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婭
2018年,國務院正式成立“文化和旅游部”,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圖書館界也逐漸開啟了研學旅行研究的征程。研學旅行,不僅是圖書館踐行“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有效利用館藏資源,發揮圖書館自身價值的重要載體。作為圖書館界的一員,高校圖書館不但承擔著文化傳承,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功能,同時也是服務社會、培養人才、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文旅融合時代,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勢在必行。
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促進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地。《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同時要求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2019年,中國旅行社協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聯合發布《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設施與服務規范》[1],對研學旅行基地進行制度規范和行業標準體系的完善。這些政策的出臺迫使高校圖書館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和潛力,開發研學旅行服務,建設研學旅行陣地,促進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
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實現其自身價值。通過開發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讀者的研學旅行服務、課程或產品,高校圖書館可以有效利用館藏資源,合理對接地方特色文化,結合館情、校情、市情、省情甚至國情,充分融合人文、社會、科學、思想政治等多方面內容,將文化轉化為資源,做強自身優勢,創新服務形式,發揮高校圖書館文化陣地的作用,實現其社會價值。
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提升自身影響力和知名度。通過開發研學資源、課程和產品,吸引眾多大中小學生走進圖書館、了解圖書館,有助于高校圖書館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升其社會影響力、知名度和競爭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招生質量和就業率。
雖然,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圖書館界關于研學旅行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筆者以“高校圖書館+研學旅行|研學旅游|修學旅行”為主題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時,僅得到相關文獻三篇。通過網絡調研和問卷調研等方式,筆者對國內高校圖書館界研學旅行的實踐情況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發現相關案例也較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實踐的并不多,相關研究也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選取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的典型實踐及其服務模式進行簡要介紹。
1.“閱讀+旅行”模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途之始也,尋自我,曉世界,累閱歷,釋感懷;書,無止境也,品人生,嘗百態,磨意志,修心性[2]。閱讀與旅行都有益于人們修身養性,將閱讀與旅行結合在一起,更能提升個人修養與內涵。
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從2013年開始就在全校范圍內倡導一種“旅行+閱讀”的知性生活方式。該校圖書館于每年暑期開展“帶本書去旅行”活動,要求參與者在暑假旅途中攜帶一本自己選擇的書,可以是漫畫、畫冊,也可以是一本字典等,在旅途中讀完并記錄讀書心得,撰寫讀書筆記,不定期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記錄自己的旅游體驗,參與線上“討論”,并于開學后舉辦專題影展和讀書交流會,展示“行走光影”[3],講述自己的旅途故事,分享旅途心得。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自2016年開始,以“帶本書去旅行”設想為基礎,策劃了“I-Share暑期游學閱讀”活動,意為“愛分享”,鼓勵讀者“閱讀、游學、分享”。參與者于暑期開始前報名參與活動,根據圖書館前期設計的游學閱讀課程表及游學線路,選擇路線或自行設計路線旅行。旅行過程中參與者還需攜帶與線路相關的圖書,邊游邊學,并以讀書筆記、攝影作品、游記等形式記錄“游學”所獲,通過了解旅游目的地風俗,學習相關技能,尋覓特色圖書館或書店等活動將閱讀與旅行有機結合,完成“游學”閱讀旅行的同時發覺游學的意義。此類“閱讀+旅行”的研學旅行實踐,將“讀”“寫”“學”“悟”“行”有機結合[4],參與者一邊讀、一邊游、一邊學,既有了真實的閱讀體驗,又能感受書外完全不同的境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圖書館作為整個活動的發起者,不但承擔著研學旅行線路設計、閱讀課程表的制定、閱讀書目的推薦以及分享交流活動的舉辦等主要責任,還將閱讀推廣服務貫穿了研學旅行始終,其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也發揮到了最大。
2.“非遺+旅行”模式。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保存者,也承擔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高校圖書館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紛紛開始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研學旅行研究中,開展“非遺+旅行”的深度研學旅行實踐,一邊為讀者傳播、普及非遺知識,一邊為圖書館自我增效賦能。
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在眾多高校圖書館中率先開展了以“非遺+旅行”為模式的研學旅行實踐。自2016年暑期開始,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就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尋文明古跡,探文化瑰寶”為主題的“非遺”深度文化之旅活動,吸引了大批讀者的參與,在全校乃至社會掀起了一股傳播“非遺”文化的熱潮[5]。活動伊始,圖書館聯合各學院組建多支實踐團隊,之后便從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選擇分別感興趣的“非遺”主題,深入浙江各地探索“非遺”奧秘,進行“非遺”文化的追根溯源和傳播傳承。活動中,實踐團隊不但將大量運用圖書館館藏紙質和電子資源深度挖掘“非遺”文化,還將親自觀看、體驗“非遺”技藝,調研“非遺”傳承與保護中遇到的困境。在深度的“非遺”之旅結束后,團隊還將撰寫調研報告,在開學后圖書館舉辦的真人圖書館上進行成果分享和交流,探索保護非遺的有效路徑。圖書館也將把各實踐團隊的調研成果集結成冊出版,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加入到傳承“非遺”的隊伍當中。
蘇州市職業大學圖書館于2018年開始聯合學院舉辦“閱讀非遺——文化之旅”研學旅行活動。該活動以探訪蘇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單位如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碑刻博物館、蘇州狀元博物館等為主,輔以非遺技藝的學習和體驗,如拓碑、手繪團扇、刺繡體驗等,旨在通過邊走邊學、邊學邊研的方式,近距離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加深讀者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同時,蘇職大圖書館還在研學過程中穿插舉辦人文素質主題沙龍,邀請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研學團隊以及讀者帶來“非遺”傳承背后的故事。在近年來的系列活動中,蘇州市職業大學國際學院的留學生也積極參與進來,通過探訪吳地“非遺”,做好吳地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從而推動中外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此類“非遺+旅行”的研學旅行實踐,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體驗、交流和傳承為主要內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使命融入研學旅行過程中,不但要發現問題,而且要注重問題的解決,通過研學探索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可行方式。高校圖書館通過此類活動不但可以加強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傳承人之間的聯系,幫助其探索“非遺”傳承路徑,還能豐富自身館藏資源,擴充“真人圖書館”專家資源庫,以推動圖書館其他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
3.“網紅圖書館”研學模式。文旅融合下,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以新科技與前衛的設計博人眼球,逐漸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一批又一批讀者前來打卡,如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和北戴河新區的“孤獨圖書館”。高校圖書館雖然沒有非常高大上的設計以及絢爛的科技背景,但是作為高校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核心地位顯而易見。部分高校圖書館也因此開始走起了“網紅”之路,靠其獨特的氣質吸引眾多中小學讀者前來研學打卡。如有著百年歷史的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其文化底蘊均十分深厚,每年寒暑假,圖書館都會與知名研學機構合作,舉辦中小學讀者的研學旅行活動,通過參觀校園建筑、走進圖書館、與名師面對面、與留學生交流等方式,聆聽學校發展歷程,感受名師風采,體驗博大精深的校園文化,樹立遠大理想。此類研學旅行模式,將高校圖書館作為研學旅行的景點之一,側重于利用圖書館獨特的建筑場館設計及其厚重的歷史背景,而并沒有充分挖掘圖書館自身的特色館藏資源和閱讀服務,這與開展研學旅行的真正目的有所偏離。高校圖書館雖可借鑒“網紅”圖書館的營銷模式,但也要找準本館特色,深挖自身的文化內涵,在硬件和軟件設施上提質,同時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服務,保持閱讀的新鮮感、持久力與吸引力,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前來打卡。
4.研學實踐基地模式。部分高校圖書館在充分開發自身資源的基礎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著力打造研學實踐基地,為不同讀者提供不同的研學旅行內容。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就是我國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該圖書館針對中小學生、青少年以及親子家庭幾大讀者群精心設計了以星際航行、大師之路、進館有益為主題的三大主題研學活動,策劃研學旅行路線,編寫活動手冊,并邀請上海天文館、上海天文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單位資深專家加入研學導師團隊,到館對參與者進行研學實踐指導,為其解疑答惑[6]。與“網紅圖書館”不同的是,此類高校圖書館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并非靠“氣質”吸引讀者,而是全程參與,并積極開發一系列富有館藏特色、地域特色,與社會工作相銜接的特色研學旅行課程,充分發揮了其閱讀主陣地的作用。同時,高校圖書館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與相關中小學也緊密合作,加強交流,將思政教育融入研學旅行實踐當中,突顯了高校圖書館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通過梳理對比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的實踐及其主要模式,對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健全并規范相關政策、制度、措施,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雖有《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設施與服務規范》作為行業規范,但國家層面的政策卻十分少見。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迫切需要國家在政策法律層面的支持和鼓勵,同時也需要相關服務標準的出臺,規范服務流程、監督機制及安全責任制,確保研學旅行服務開展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據。
2.深挖可利用的館藏及研學資源,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資源保障。高校圖書館要開展研學旅行,還應注重自身場館建設,深挖自身館藏資源及周邊可利用的研學資源,豐富其文化內涵,做到館內提升。如挖掘館藏古籍、數字資源、校史館、博物館、檔案館、各學院資源,校外聯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酒店、民宿、景區等,豐富圖書館研學旅行資源庫,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資源保障。
3.建立研學旅行服務的專業人才隊伍,人才提質,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人力保障。高校圖書館要開展研學旅行服務還應培養研學旅行服務人才,建立專業的人員隊伍,對其工作進行細分,如方案策劃、團隊接待、參觀引導、講解翻譯、攝影攝像、安全管理、對外宣傳等[7]。同時還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交流及考核,督促并鼓勵館員能力提升并積極參與到研學旅行服務中,為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人力保障。
4.合理開發研學旅行產品、路線及課程,保障研學旅行服務質高效優。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高校圖書館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前理應合理設計研學旅行路線,制定別具特色的研學課程,開發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從而吸引讀者積極參與。如針對中小學讀者,可以邀請他們作為“小小圖書管理員”,針對青少年讀者,可以聯合市內多所高校進行“圖書館一日游”等,對完成研學旅行的讀者贈送紀念品等。同時,研學旅行過程中,高校圖書館還應全方位調動參與者的觀感、觸感、視聽感以及參與感,增強互動體驗,確保研學旅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質高效優。
5.借助多方力量,內外聯動,為研學旅行開展提供經費保障。高校圖書館要開展好研學旅行服務,不僅要挖掘自身資源,還要放眼館外、結合當地,甚至全國的多方力量,形成內外聯動機制,為研學旅行的發展提供經費保障。如與知名的研學旅行機構、中小學校、公共圖書館、文創產品設計單位等合作,共同制定研學計劃,開發研學旅行路線、課程、文創產品等,一方面,可以保障研學旅行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讀者參與研學旅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提升高校圖書館的社會知名度。
高校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是深化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有力舉措,也是激發高校圖書館創新活力,提升高校圖書館社會知名度、影響力的重要手段。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相信越來越多的高校館將深挖自身潛力,更好地利用已有資源,合理開發研學旅行產品,為共建和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