘肉的制作,經過包裝設計,制作成禮盒,受到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野生獼猴桃產業發展對山區海拔、土壤、光照等小氣候環境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獼猴桃生長屬于喜光性水果,但是又不能受陽光直射,因此在種植時長選擇背風向陽面。獼猴桃抗旱能力弱,最適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空氣濕度較高、濕潤但不漬水的地區栽培,因此對灌溉條件、排水條件、土層深厚都有相應的要求。屬于肉質根,主根并不發達,須根發達且都是布于土壤淺表層,要求疏松不板結,腐殖質豐富的弱酸性(pH 值在5.5-6.5 之間)土壤。重慶山區眾多,但不是都適宜發展獼猴桃產業。巫溪天元鄉長期以來,野生獼猴桃生長面積超過10000 畝,但無人管護,處于放任自流的自然生長狀態,沒有產生任何產業經濟價值。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組建專家扶貧團隊,經多次實地調研考察和論證,選擇了海拔在800—1200米高度的4 個點設置了野生獼猴桃種植苗木基地。經過與天元鄉萬春村等深度貧困村的詳細座談,確定了野生獼猴桃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
重慶市政府、市教委、巫溪縣政府對扶貧工作進行了相應的部署,經考察天元鄉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政府扶貧機構和巫溪縣產業扶貧專家組,扶貧產業涉及到馬鈴薯、山羊等草食牲畜、煙葉、中藥材、蔬菜、水果、核桃等經果林、生態漁業、大寧河雞等禽類養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眾多領域。參與的部門包括巫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縣煙辦、縣藥辦、縣經作站、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縣林業局造林中心、縣水產站、縣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縣文旅委規劃發展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及多所高校和企業。可見,市政府、地方政府聯合高校和企業整合了多方資源,精心組織,制定出了巫溪縣扶貧發展方向。適合各領域開展產業扶貧的模式可能會有不同,合適的產業發展結構有利用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又反用于產業的發展,可見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兩種相輔相成。因此,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的模式至關重要,經過走訪調研,當地居民有對野生獼猴桃的資源分布比較熟悉,會對獼猴桃進行采集,個別進行售賣,價格非常便宜,但能利用的資源非常有限,由于交通原因、成本原因、產品本身品質問題,資源運送出去的可能也很小,基本就是附近的鄉鎮進行流通,并未形成商業價值比較高的產品。
針對天元鄉野生獼猴桃資源情況,居民對資源本身比較熟悉,由政府主導,把有勞動生產能力的貧困戶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市場主體聯結起來。學校和企業協同提供技術服務,通過多種形式,發展規模經營,開拓銷售渠道,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實現穩定持續脫貧。扶貧團隊指導天元鄉萬春村野生獼猴桃種苗基地選址、繁育種苗技術等內容,選定野生獼猴桃種苗繁育基地130 畝,確定野生獼猴桃開發林地面積覆蓋超6000 畝。
村名眼中山坡上荒了幾十年的“洋桃樹”,不僅掛果率低,而且病蟲害嚴重,常年無人問津,并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值。為了樹立村民開發利用野生獼猴桃林業資源的信心,團隊與當地種植大戶建立起穩定的協作關系,幫助種植大戶籌建野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形成野生獼猴桃母鐘栽培面積100 畝,提供科技支撐,以他們為產業示范及服務平臺,輻射全鄉超過6000 畝野生獼猴桃資源利用,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戶加入當地獼猴桃資源的開發利用。
扶貧團隊建立長期的院校-貧困戶技術指導服務幫扶機制,開展野生獼猴桃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技術培訓會,在天元鄉紅心獼猴桃基地開展栽培技術大田現場培訓,參訓農民30 余人,指導栽培面積100 余畝。經過系統的培訓,天元鄉3 個貧困村100 多農戶增強發展野生獼猴桃產業的信心,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獼猴桃潰瘍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國內多地獼猴桃基地因此毀園,給產業帶來了滅頂之災。針對天元鄉50 畝紅心獼猴桃基地潰瘍病傳播現象,團隊在土壤采集、水源采樣檢測的基礎上,在天元鄉3 個深度貧困村開展以“獼猴桃潰瘍病綜合防控”為主要目的的現場與理論培訓,推廣“掛袋式”防控技術及藥物組合,廣泛宣傳了《獼猴桃潰瘍病快速識別技術》,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要保證獼猴桃各項指標達標,甚至達到有機綠色標準,扶貧團隊成員進一步監控果園氣候環境,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并嚴格監控,對果園及方圓數公里土壤進行檢查,采集主要用水進行常規水質分析,同時監控各個季節病蟲害情況。綜合各方面的檢查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掌握環境的實際情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環境改善治理,優化產品品質,對獼猴桃的質量提供了科學保障。
為了進一步加快當地居民脫貧的目標,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扶貧團隊積極參與產品銷售。由政府主導,把有勞動生產能力的貧困戶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市場主體聯結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發展規模經營。在發展過程產業過程中要挖掘資源特色,集中產業優勢,順應市場需求,賦予產品特有的地方特色價值,打造產地品牌。聯合各界力量圍繞栽培管理、供應鏈能力提升、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打造及本土人才孵化培養,做全面、深入、持續賦能,共同整合各類資源,打響“天元鄉”農產品的知名度。
目前天元鄉已經實現脫貧摘帽,為進一步推進扶貧,應該加強產業規劃,不僅進一步優化獼猴桃產業發展,可以考慮發展獼猴桃副產品,加強網絡銷售渠道的建設。此外,各產業發展的時候,可以整合銷售渠道,實現多產業銷售渠道的共享。扶貧團隊將繼續發揮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作用,為天元鄉、巫溪縣特色高效產業建設提供科技服務,進一步帶動更多貧困農戶參與扶貧項目,推進產業化扶貧,提高農民素質和當地的自我發展能力,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