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燕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據官方數據顯示,到2019 年底,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54 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 歲以上的有1.7 億,85 歲以上的達到2600 萬人[1]。預計未來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迅速上升,比例也會迅速增加。據測算,“十四五”末,我國60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20%以上,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面對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養老問題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成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出了要全面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4]。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可以從推進醫養結合促進老齡健康發展,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保障老齡健康發展,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等方面來提升老齡健康發展,同時也要關注老年人巨大的消費潛力,關注“銀發經濟”。
“十四五”規劃建議將有力促進包括養老事業在內的經濟社會的蓬勃可持續發展。各地要按照黨和政府的部署要求,統籌考慮,系統應對人口老齡化,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5],科學施策,科學落實政策,出臺應對老齡化措施,加快服務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健康養老結構布局、市場準入、財稅政策、保險金融、土地規劃等法律法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投入逐步加大,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成效顯著。據有關部門統計顯示,近五年來,中國養老服務床位超過761萬張,近3000萬老年人享受養老補貼,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95%以上[6]。到2019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總額已超過1 萬億元,為促進養老事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和支撐。衛生籌資總量的增長和結構的優化減輕了居民包括老年群體醫療衛生費用的個人負擔[7]。平均預期壽命從1993年的76.1歲增加到84.4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居于前列。同時,各地結合實際,采取具體措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如北京市對老年人乘公交、進公園實行免費,倡導醫院看病人工引導幫扶,建立高鐵車站、民航機場優化服務、綠色通道[8]。杭州市西湖區設立“孝心車位”,緩解了老年群體的“出行難”“停車難”,受到廣泛好評[9]。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 萬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2 億多老年人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紅利,健康養老的新消費和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消費需求正在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新格局,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新優勢,切實拓展經濟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發展[8],尤其是在2020 年新奇的冠狀病毒肺炎爆發的過去,許多老年群體在短時間就投入“數字經濟”市場,涌現“銀發經濟”潮流,消費主要用于防疫醫護、保健用品、網上購物、休閑服務、電子產品等,形成“銀發經濟”融合“數字經濟"的新亮點。事實上,從2017 年到2019 年,老年群體消費金額復合增長20%以上[10],呈現出巨大的市場規模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趨勢。需求推動市場,市場激活資本,資本支持發展。目前各地已有超過20 萬個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包含“老人、老年、養老”產品。以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為準,2020 年新增銀發經濟類企業近4 萬家,與2019 年同期相比增長8.4%[11]。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老年群體龐大的“銀發經濟”市場,助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穩中向好,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據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從老年人實際需要出發,加快推進醫療養老結合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期戰略,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增長點,通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2]。
從機構服務的角度看,醫療與養老的結合可以分為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社區居家護理服務體系等。從加強資源整合,推進醫養護康一體化建設出發,深化醫養結合養老體系建設,專注以健康養老為核心,構建康復護理、藥品、保健品、營養食品、醫養人才培養、社工和志愿者服務等全方位、全周期的醫養結合生態圈,實現醫養結合的一體化運營。
一些創新創意的醫養結合方式通過互聯網與遠程醫療等遠程協同服務提升了醫養結合機構的醫療水平,有效增加了老年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13]。醫養結合落到實處需要各地方政府結合地方特色,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斷改革創新,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問題。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深入,老年人的醫療衛生需求不斷增長。根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7 年,我國60 歲以上住院人口占總住院人口的36.9%,其中慢性病患者近1.5 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療服務資源被老年人“占據”[14]。
為解決老年人的醫療衛生問題,保障老年人公平享受醫療衛生服務,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障系統,在2017 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 億多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15]。
一方面,基本醫療保險提高了被保險人的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率,另一方面,它擴大了被保險人和非被保險人之間以及不同醫療保險的被保險人之間在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方面的差異項目。政府應合理配置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縮小城鄉醫療服務供給差距和農村區域。各個地方政府也可以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整合多種方式,支持和鼓勵家庭照顧老人,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實施[16]。
“數字鴻溝”原指顯性通信網絡接入困難,現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與社會大眾對新技術及文化接受能力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目前,我國網民人數已超過9 億人,互聯網的普及率高達64.5%,然而60 周歲及以上網民僅占網民總數的6.7%[17],因此急需高度重視老齡群體在信息化時代的生活便捷程度與生活發展質量,讓老齡群體更好地適應并融入智能社會。
“數字鴻溝”現象的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既包括老年群體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排斥感和無力感,也包括智慧消費產品和工具本身的問題。解決老年群體排斥、不適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層面在推動信息化和數字政務建設過程中,要通過設置過渡期和特殊人群服務通道的方式,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并給予支持;社區層面要充分利用基層宣傳渠道和宣傳資源,開展數字技術的知識宣傳和培訓,促進數字化技能在老年群體中普及。而對于智慧消費產品和工具本身的問題,則要通過人性化的產品設計,更好地滿足“銀發群體”的應用需求,老年人積極參與數字化生活。
面對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比重持續增長的現實國情,既要看到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種種挑戰,也要看到龐大的老年群體蘊藏的消費潛力。根據相關預測,至2050 年中國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將達到1.06 萬億元左右,占GDP 的33%[18]。“銀發經濟”將成為中國的新亮點,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銀發經濟,又被稱為老齡產業、老年經濟或銀發產業,是一種與老年群體相關的經濟,是在老年市場的刺激下衍生出來的需求[19]。它包括醫療服務、家政服務、日用品、保險理財、教育和旅游娛樂等其他方面。目前,銀發經濟整體呈現出相對匱乏的狀況,在當前消費市場疲軟的前提下,積極開拓銀發消費市場,既能有效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又能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能深化城市活力,對于解決城市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銀發群體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明顯變化,消費結構普遍往優質、便利、個性、多元等方向發展,消費需求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20]。目前老年市場上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卻并不十分符合銀發消費主體的個性需求和群體特征,對整個“銀發經濟”的促進與帶動作用相對有限。原因有三,第一,社會各界對“銀發經濟”的理解失之簡單,忽視了老年人個體之間以及年齡、性別、城鄉、家庭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而上述差異直接決定了不同老年人個體對養老產品和服務的不同需求。第二,目前的老年市場提供的養老產品和服務主要集中在醫療和養老方面,對老年人的社交等個性化需求關注不夠。第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養老產品和服務品種偏少,特別是高質量、高附加值、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幾乎還是空白。由此可見,我國“銀發經濟”存在著明顯的市場供給與消費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影響老年人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也影響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促進“銀發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
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要增加“銀發經濟”的有效供給。從產品結構來看,目前的服務供給以醫療和養老服務為主體,諸如老年社交、老年旅游、老年理財、老年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服務呈現出明顯的短板。從產品質量來看,產品同質化嚴重、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突出。“銀發經濟”的消費端呈現“圈層化”特點,不同年齡、區域、收入乃至不同興趣愛好的老年人具有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但目前供給側沒有足夠的能力對不同老年群體的細分化需求進行充分挖掘和識別,或者是由于挖掘和識別成本太高而望而卻步。就供給側來說,需要實現生產和銷售兩方面的突破。一方面,要從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入手,進一步細分產品市場。根據不同群體的喜好、消費場景,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從而增加有效供給。另一方面,由于在“銀發經濟”的“圈層化”現象下,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更加有賴于社群內的口碑傳播,對產品的好感度更有賴于個人體驗的主觀感受,因此需要對產品的銷售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要加強對老年人智慧消費的培育。從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入手,提升老年人群參與數字生活的積極性。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是非常重要的窗口期,也是為深度老齡化的到來做好準備的戰略儲備期。推進醫養結合促進老齡健康發展,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保障老齡健康發展,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提升老齡健康發展,并且發展銀發經濟開拓銀發消費市場,是保障老年人養老生活,提升老齡人群生活幸福度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