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祖央
“香山”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泛指歷史上共同屬于一個行政區的中山、珠海、澳門等地[1]25。明朝中期的澳門被葡萄牙人租居,加上清朝初期廣州的一口通商,以及鴉片戰爭后香港被英國割占,時局的變化與特有的地理位置促使香山出現了大量的買辦[2]88。香山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成為了中外交流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地區。經歷過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不平等條約加快了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經濟侵略的節奏。自給自足的中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經濟結構逐步解體,中國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產生了早期的買辦和工人階級。買辦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有產物,是被雇傭的、在外國人開辦的商行中工作的中國人,是外商的代理人,直接反映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時期的過渡情形。作為較早同西方人直接廣泛接觸的買辦群體,他們需要精通外國的語言和文字,且熟悉洋行的運行和對外貿易業務,較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的經濟實力是成為買辦的必要條件。香山買辦則更早地投入到了輪運、采礦、紡織、機器制造等近代工業,這也使得他們較早地看到了近代工業的利益和前景,并且很自然地成為中國工業化的先驅者。
香山買辦中有一位杰出的實業家——唐廷樞(1832—1892),曾用名唐杰,號景星,亦作鏡心,廣東省香山縣唐家豐議(今珠海市唐家灣鎮)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買辦、實業家。唐廷樞是中國第一位從買辦起家,具備近代經營管理才能的實業家,他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以及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筆者以實業家唐廷樞為考察對象,通過對珠海唐家灣地區的高校圖書館、珠海市圖書館、珠海市博物館和珠海市檔案館中關于唐廷樞的學術研究成果和現存史料進行簡要評述,并且對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珠海市唐家灣擁有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分校、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四所學校。筆者主要對這幾所高校圖書館和珠海市圖書館電子數據庫資源(見下頁表1)進行調查和分析。

表1 電子數據庫資源
使用關鍵詞“唐廷樞”“唐景星”“唐杰”“Tong King Sing”搜索,檢索截止日期為2020年6月1日。刪減不吻合的學術成果,得到直接引用關鍵詞和間接引用關鍵詞的學術成果有373條,依照年代排序,匯總得到索引(部分見表2)。

表2 對唐廷樞研究的學術成果索引(部分)
筆者根據年份,對索引表中的文章進行了分類統計,繪制了學術成果數量年代分布表(部分見表3)和學術成果數量趨勢圖(見圖1)。從年代分布角度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學界對實業家唐廷樞研究現狀及研究趨勢。這些學術成果標題中直接引用“唐廷樞”的第一部專著是著名經濟學家汪敬虞1983年所著的《唐廷樞研究》,這是汪教授在“買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首位國內學者對“唐廷樞”系統研究的成果。此書一經出版,深受學術界的好評。書中以唐廷樞的生平為中心線索,通過唐廷樞的活動本身以及他所處時代的中國經濟狀況,精辟地闡述了19世紀買辦階級在中國產生的過程,早期外國洋行在中國的各種活動,買辦在中國經濟中得到的商業和金融高利貸收益,進而完成了買辦資本的積累,最后闡述了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的關系[3]1。此書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表3 學術成果數量年代分布表(部分)

圖1 學術成果數量柱狀圖
由表3可以看出,對唐廷樞研究的學術成果自2006年之后不斷增長,研究的內容越來越深入,研究的方向也越來越細化。2006年“香山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和2018年“唐廷樞研究中心”的成立,為以唐廷樞為核心的近代香山買辦人物群體、香山歷史文化、香山和澳門與中國近代化等領域的一系列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礎。
對檢索結果按照涉及的主題(以文中提到的主題做累加計算)進行統計(見表4),這些研究成果更多地關注于唐廷樞的洋行買辦的經歷、接手輪船招商局的管理和發展、收購旗昌輪船公司、創辦仁濟和保險公司、建立和發展開平礦務局、修建唐胥鐵路、《英語集全》、早期教育等。

表4 主題分布
唐廷樞是買辦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的杰出代表,由此獲得了國內外學者們研究的青睞。隨著對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國內外學者對買辦的研究也從買辦的群體性研究轉向個體研究,從買辦制度的研究轉向對買辦案例的研究。對唐廷樞研究主題的拓展與深入,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學界對唐廷樞的評價不再僅是對買辦生涯的研究,而是對其創辦和管理企業的積極作用的肯定,對唐廷樞的整體評價也是趨于公正和嚴謹。唐廷樞在怡和洋行、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學者通過對唐廷樞事業和功績的研究,發現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研究也有待拓展。同時,對買辦和早期民族工商業的研究成果也推動了各領域學者對唐廷樞的研究,但由于可供利用的原始文獻太少,目前對唐廷樞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系統,也是對史料的整理、細化和深入挖掘與拓展研究很棘手的原因。
1.珠海市博物館。
(1)《英語集全》。珠海市博物館現保存有《英語集全》(6卷),緯經堂木刻本,書長27.6厘米、寬15.3厘米、厚7.4厘米。此書是唐廷樞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編纂完成,被稱為晚清廣東刊行的奇書之一。《英語集全》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纂的漢英字典,用廣東方言(粵語)編著。此書出版后受到當時許多讀者的贊美。
《英語集全》卷首是張玉堂、吳湘所撰序言。張玉堂在序中稱贊此書“分門別類,訂謬指訛,莫不條分縷晰,至吹唇音、卷舌音心為分,尤發前人所未發,誠為習英語者之津梁也”[4]195。吳湘認為《英語集全》的價值不僅有利于學習一種便于商貿的語言,他還在序中提到:“我內地民人初無交,共語言文字固不必相通也,若乃中外一家,華英方互相貿易,則語音不同,弗能達主客之情,書契互異,何以核名物之數。唐子景星苦心考究,著《華英音釋》一編,條分縷述,于發言成聲,因聲成字之原委,疏通而證明之,俾上智之士一見了然,中材者流諦觀自得此何如之留心世務者耶。吾知體國家柔遠之心在此編,廣圣世同文之治者,亦即此編也。行見萬里流傳不脛而走,其利益于人者,豈僅屬貿易一端哉!”[4]196
《切字論》和《讀法》在《英語集全》正文卷之前,主要講述英語的發音以及使用漢字來注英語讀音的方法,便于初學者入門。《英語集全》的正文是按照中國古代類書的分類排列而成。該書收錄了122類、6000個以上英文詞匯、短語和簡單句子。書中先條列出漢語的字詞,然后列出英文字句,在下面用中文標注英文的發音。書中英文表達正確,并且中文兼具廣東口語和書面語,眉間多鐫有相關音注以及商貿知識的解答。在注音上則完全采用廣東話注音[5]97。這是一部兼備詞典和教科書性質的綜合性著作。全書六卷,分門別類,巨細無遺。“卷一為天文、地理、時令、帝治、人體、宮室、音樂、武備;卷二為舟楫、馬車、器用、工作、服飾、食物、花木;卷三為生物百體、玉石、五金、通商稅則、雜貨、各色煙、漆器、牙器、絲貨、匹頭;卷四為數目、顏色、一字門、尺寸、斤兩、茶價、官訟、句語;卷五為人事(一字句至四字句);卷六為匹頭、賣茶、賣肉、賣雞鴨、賣雜貨、租船,以及早辰的問答,還有早膳、大餐、小食、飲茶和雇人的問答,最后是晚間囑咐、買辦、看銀、管倉、出店、探友、百病、醫藥等的問答。”[6]96
現存的《英語集全》木刻本已經非常稀少了。筆者檢索了國內33個省市圖書館(表5)和57個高校圖書館(表6)。保有此版本的單位僅有19家。分別是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中南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
(2)開灤煤礦博物館復制件。珠海市博物館陳列品還有唐廷樞所著的《福星輪船被澳順輪船撞沉全案》二卷(光緒元年招商總局刻本)、《開平煤礦帳略》一卷(上海同文書局光緒石印本)、《開平礦務招商章程》一卷(光緒三年刻本)、《查勘開平煤鐵礦務》一卷(光緒刻本)、《開平煤礦調查》一卷(光緒刻本)、《開平礦務創辦章程案據匯編》一卷(光緒十四年廣百宋齋排印本、光緒二十二年上海著易堂書局鉛印本),以及中國迄今存世最早的股票一張。雖然上述展品只是復制件的部分展示,但也足以體現出唐廷樞勤耕商務的實業家形象了。
(3)唐氏族譜。珠海市博物館還保存有兩種唐氏族譜。由唐氏世系略圖可以看出,唐氏家族分支較多,族譜是研究唐廷樞史料來源的重要方面。博物館現有族譜分別為《唐家唐氏族譜》一冊,書長28cm、寬21cm,是2004年12月由唐家灣鎮唐柄貴先生捐贈,該族譜是民國時期編修,記錄珠海唐家唐氏遷徙及生息繁衍情況;另外還有《唐家廣通房存族譜》(上卷),書長33cm、寬32cm,由唐振雄先生捐贈,該族譜始于宋,迄于清道光,成譜于清咸豐五年(1855),記錄珠海唐家唐氏繁衍情況。兩份唐氏族譜捐贈時均有蟲蛀、破損、霉變現象。現主要作為陳列品。
2.珠海市檔案館。珠海市檔案館保存有《唐景星家譜》和唐氏《子英房譜》,其中唐氏《子英房譜》中記載了唐氏在南宋開禧元年(1205)由廣東珠璣巷遷居釜涌境(唐家)。因使用檔案的相關政策規定,和其族人的要求,這兩種族譜也只是存放在檔案館而已,不對外查閱。

表5 省、市圖書館調查表

表6 高校圖書館調查表
坐落于唐家灣古鎮的“寶臣唐公祠”,是唐寶臣家族的祠堂。唐寶臣是著名實業家唐廷樞的父親。在祠堂內的墻壁上有兩塊刻文,一塊面積較大(150cm×80cm),豎向嵌入墻身。刻文記錄了一百多年前唐寶臣夫人開創了用自置的田地上所收獲的糧食、稅金接濟族中孤寡、殘疾和家庭貧困之人的做法,更將此做法稟報當時的“官方”獲得“批準”和認同,并把做這項慈善事務的田地用刻文的方式記錄“存檔”,在祠堂里“公示”,以告誡后人不得隨意典賣這些田地,并且要把這項慈善事務堅持做下去。另一塊刻文面積較小,橫向嵌入墻身。刻文內容是一篇《香山唐氏義田記》,主要是贊賞唐氏家族效仿宋朝范仲淹父子實行義田的做法。刻文落款為“南海陳翰記里人”,刻文時間為“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
1.建立專題數據庫。建立專題數據庫的重點是需要將文獻保存機構的館藏與社會資源有效整合,建立區域性的文獻聯合數據庫,規范數據的著錄格式,便于最終實現統一檢索跨機構的數據庫。由于各文獻機構行政隸屬不同,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成立一個權威性組織,便于統一領導、規劃;并且建立制度化機制,保障數據庫建設的投入和規范化。
2.加強各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地區性檔案館查詢與利用檔案的交流與合作機制,便于實現共建共享檔案資源、復制與傳遞檔案文獻等服務。建立文獻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檔案館與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研究會、非遺中心等機構的合作。多組織學術交流與研討會,提供給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文獻保存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和平臺,促進文獻的整理、共享與研究工作。如唐廷樞在怡和洋行的很多史料現珍藏于英國劍橋大學;還有第一位來華傳教的基督新教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1782—1834)的生前藏書與相關文獻,保存于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圖書館。
3.注重文獻影印本的收藏。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末民初原版文獻的價值越來越高,同樣影印本文獻的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購買了多套大型影印民國文獻,整理收藏,以彌補民國文獻館藏的不足,并且希望逐步建立成為珠海地區民國特色文獻收藏點。
4.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地區特色文獻資源。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和檔案館等文化事業單位可以考慮與商業機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科研學會等機構展開深入合作,引入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參與到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的挖掘工作中。充分挖掘用戶的心理需求,在利用特色文獻的過程中,及時收集用戶的使用反饋,逐步實現對特色文獻的參與式開發。
整理與研究關于唐廷樞的文獻,對于研究以唐廷樞為代表的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有重要影響的人物群體,以及深入研究買辦階級,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