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嵐 王兆輝 景衛紅
民國時期,中國政局長期動蕩,大小戰爭頻仍,瘟疫亦呈現出多點集中爆發的特點。與此同時,不少醫護工作者、著作家等開始關注于傳染病的研究探討。隨著一系列防疫文獻的撰寫出版,民國時期成為中國流行性疫情愈來愈受到社會民眾普遍認知的一個歷史階段。這些防疫文獻從醫學知識普及教育的角度,講述了民國時期的各個傳染病種,揭示了產生疫情的各種病菌,介紹了應對疫情的預防措施,闡述了疫情的救護方法等事宜,不僅是中國現代防疫文獻的第一批研究成果,亦奠定了中國現代防疫事業的文獻基礎。
顧鳴盛編《防疫須知》,列為國民必讀書目,1918年3月海文明書局初版,1924年2月發行第3版,1927年發行第4版,1929年2月發行第5版,1932年12月發行第6版。
顧鳴盛,字濱秋,江蘇無錫人,精通中醫與西醫,主張中西醫結合。他一生筆耕不輟,著述等身,編輯有《中西醫學報》,著有《中西合纂幼科大全》《最新花柳病醫治法》《中西醫學叢書四種》《中西合纂驗方新編》《世界奇病談》《醫學初步》《學醫初步》《實驗養雞學》《實驗養鴨學》《簡明配藥法》《長生不老之秘訣》《中西合纂外科、婦科、幼科大全》《家庭必備醫藥須知》《賣春害》等數十種研究成果,可謂一位學術奇人。
《防疫須知》是民國時期關于防疫再版次數最多的個人研究成果,主要講述傳染病的預防、審定及其清潔消毒。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病原預防論”,主要敘述了天花、猩紅熱、傷寒、喉痧、麻疹、水痘、疫咳、霍亂、痢疾、瘧疾、鼠疫、枯草熱、丹毒、破傷風、脾脫疽等十五種傳染病,附肺癆和大麻風;第二編“審定論”,包括特征、鑒別、潛伏期、種痘方法、種痘施術法規等;第三編“清潔消毒論”,介紹了清潔方法與消毒方法,附日本傳染病預防法施行規則摘要、火車檢疫規則等。
《防疫須知》中,將中國最普通、最盛行的疫病都備具無遺,文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即便老年人看過也能了解。如果照書中施行,更遠災避害、戰勝疫情。此書有利國民,“凡我國民不可不家置一冊”。顧鳴盛認為,預防之道,在于節飲、食慎、起居、除毒害、斷交通。迎神賽會以及一切讓解之舉,徒無益而又害之?!斗酪唔氈冯家苑酪咧?,告知國民[1]1。
韋息予等著、周建人?!斗酪叻椒ā?,列為王云五、徐應昶主編叢書“小學生文庫第一集”(生理衛生類),1933年1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
韋息予,原名丁曉先,江蘇蘇州人,著作家、出版家,早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輯,曾參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被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并參加了南昌起義,后來便主要負責經營開明書店。在此期間,韋息予編著有《社會》《高小社會教學法》《上海》《滬戰紀實》《開明國語課本教學法》《小學社會課本》《小學自然課本》《?!贰秾W校的衛生生活》《茶樹和茶葉》《李鴻章》《中國民族的變遷》等。
《防疫方法》是面向小學生的宣傳小冊子,包括疫病及疫病之由來、疫病傳染的途徑、疫病的發現、疫病傳入和蔓延的防止、預防接種、消毒方法等六章內容,主要以趣味化文筆向小學生介紹防疫的基本知識。
高士其著《抗戰與防疫》,1937年3月由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初版發行。在日軍占領地區,《抗戰與防疫》曾改名為《科學先生活捉小魔王的故事》《活捉小魔王》等,偽裝出版發行。
高士其(1905—1988),福建福州人,著名的科學家、科普作家。早年畢業于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后赴美國學習化學和細菌學。歸國后,高士其曾任南京中央醫院檢驗科主任,有感于“醫院里充滿了貪污腐敗、媚上欺下,科學研究無法開展”,而憤然辭職。民國時期著有《細菌的大菜館》《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與人》《菌兒自傳》等。
《抗戰與防疫》是以抗戰與防疫為主題的科學性小品文集,通過故事性、擬人化等方式向人們講述戰爭與病菌對人類的危害,宣傳抗戰與防疫的知識。全書分文五編,計三十四篇文章。第一編“總論”,包括《細菌在中國》《細菌戰,可能么?》《在平時就當防御》《在戰時更須加緊布防》等四篇。第二編“細菌怎樣侵略”,收有《細菌的毒素》《毒的分析》《敗血癥與毒菌的戰斗力》《傳染病的父親與孩子》等四篇。第三編“細菌的分途進攻”,分為《細菌的分途進攻》《霍亂先生訪問記》《傷寒先生傀儡戲》《散花的仙子》《都市的危機》《肚子痛的哲學》《康先生與西女士的對白》《貪牛與瘋狗的被控》《戰壕熱》《破傷風的毒汁》《癩病》等十一篇。第四編“人類怎樣防御”,輯錄了《生物學者的抵抗觀》《發炎》《擴大抵抗運動》《邊地與內河的抗敵》《打針的秘密》《人菌爭食之戰》《葷與素的論爭》《作家與活力素》《科學先生對于衣服的意見》等九篇。第五編“關于瘧疾及其他”,包括《瘧蟲的來歷》《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給蚊子偷聽了》《生物界的小流氓》《釀母菌與國防》《大熱天的科學觀》等六篇。其中,第三編“細菌的分途進攻”,分別闡述了細菌從糞、水、污手、蒼蠅、鼻子、食物、昆蟲、獸畜、身虱、土壤、皮膚等十一種對人類侵害的途徑。
在《抗戰與防疫》中,高士其寫道:“目前的世界,有兩種摧殘生命的惡勢力,一種是蓄意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國主義者,一種是存心毀滅人類的病菌。這兩侵略者,一個是戰爭的禍首,一個是疫病的元兇。這兩侵略者,在黑暗里,又互相利用著。戰爭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機會,疫病幫著戰爭的忙在殺人。我們要馬上抵抗。對于殘酷無情的疫病,我們要趕早防御,不能再挨延了……關于防疫這一部門的科學知識,是被專家所居為奇貨,醫生所守為秘傳了。大家仍是茫然一無所知。無所知又怎樣能合作呢?這就有些像我們全國抗戰的力量,都被少數不抗戰的人所壓迫而牽制了……我們要解放這些知識到民間去,使大眾對于抗戰與防疫的問題,從一無所知之中恍然大悟起來。這就是這本科學小品集所要做到的一點。”[2]序
李之幹編著《牲畜防疫及衛生》,獲職業教科書委員會審查通過,列為職業學校教科書,于1938年7月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初版,1939年再版。1946年10月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第5版,1947年10月刊行第6版。
《牲畜防疫及衛生》包括畜疫總論、畜疫預防、牲畜衛生、畜疫檢查、畜疫防治步驟、畜疫防治實施等六章內容。全書結構完整,邏輯清晰,語言簡潔,可操作極強。如對于畜疫預防,著者分為隔離、消毒、撲殺、預防注射、治療等五個方面。其中,消毒分為消毒方法、消毒藥劑、消毒手續及范圍三部分;撲殺,分為收買撲殺和處置死畜兩類;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和血清治療兩種。
著者李之幹顧視歐美各國對畜產事業保護不遺余力,我國畜疫流行年年有之,損失巨大而無人過問。他指出:“畜疫一旦發生,即引起多數死亡,且死亡時間迅速,直接使農民遭受經濟上的損失,間接使政府減少稅收,對于社會經濟的流動也有影響,甚至導致農村破產。因此,牲畜防疫在中國,實屬初創,其實施上的種種步驟與方法,殊有介紹之必要。該書對于牲畜防疫技術行政方面,梗概已多有敘述,對于獸醫警察與耕牛保險未能細述?!盵3]前言可以說,《牲畜防疫及衛生》是民國時期較早且全面系統的關于牲畜的防疫專著,且再版次數之多,亦屬當時之最。時獸醫教育家王沚川認為:“我國獸醫書頗少,而可供實地防疫之參考者,尤極罕見。李之幹編著《牲畜防疫及衛生》,于家畜之平時衛生及疫病之預防,言之甚詳,而于實地防疫材料,搜羅尤富,誠是家畜防疫人員的優秀參考書。”[3]序
李明著《最新防疫學》,發行人為孫文甫,于1942年7月(書上標注為康德九年七月)由“新京大陸書局”出版發行。
著者李明生卒及資料不詳,多半系化名。康德為偽滿洲國年號,《最新防疫學》即系偽滿時期的出版物。全書除緒論外,包括傳染、毒素、防疫、白血球對于細菌的作用、抗毒素、溶解素、凝集素同沉淀素、異質素、防疫在治療上的事實及問題等九章內容。該書比較傾向于純醫學專業,且撰述內容明顯區別于中國的防疫文獻。
祝紹煌、高允升、俞濟民編著《防疫概要》,于1943年1月由商務印書館在重慶初版。
祝紹煌,為民國政府留學德國的醫學高級技術人員,曾擔任中央衛生署衛生實驗處專員、軍政部第二防疫大隊醫務主任、漢宜渝檢疫所所長等職務,編著有《病理組織檢查法》《傳染病小集》《檢疫疾病之細菌學檢查法》《斑疹傷寒流行病學》《內科全書》等,還曾擔任《法醫月刊》編審工作。高允升、俞濟民是祝紹煌在漢宜渝檢疫所的同事。
祝紹煌等人從事公共衛生工作,期以救國責任,鑒于防疫工作實施方法,有加以規定之需要,遂在工作之余,參考各國文選,編輯成《防疫概要》。全書包括疫情報告、診斷之確定、病例調查及記錄、隔離與檢疫、消毒、防疫宣傳、預防接種、免疫測驗、傳染病述要等九章內容。編著者認為:各國急性全身傳染病的發生,均由于一定病原體微生物侵入人體發育繁殖,分泌排泄毒素引起的結果。人體內本有撲滅外來異物、自衛抵抗能力。倘此機能因其他原因而降低,對于外來微生物無法撲滅,則此侵入的微生物,即行發育繁殖,于是人體遂發生病變。倘于此時能及早加以治療,增強人體內的抵抗力量,則在體內經過繁殖的微生物,便會漸漸消滅,病變也可以漸趨停止。同時強調:人既患病,必求治療,已不無損失。因此,我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務必注意預防,使病原微生物無從侵入。是以預防疫病方法的探討與防疫的實現,實為公共衛生中之第一要務[4]30。
向近敏著《怎樣防疫》,列入葉維法主編的“保健文庫”,由上海文通書局于1948年4月初版。
向近敏(1913—2007),湖北漢川人,著名的病毒學家,也是中國醫學病毒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年畢業于上海陸軍醫學院,后曾赴美留學,歸國后主要任職于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的醫學院。
向近敏認為,防疫就是制止疾病或是避免疾病的襲擊,其目的小則減少人生的痛苦,大則為延年益壽[5]3?!对鯓臃酪摺贩譃榧膊『嗎?、傳染病是怎樣蔓延的、怎樣防疫等三章,主要從呼吸系統傳染、消化系統傳染、蟲媒傳染與性病傳染等四種傳染方式,講述了傳染病的蔓延與防疫問題。
陳大謨編《軍隊防疫學大綱》,出版項不詳。
陳大謨(1910—1983),浙江東陽人,畢業于軍校醫學院,曾赴日本帝國大學學習醫學內科。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歸國,在四川、貴州等地醫院擔任醫師、內科主任、院長等職務。
《軍隊防疫學大綱》是專門面向軍隊的防疫專題文獻,兼有論及國民防疫問題。陳大謨認為:軍隊防疫學者,以講求軍隊傳染病的預防及撲滅法者,但是軍隊防疫與國家防疫有著密切關系,故常與國家國民防疫連帶研究。軍醫署規定,重要傳染病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鼠疫、霍亂;第二類是傷寒、天花、白喉、猩紅熱、瘧疾、流行性腦膜炎、斑疹傷寒、回歸熱、破傷風[6]1?!盾婈牱酪邔W大綱》包括緒言、傳染病、傳染病病原、傳染途徑、潛伏期、免疫、消毒法、傳染病之管理、傳染病各論等九章內容,介紹了軍隊有關傳染病及其預防管理的各項事宜。其中,“傳染病各論”分別述略了鼠疫、霍亂、傷寒、痘痔、白喉、猩紅熱、瘧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斑疹傷寒、回歸熱、細菌性赤痢、阿米巴性赤痢、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疥瘡等十五種傳染病。
除上述所列,民國時期個人著述的防疫文獻還有:楊文鎬著《通俗防疫談》,1922年由北京京師傳染病醫院刊行。朱森基編《隴海鐵路防疫之經過》(1932年)。梁貽謀編著《怎樣防治獸疫》,列為鄉鎮建設小叢書之一,1942年5月由贛縣新贛南出版社初版。李遂賢編《京漢鐵路防疫始末記》,出版項不詳。祝枕江編《防疫針談》,上海開明書社出版。這些防疫文獻基本上都是著者各自關于防疫的個人心得或調查研究所得,如朱森基曾為隴海鐵路管理局醫務課長,其所編《隴海鐵路防疫之經過》具有第一手調研資料的歷史價值。
此外,民國時期還有一些機構編印的防疫計劃或報告,如:山西防疫總局編輯處纂輯的《山西省疫事報告書》(1919年);伍連德編纂、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印制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報告大全書》(1922年);海鹽縣政府刊行的《海鹽防疫報告》(1929年);軍醫教育班學員班編印的《軍陣防疫學》(1936年);江西省農業院編印的《永吉兩縣防治牛疫紀實》(1937年);天津特別市公署的《天津特別市公署防疫報告》(1938年);貴陽圖云關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部印制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部防疫計劃一》(1939年);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印制的《二十九年度獸疫防治報告》(1941年);衛生署編印的《衛生署第二次全國防疫會議報告》(1943年)等。這些防疫報告不同于個人著述,多具有官方性質,亦是十分珍貴的防疫歷史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