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霞
(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習近平同志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的鄉村相較于城市,全面來看還是比較落后的,這是目前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主要的工作任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貧困農村人口脫貧,要通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解決“三農”問題。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具備了成功的堅實基礎。
福建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區,林業是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科類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林科類高職院校主動融入福建省林業改革發展,主動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能扎根農村的人才,主動為農村、農民提供科研、技術等服務,在田間地頭就能解決農民的問題,這是國家、時代賦予林科類高職院校的使命,也是林科類高職院校辦學的意義所在?;诖?,林科類高職院校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主動投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因此,加強林科類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多年辦學形成的林科專業辦學特色和優勢,即始終融入農村、融入林業、融入林農,林科類教師相較于其他科類的教師,與林農的聯系更加緊密。首先,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在辦學歷史上就一直以林科類為主打專業,為福建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基層林業技術人才。其次,以培養基層一線高素質技術類人才為主的高職院校,其辦學必須與行業發展相行相隨、不可分離,辦學機制也能夠緊扣行業企業發展要求,獨立自主地靈活辦學,有針對性地滿足行業企業的需求。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林業基層需要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林科類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就應該適時地加入相關內容。如福建省實施的林科類專業“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項目中,就邀請福建省林業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知名專家、林業基層單位代表等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最后,林科類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中,報考林科類專業的學生更多的來自林業基層一線職工子女和山區農村,這部分畢業生在就業期望方面相比其他類畢業生,更愿意到基層和林業一線工作,加上其本身對農業、農村、農民比較熟悉,可以零距離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林科類高職院校教師在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與林業行業相融合、與農村產業發展相融合等方面與其他類型高職院校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的全面振興發展提出了興旺、宜居、文明、有效和富裕的五大要求,這促使林科類高職院校突破過去單純地以專業理論加實習實訓教學為主的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僅僅滿足于教會學生營林、測量、森林資產評估等單項專業技術知識,更要從社會發展、經濟變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地教育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深入了解福建農村、林業行業發展的趨勢,具備順應行業發展的綜合素質,這就對林科類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林科類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遠遠跟不上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3點差距。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中年骨干教師較少。圖1為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由圖1可知,在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不能夠適應鄉村戰略發展的要求。如福建省林業高職院校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共有169人,占教師總數的60.3%,而41~50歲的教師只有47人,只占教師總數的16.8%,其中41~45歲的教師只有18人,占教師總數的6.4%。50歲以上的教師共64人,占教師總數的22.8%。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青年教師占主體,其次是老教師,中年教師力量非常薄弱,特別是有行業企業實踐工作經驗的中年教師十分缺乏,教師結構出現了不規則的啞鈴型,斷層現象比較突出。

圖1 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中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
二是職稱結構不合理,缺乏合理發展梯隊。圖2為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中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由圖2可知,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初級和中級職稱的教師人數較多,他們工作時間不長,一到校就直接上崗教學,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都較缺乏,特別對當前的林業行業、鄉村發展認識十分模糊,大多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了解新時代鄉村的發展,因此,急需加強青年教師的教學經驗、實踐經驗和對鄉村發展、行業發展的認識。

圖2 福建省林科類高職院校中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招聘來源比較單一,對學歷、學位的要求較高,基本上都要求有碩士學位、研究生學歷。大多數的青年教師基本上都是“出家門進本科高校校門,出本科高校校門再進高職院校校門”,從學校到學校,社會閱歷和行業企業工作實踐經驗基本上是空白,基本上是把本科、碩士階段學習的理論直接傳授給學生,實踐環節比較薄弱,特別需要加強實踐能力。但是近年來,高職院校辦學形式多樣,如普通高考、單獨考試、二元制、五年制高職、招收退役軍人等,學生數量增多,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存在著人數不足的現實問題,教師的教學壓力普遍較大,許多教師一個學年要承擔兩門以上課程的教學工作,再加上行業發展、技術更新,教師在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方面已經占用了大量精力,對參加企業實踐等工作疲于應付,無法抽出大塊完整的時間投入到真正的行業企業實踐中,點卯走過場的現象時有發生。
隨著農業的改革,農民成為經營的主體,經營模式從過去的聽政府的、聽村長的變成了聽自己的,從過去單打獨斗變成了聯合經營。許多農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股份合作、專業合作社經營、對外承包、林權流轉等經營模式已成為新常態,許多教師常年在學校埋頭教學,對這些變化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上,無法將這些新業態教給學生。另外,“互聯網+”技術應用、大數據應用分析、云林業等讓“數字林業”成為一種新的現代化林業管理技術,如無人機技術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的林業調查與檢測、森林病蟲害防治等模式。福建省林業上市公司福建金森集團利用無人機技術用三維云數據對47 609 hm2林地進行林業調查與檢測分析,減少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效率、精度和準度。作為林業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及時學習這些現代新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主動適應時代發展步伐,緊密結合行業的發展。
高職院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以“四有好教師”為目標,讓教師深切認識到新時代教師應具備的品德和能力[1]。作為林科類高職院校,首先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林業行業發展在福建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就要求全體教師熱愛高職教育、熱愛林業行業,對農村農業的發展充滿感情,愿意深入林區、深入到農村為農民排憂解難。其次要培養艱苦奮斗的林業職業教育思想,把敬業吃苦、愛林奉獻的意識轉化成自身的職業道德。最后,要發揮榜樣力量,在學校廣泛宣傳扎根基層、服務林農的師生先進典型,用身邊的可復制的榜樣來傳播正能量。
當前高職院校辦學規模擴大、專業教師不足、教師的實踐能力達不到職業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除了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校內專任教師外,還必須從校外聘請本行業具備較高專業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專兼職教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提高[2]。根據行業發展和學院專業發展的需求,加大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共同合作培養育人力度。首先在機制上,創新校企雙向培養、雙向流動、雙向聘用機制,實現校企人員互通共享。通過校企共建培養平臺等方式,建立一個以穩定性為主,不斷更新的兼職教師庫。加強對兼職教師的管理,建立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其次在兼職教師的培養上,要鼓勵、支持兼職教師發展,主動為其創造條件,開通參加各類培訓通道等。鼓勵兼職教師將行業企業最新的發展變化融入學院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中。特別是可以在學校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到教室給學生上課,教師到工作室學習技能,互兼互融互通,讓教師“足不出戶”就能夠學習到當前最新的技能。
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雙師隊伍。林科類高職院校要結合學院辦學實際、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劃,鼓勵專任教師按照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提升自身雙師素質。積極鼓勵專業教師按照國務院印發《職教20條》中的“1+X”的要求,對照林業、園林、園藝等專業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的條件,主動參加技術管理、技術服務,取得工程師等非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務和行業資格證書。如組織具有林科類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專任教師參加福建省林業工程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取得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等,為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專任教師培訓,通過選派教師到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培訓、參加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參加國家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項目和省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組織的各類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專業實踐、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的能力。
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師急需加強實踐能力,特別是實踐經驗薄弱的青年教師,更需要到企業實踐跟崗鍛煉。但是目前教師企業實踐存在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3],從短期看,教師到企業實踐并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企業還要為參加實踐的教師設置崗位、找師傅傳幫帶,有的甚至還要解決食宿問題,企業對教師頂崗實踐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到企業實踐不僅是單純的考察、觀摩和跟崗實習,還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深入到企業生產的對口環節,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企業的培訓、產品研發、技術提升等發揮作用,讓校企雙方都能夠找到利益共同點,讓雙方都“熱”起來。如筆者到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大坵村實踐時發現,在福建閩北農村,急需森林資源管護、果樹栽培與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技術人員。建甌市是我國椎栗之鄉,廣泛種植椎栗,有村民說椎栗收成不好,產量很低,到該村實踐的教師經過認真咨詢和實地查看,發現該村民的椎栗樹高30多米,果樹老化,從來沒有進行過果樹矮化和更新,教師找出原因并給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該村村委會領導馬上表示,十分歡迎學院的專業教師到村里實踐。
一是改革績效分配評價機制。目前高職院校在績效分配上普遍存在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現象。林科類高職院校要調動教師為鄉村振興服務的積極性,必須要突出教師為行業、企業、農村服務的績效導向,以技術服務收入自主分配為驅動,激勵教師對接行業企業,提升服務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生態強省建設的能力[4]。
二是改革教師職稱評定評價機制。目前,福建省高職院校教師職稱由學院自主評聘,院校具有較大的自主權。高職院校要根據學院專業特點和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對教師職稱評聘方案進行修訂,以激勵教師根據專業特點、個人優勢,積極投身于學院的教學、實踐、教科研技術服務等工作。林科類高職院校要以林科類專業教育的特點為根本,制定完善的職稱評價指標體系,教師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指標體系除了學歷、任職年限、教育教學工作、論文著作等基本要求外,更要將企業實踐要求、技術服務、教科研等項目作為職稱評聘的必要條件。這可以有效推動教職工不斷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服務企業行業發展的能力,主動融入福建省鄉村振興發展戰略。