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芳
(鄭州理工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黃河流域生態資源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寶藏之一,從環境角度來看,有大面積的濕地存在;有各種生物群的存在和繁衍;有數以萬計的河道支流;有渾然天成的綠色自然生態環境體系,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使黃河流域自然生態體系成為了各個區段的中心地帶,也成了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籌碼,同時使得黃河流域各個區段人口慢慢增加,聚集為城市、鄉鎮、農村,促使黃河流域各個行業的發展,如:工業、高新技術等,這反映了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生態服務,但是,其他行業在發展的同時,卻使黃河流域自然生態體系開始惡化,目前已成為我國生態體系問題的聚焦點,引起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對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體系進行了全面調查,根據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現狀,研究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提出可行性的治理對策、措施、建議,為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修復提供依據,對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采取全面的相應保護和修復對策與措施,從而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系統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持續并進,好的生態環境是每一個黃河流域域生態環境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是我們人類都有的自然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不僅孕育著人類文明,同時也促使著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位于我國的中北部,空間俯視來看,覆蓋了我國青海、蜀地四川、甘肅寧夏、內蒙陜西、晉地山西、中原河南直至山東等幾個省區,流域總面積在79.5 萬km 2,是我國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生態屏障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地帶,富涵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明、農耕文明、飲食文明,擁有著有大量的歷史人文景觀,加之黃河水流,流經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地,一路過來,沿線有著豐富的峽谷、沙漠、瀑布等自然景觀。
黃河流域的地勢走向,和我國整體的地勢走向基本一致,整體都是呈西高東低這樣的一個態勢,山地等占地面積相對較大,平原、丘陵、盆地等占地面積略小,集中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平原、河谷、盆地等地勢低緩的地區多位于黃河流域河流干流、支流下游的沖積地帶,為人口集聚、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物質保障。河流中下游的氣候條件較為穩定,水資源豐富,水旱災害相對減少,保持了黃河流域自然生態持續發展的適宜性及穩定性。總體來看,黃河流域自然環境體系對流域的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各類資源,為世世代代的人類生存、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體現了黃河流域自然生態體系的沿用性。
污水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自然生態污染,水污染已經由局部發展到整個流域,由下游慢慢蔓延到了上游,由城市輾轉擴散到了農村,由地表慢慢延伸到了地下,流域內的污水排放,時間長了對淺層的地下水及土壤、作物造成一定的污染及影響,無機磷、無機氮及化學耗氧量等指標超標不合格,污染區的當地居民發病率比其他地區的要高,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破壞了整個生態的良性循環,從而影響到了人類的健康,
由于氣候及天氣干旱和黃河流域沿河用水量的不斷增長,導致某區段河道的徑流水量 減少,有的,由原來的,常年性河流轉變為季節性河流,偶爾會有斷流發生,工業、農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區域的引水量的上漲,加上用水的調蓄作用,地表水資源開始被大量的開發、利用,這些都是河道頻繁變干、斷流的主要原因,長久的流域斷流讓河道功能減退,從而部分河道,出現了沙化現象,地表徑流量的減少,地下水補給也搜到影響,進而導致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淤積情況、濕地減少的問題日益嚴峻。
地下水的減少必然會打破地下水體系的水量均衡,巖土力學的平衡,地下水體系為了和外部生態之間尋找、建立新的平衡,將會導致地下水水量、水質、水位和含水介質等發生一系列的反應,這些變化對于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經濟發展,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水體污染加劇,排污重點領域,主要還是污染水的排放和工業、化工源污染的排放。
1.水污染
主要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日常生活用水和污水的排放量就很可觀,農業用水主要是體現在用水量上,水域水量有限,加之氣候異常,干燥缺水,用水量的加大,導致水域水量的減少,水生物所在水體的濃度加大,也是導致水質降低的一個因素;生禽類糞便污染源,也是導致水環境污染的一個方面。污水排放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2.化工類對水體的污染,主要在揮發酚、化學耗氧量和氨氮等方面。
3.工業源的污染
對工業源的污染主要是上面提到過的火電、熱力、焦化、鋼鐵、石化、工廠,基建、工廠,礦區等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也是作為自然生態污染治理修復、防控的重點行業,農用土地對土壤土質的污染也是一個方面;重金屬、重工業對水體的污染。
水土流失危害到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及民眾的正常生產,造成生活不便,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對于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水土保持工作備受大家關注,加大對水土保持及防治工作改善的力度。
由于黃河流域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所以穿繩大量的生活污水以及工業用水、化工用水,影響到整個區域水質的質量。
黃河流域自然災害種類較多,像旱災、洪澇災、泥石流災、震災及冰凍災、河口風潮等。其中,以洪澇災和旱災最為常見、災情最重。黃河流域出現的干旱洪澇,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夏秋為主。這個問題是黃河流域的常見問題。
我們前面提到的自然因素和人為要素,正是造成我們目前自然生態環境體系不完善的原因,從這兩方面展開。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體系中所出現的土地沙化現象、河道干涸、流域減少等河谷受損嚴重、水源污染更是重中之重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解決,刻不容緩。這些問題就是我們要說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也是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所存在的自然環境,不外乎我們的水系環境,自然因素中,生態環境的敏感性與各類資源環境的高負載,是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自然中水環境安全與否的問題是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維持現狀和持續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在自然生態地理環境敏感性突出的背景下,在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安全的水系,不僅直接影響區域的水源經濟發展,也是流域創建發展及大規模用水的必要條件、基礎要素。整體而言,自然因素河流水系對黃河流域具有較大的制約性。
對自然生態環境體系的保護工作,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采取一系列能夠改善自然生態屏障的重大舉措。如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天然林業的保護等,建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區。但是目前為止,由于多方面因素導致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的趨勢依舊比較明顯,生態環境體系改善效果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加重、河道變干斷流、地下水位逐漸下降、入海水量遞減、水土流失嚴重、水旱災害不斷、生物物種的減少等問題。
海河流域是我們人類的文化中心及經濟發展中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水體資源污染加重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這些人為的因素,已經對生態的平衡造成了威脅,再加上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目前的遭損程度,因此,要及時做好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制定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各種水域、水生態問題,在黃河流域的范圍內,不僅在空間上,密不可分,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它們又相互影響。因此,必須以流域為單位,進行統一的規劃與部署,以自然中水體生態的恢復、保護為主要出發點,將水污染的治理,水土保持、水體資源的開發及利用等工作融合在一起,以自然生態體系規律及環境條件為依據,和區域總體規劃緊密聯系,對每個專項的流域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規劃。
給水是緩解黃河流域自然生態體系危機的基本措施,流域給水在黃河流域的供水體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對于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生態環境區域,可通過流域給水、河流支流體系間調水等生態給水的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狀況。通過水體資源的優化,保持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的水量,減少與消除河道生態帶來的負面概率,制定合理的給水計劃,保障河道、支流的基流量。
水污染的控制和防護是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防護的首要條件,只有抓好水污染的防空。才能有一個好的循環的自然生態環境,對黃河流域水污染的控制,提出明確的規劃目標和行動措施,保護水資源生態環境。
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防護,關乎到全人類和世代子孫的生存、發展,我們大家都需要積極配合,共同參與,流域生態環境能否被合理利用,重點取決于大眾及各個區域相關管理決策者們認識到對黃河流域生態體系保護的重要性,宣傳、科普生態功能知識,提高民眾對它的認識,樹立對其保護意識,加強民眾參與意識,使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有效的被保護及利用。
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脈絡的保護治理,要加強文化的學習、傳承和保護利用,以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可持續利用生為目的,旨在調節經濟發展和資源、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流域生態環境等各個因素之間微妙的利益關系,深度挖掘資源,解決問題,研究的方面包括,工業、農業等,這些方面,重點研究保護和修復、改善及合理利用等措施,堅持黃河流域自然生態保護的保護和修復及合理運用相結合,不斷完善自然生態環境。
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的保護及其發展,是順應大眾的必然要求,因為它關系到我們人類的健康,守護黃河,造福后代,這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所以,必須增強人們對黃河流域自然綠色屏障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及環境污染問題的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意識,共同保護和建設自然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